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办教师难留深山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3月14日02:49 新京报

  公办教师难留深山

  让齐群恩头疼的是,特别偏远的山区,公办教师根本就派不去。

  在齐群恩眼中,清退代课教师是社会趋势,但清退工作却有很大难度。

  清退工作从2003年就已开始,蓝田县最初用公办老师来替换那些山区里的“孩子王”。但让齐群恩头疼的是,“特别偏远的山区,公办教师根本就派不去。”事实上,李小峰所在的柿园子从1980年开始,就没有了公办老师。

  这个教学点靠着公路,离山外不到8公里。最初的公办老师教了3年后,调到了山外。接替他的是个公办老师,做了两年之后去了机关,现在已经是副乡长。

  在李小峰之前,是一个女代课老师,她干了7年,转正无望,回家做生意带孩子了。

  柿园子村村民已经不相信公办教师了,“他们来了也不会好好教孩子,没几天又走了。”村民王养民扯着嗓子说,“我们不要政府给派的老师,我们自己找,自己给他发工资”。

  位于柿园子南面约20里的黄沙岭教学点,同样面临上述难题。

  李淑利在黄沙岭代课已3年。她丈夫刘广雄是一所山外小学的公办教师。3年中,刘广雄只去看过她两次。

  “公办老师根本不会去那里,即使是代课老师也说,放200块钱在那里,我也不去。”刘广雄说。

  县里规定山区教师进山之后3-4年,山外教师可以出山。

  公办教师流出之后的空岗,往往就要由代课教师来填补。

  齐群恩说,“公办教师根本就派不去,也只好调大学毕业生了。”2003年,蓝田县一次性清退了200多名代课教师,当年招收了300多个师范院校的毕业生,全部分配到山区。

  2006年,蓝田县再次清退了116名代课教师,当年考试录取的197名师范院校毕业生,也全部进入山区。

  原区师资超编山区缺编

  由于有两种核算编制方法,致使公办老师难以进入缺编山区。

  从去年开始,齐群恩又为编制问题头疼。由于存在两种不同的编制核算方法,山区教学点缺编的现实,却被核算出超编。这样,齐群恩也就没有更多的应届毕业生来替换代课老师了。

  2006年蓝田县编办印发的《关于核定我县中小学教职工编制的通知》,开始按照新的方法———老师和学生比,来核定编制。

  根据市编办2005年的《通知》内容,将核编标准及办法变更为“按照相应的教职工与学生比进行核编,县城初中1:17、小学1:24;农村初中1:18、小学1:23”。

  “这样核算,我们就超编了。”齐群恩说。

  而在之前,齐群恩一直是以老师和班级数的比,进行编制核算。

  蓝田县所根据的文件是,1999年西安市编办印发的《西安市中等师范类学校、普通中、小学校、职业学校、幼儿园教职工编制标准的暂行规定》,上述学校“均以现有班级数为基准计算教职工编制”。其中城镇和农村的初中每班平均教师数均为2.7个;城镇小学、农村中心小学和农村小学的每班平均教师数分别为2.0个、1.8个和1.4个。

  以小学为例,按新方法,23名学生才可配备一名老师。

  但是在山区教学点,学生人数都低于23名,所以要有两个教学点才能配备一名老师。齐群恩说,现实中这是行不通的,一名老师不可能在两个教学点来回跑。

  根据蓝田县人事劳动局编制办公室的统计,2006年全县核定的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数为6000人,其中实际教职工人数为6200多人,还超编200多人。

  “目前九间房乡的农村小学教师编制,按师生比1:23核编就超编;但山区教学点、初小(一到四年级的小学)多,学生人数多在20-30人一个班,按班级数1:1.4核编就缺编。”九间房乡教育专员田利元说“教育局要按老办法‘班级数’核编,人事局要按新政策‘师生比’核编,双方意见不一,导致06年的毕业生录用工作延迟,新任用的老师推迟了一个学期,到现在才刚刚上岗。”一位熟悉内情的乡镇干事说。

  县人事局在向市里申报编制时特意提出了山区学校规模小且分散的情况,将全县170多个教学点(一人一校)都加以注明,灵活的政策是规模大的学校按师生比配比,规模小的如教学点,则按班级配比,才解决了情况。

  县人事局靳答海指出,“目前的编制情况,是原区超编,山区缺编。山区的生活条件差异太大,增加再多的教师或编制,也解决不了清退代课教师后的师资短缺问题。”

  “寄宿制”更新教育模式

  齐群恩说,应该建立规模化教育,取消复式班的教学模式,提高基础教育质量。

  蓝田县教育局也渐渐发现,往山区增派公办教师不是解决清退代课教师遗留问题的最好办法,而且也不能真正提高基础教育质量。齐群恩说,应该取消复式班的教学模式,使基础教育规模化。

