|
|
|
文艺界委员三大关键词解读如何构建和谐文化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3月13日13:33 人民网
人民网北京3月13日讯 记者黄维报道:“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回首过去一年文化建设的奋斗历程和喜人成就,出席今年两会的政协委员们心潮澎湃,思绪难平。面对当今世界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大潮,委员们更是激情满怀。建设和谐文化,繁荣文艺创作,提升国家软实力,成为今年两会文艺界委员分外关注的话题。 “和谐文化是建设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柱,没有和谐文化,就不可能有和谐的社会。”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何星亮认为,建设和谐社会,关键在于人。提高人的文明素质,关键在于建设和谐文化。“一种和谐有序的文化体系能约束个人的意识和行为。当前,不少人文明素质低下的主要原因是在文化转型过程中,传统的伦理道德、价值观念、信仰等受到严重冲击,造成文化失序与不和谐。要提升人的文明素质,关键在于建设一个和谐有序的文化体系。” 谈到如何构建和谐文化,委员们谈出了很多真知灼见,将他们的发言进行归纳,记者发现可以用以下几个关键词概括: 构建和谐文化关键词一:冯骥才——继承 近年来为民间文化辛勤奔劳的冯骥才委员在发言中指出,构建和谐文化,首先要努力保护和延续自己优秀的传统文化。“我在实际调研、考察中,常常因中华五千年灿烂丰富的民间文化而惊喜,也为它们的逐渐流失而心痛。就拿千姿万态、风情各异的古村镇来说,中华文化的多样性保存在古村镇中,但是在现代化和城市化的冲击下,古村镇消失地很快。” 冯骥才强调,在当今社会,我们离不开文化的根,在全球竞争的新时代,我们要永远保持中华文化的特色,才能构建真正意义上的和谐文化。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文化建设,都必须打牢本民族文化的根基,和谐文化建设也是这样。传统文化是农业时代所凝聚的文化成果,与当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存在不相适应之处,因此,必须通过整合、继承、吸收和创新,使传统文化焕发生机、增添活力,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 构建和谐文化关键词二:吴冠中——创新 全国政协委员、著名画家吴冠中认为,建设和谐文化,要继承,更要勇于创新。“传统文化只有创新,才能恢复活力,适应现代化的需要,成为与当今社会相适应的高一级文明。一个民族如果没有创新的能力,也就不可能保护自己的传统文化,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如果不加以创新和变革,也就没有生命力,也就无法与当代社会相适应。” “我常告诉我的学生,希望他们发挥主动性,有所创新,不要满足于老师教授的东西。学习艺术,大多数人到了一定阶段,水平都差不多,能否再前进,就看自己是不是能有所创造,有所发挥。明末清初书法家王铎,他的草书是有创新的,所以他的影响非常大,现在还有那么多人喜欢。他能把竖的条幅写得一气呵成,这本身就是创新。一般都认为草书应该是急匆匆的、疾风骤雨的、一气呵成的,但林散之写的是慢悠悠的、悠闲的草书,点画拉得很长,主要靠线条的老到,如万岁枯藤,给人一种不同于前人的感觉。这都是创新。” 吴冠中说,画家创作要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生活,在实践中摸索、创新,有所发挥,才能创作出更多更好的艺术精品奉献给人民,创作出具有“真善美”品格的好作品奉献给这个时代。 构建和谐文化关键词三:王兴东——借鉴 全国政协委员、国家一级编剧王兴东认为,建设和谐文化,既要继承我国的本土文化,同时要吸收国外的先进文化,使我国的传统文化更加发扬光大,更加适合于和谐社会的构建。“中西文化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差异性较大,互补性也较强。我们要科学地对待西方文明及其他优秀文明,吸他人之长,补己之短。” 作为编剧,王兴东说:“国外有很多优秀的电影在艺术效果、拍摄手法上非常不错,我们就要认真学习、吸收、借鉴。电影《太行山上》就借鉴了《兄弟连》的拍摄手法,运用了一些可以增强视听感染力的手段,凸显了战火纷飞的真实感,打造出了一流的视觉效果。”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