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称科研经纪人现象暴露审批漏洞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3月16日02:20 北京晨报

  从有关部门“跑科研项目”,从项目经费中提成后,将项目再“发包”给其研究生或其他科研人员,等到成果出来后还可以挂个名,再进行下一轮项目申请。

  近年来,我国学术界出现了一种特殊的人群——科研“经纪人”,也叫项目老板。对此,正在参加全国两会的人大代表们表示,科研“经纪人”的出现,折射出我国相关部门在项目审批方面还存在着漏洞。

  全国人大代表、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周来水说,目前我国科研项目经费相对稀缺,而对于科研人员来说,有了项目才有更多的成就、待遇,才能晋升职称,“僧多粥少”造成了申请经费的怪现象。记者在采访中发现,科研“经纪人”一般都具有这样的特征: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学术声望,然而其主要精力并不是科研,而是利用自己的声望和“关系”,“跑项目”、揽课题,自己掌控科研经费,课题则主要让别人做。

  科研“经纪人”的出现造成了科研资源分配的不公平。南京一个科研所的专家说,一些科研领域的学者成为权威或领导后,形成了“小圈子”,往往只有进入其“圈子”的人,才有可能得到资金支持力度较大的项目。

  周来水说,“跑项目”反映出目前项目申请存在一些人为因素,对学术研究也非常不利。

人大代表们认为,国家相关部门应该规范项目审批行为。据新华社

  相关新闻

  16位香港人大代表建议

  科学诉讼案须听专家意见

  晨报讯(记者 代小琳)“科学诉讼案具有专业性,法官在判案时必须要听取专家意见,这要形成一种制度。”16位香港人大代表联名建议,要求在科学诉讼案的审判中引入专家意见,判案要注重社会影响。

  该建议是由香港全国人大代表、香港中文大学教授、香港科普协会会长曹宏威起草的。曹宏威是香港著名的“学术打假人”,他自己创办了学术打假网站。

  曹宏威等人在建议中提到:“近年来国内涉及打假(包括学术准则、科学真相)的案件越来越多,其中不少需要根据科学与教育专业知识才能达到真理的,但法庭往往出现不分真相等情况,这明显违背《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第八条所提出的‘坚持科学精神,反对和抵制伪科学’等要求,不利于打击犯罪,影响恶劣。”

  曹宏威与15名代表在建议中提出了3点:“法院审判任何与科学及教育有关案件,应尊重专业意见。判案应注重结案所带来的社会效应,不能放纵伪科学,不能鼓励真欺骗。”目前,该建议已经提交。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3,870,000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