  于是在蓝田县就出现了寄宿制小学。

  蓝田县从2005年,就开始了全县中小学的布局调整规划,并纳入“十一五规划”。

  其核心,是要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分阶段在山区乡镇建立寄宿制中小学。2007年秋天,除了辋川乡,市财政拨付601万元建设的首批另外4所寄宿制小学将在蓝田县的灞源、葛排、蓝桥、小寨四个山区乡镇落成招生。

  九间房乡申报的规划方案暂时还没有财政的支持。今年省级贫困县蓝田的财政将试点由省直管,教育局相关人士担心以后没有了市级配套教育资金,教育经费投入是否会不增反减。在这个吃财政的贫困县,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主要靠上面的拨付,县里的担负几乎为零。

  九间房乡的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以兴建3所寄宿制小学,逐步合校并点为主轴。

  在未来的几年内,计划将山外的穆家堰、九间房小学和山内的张家坪小学,扩建成3所寄宿制小学,招生规模达到450人以上,建成以后,将改变山区小学布局分散、规模过小,部分就读学生走读半径超出2.5公里的现实。

  寄宿制学校落成后,寄宿生中的贫困生将可以享受每人每天1.5元的生活费补助。

  “低年级”抵触寄宿

  许多家长不放心孩子,在寄宿制学校附近租房。

  然而在寄宿制小学即将落成之时,低年级学生入学难的问题也陆续显现。

  今年9月1日辋川乡东杆村代课教师李小棚可能还下不了岗。这天,乡里的第一所寄宿制小学将在西杆庙村落成,东杆村教学点的21个学生会分流到这所20多里外的小学就读。

  这让东杆村教学点三年级以下的学生家长犯了难。孩子大多才七八岁,还太小没有自理能力,完全寄宿放不下心,有些家长准备在学校附近租个房子,照顾孩子吃饭和上学。

  没有能力租房子的,准备把孩子放家养着,等大一些了再去学校。

  “21个学生,最终会去寄宿制小学的可能只有七八个。”李小棚预计。对此,乡里的教育组也在考虑暂时保留东杆村教学点,供一到三年级的学生就读。县教育局副局长黄申也发现,山区的村民,还是把就学的便利放在第一位考虑,教育质量的问题摆在其次。

  “随着村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思想意识的转化,更多的村民搬到原区,低年级学生家长有能力租房照顾孩子,这个问题会慢慢得到解决。”辋川乡教育专干阎缠岐说。

  “进山福利”不增反减

  山区教师的浮动工资在去年被取消。

  了子河小学的公办教师李培志得知,从2007年起,他享有了20多年的一级浮动工资被取消了,不过县财政支付的进山费还保留。

  2006年,一级职称的他月工资是800多元,其中包括上浮的一级工资差额20多元和5元的进山费。

  山区教师的工资福利倾斜政策,作为协调农村教师区域平衡措施,在前两年的全国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之后发生了变化,陕西省希望能够恢复和加强原有的政策。

  蓝田县从2006年底开始实施全国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中小学教师的工资计酬体系整体变更,教师工资因此平均调高了300元,增资幅度达到10%,但是由于政策的变化,中小学教师的一级浮动工资被取消了。

  根据1984年省人事厅关于山区倾斜政策的84号文件,陕西省和西安市分别出台了地方配套政策,规定山林地区,有技术员职称或中专文凭的机关干部、科级干部和教师,可以获得一级浮动工资和每月5元的进山费。

  而2006年机关和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后的新政策,只规定了“对在县以下基层单位工作的农林科技人员向上浮动一级薪级工资”,教师不在其列。

  县人事局工资科就取消山区倾斜政策曾向省里反映情况,省里的意见是,国家政策刚出台,必须照此执行。不过对山区的倾斜工资政策,会向人事部申报,通过之后就可以出台配套政策执行。

  “国家对农村教师在工资上应有相应倾斜,应该将范围缩小,向农村中最艰苦的地区倾斜,吸引优秀教师到山区任教。”县教育局人事科科长齐群恩建议。

  增财政保障教育经费

  黄申预计,经费的保障,辅以一定的行政强制手段,3-5年内,应该可以初步解决山区教育资源的配置问题。

  “目前基础教育最大的问题,是教育不公平的问题。要解决代课教师问题,保证孩子既不失学又能保证教育质量,要从建立寄宿制小学和提高进山教师配套待遇两个方面入手先解决教育公平问题。”教育局副局长黄申说。

  今年温家宝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将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国家财政保障范围,逐步建立中央和地方分担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主要是:提高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公用经费保障水平,建立农村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投入机制,完善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经费保障机制。为此,今后五年国家财政新增义务教育经费累计将达2182亿元。”这或许会让九间房乡规划中的3所寄宿制小学很快变成现实,了子河小学的李培志老师重新享有一级浮动工资和更多的“进山费”。

  全县中小学“强弱校结对子”已经开始施行,规模大的学校的老师开始轮岗到山区学校任教,一些支教教师也补充到山区来,黄申预计,“经费的保障,辅以一定的行政强制手段,3-5年内,应该可以初步解决山区教育资源的配置问题。”

[上一页] [1] [2]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309,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