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参会政协委员捐赠调查:96%捐款者无缘税收优惠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3月13日16:07 公益时报
本报记者 赵冠军 曾 鸣 当跨国公司在华捐赠成为神话,中国的内地慈善家们感受到他们对于公益事业发展贡献的推动力时,捐赠税制这个老话题依然拍打起他们奉献爱心的良知。如今,《企业所得税法(草案)》中把企业公益性捐赠支出的免税额度从过去的3%提高到10%,尽管在国际惯例上这只是一个普通水平,但是对于国内公益捐赠政策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进步。对于公益捐赠免税政策的社会认知度究竟有多高,本报记者对参加今年两会的政协委员进行了一次调查。 捐赠免税?不知道! 在北京铁道大厦的电梯里,记者问全国政协委员、宁夏作家协会主席、华夏西部影视城有限公司董事长张贤亮:“在过去的2006年您有捐赠吗?” “有捐赠。” “您捐赠了多少钱?” “80万元左右。”这个数字在文艺界中,是相当高的数字。 “那您知道捐了钱可以免掉企业所得税和 个人所得税吗?”“捐赠免税?”张贤亮看着记者,带着纠正的语气说:“没有,现在没有捐赠免税。” 当记者告诉张贤亮委员现在国家已经出台了相关的政策以后,张贤亮表示自己不知道,旁边的两三个委员也表示不清楚这件事。张贤亮还反问记者:“什么时候的事?” “它没宣传。”电梯里有人抱怨。这个时候不知道是谁开玩笑地说:“可能免税的事情没有宣传。” 这是今年两会期间,本报记者随机对52名全国政协委员在2006年度的捐赠情况进行调查时的一个场景。 调查结果表明,有23人在全年没有任何捐赠行为;有过捐赠行为的29人中,7名是企业家,此外的22人中属自愿捐赠的只有3人;在所有参与捐赠的委员当中,只有2人享受过限量捐赠税收优惠。 就像张贤亮委员一样,大多数人并不知道捐赠免税这件事情。 文化部原部长刘忠德在退休以后担任了北京希望书库基金会名誉会长,他在2006年捐了几千册书。刘忠德还告诉记者,2006年希望书库为北京市的幼儿园捐赠了一万册《党的知识幼儿读本》。但是问及“是否知道捐赠免税”,刘忠德也表示不知道。 还有一些委员如中国舞蹈家协会主席白淑湘等,他们在单位的号召下进行了集体捐款,数额在1千元左右,但是他们也不知道捐赠免税政策,更不清楚自己的捐赠是否享受到了这个政策的优惠。 记者调查得知的数据也许能够从侧面说明,捐赠税制尽管没有阻挡企业家们的捐赠热情,但在一定程度上,已经阻碍了公益事业发展。因为很多接受调查的委员们表示,他们根本不知道慈善捐赠能够减免税收。 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政协委员说,他每年都要通过单位和个人零星地捐几千元,但是他不知道有捐赠免税这个制度,如果真的能够减免,并且——他强调——手续不会很复杂的话,他一定会捐得更多。 “我以前捐过款,也管理过基金会,”农工党中央秘书长游宏炳并没有回答在2006年度是否捐赠的提问。但谈起这个话题,在他看来,尽管公益机构逐步壮大,捐赠税制如果不解决的话,还是会伤害捐赠者的热情,产生阻力。 正因为如此,杨澜才更愿意用她捐资设立的基金会进行慈善文化的推动。杨澜说,在香港,公益捐赠的企业所得税免税比例已经达到17%,内地的3%太低了,即使达到10%,也只是普通水平,所以,她已经连续多年提出了关于慈善方面的提案。 “我不捐款,捐给他们也不知道去哪里了,哪个机构公布过详细的捐赠数据?”一位政协委员走出人民大会堂时,这样表达了他对慈善事业的看法。值得关注的是,这位委员对公益机构的公信力十分不满,而持类似观点的不在少数。 无疑,必须通过我国境内的非营利的社会团体、国家机关进行捐赠才能享有税收减免的资格认证,导致直接向捐赠对象进行捐赠并不能享受税收减免。而这样的机构的发展还存在很多瓶颈。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