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部长高强:中国医改绝不能搞“市场化”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3月16日08:18 荆楚网-楚天金报

  “两会”期间,公众对医改话题的关注空前高涨。3月8日,高强在卫生部的部长办公室接受了记者专访,就公众关心的一些热点话题首次进行了公开回答。

  不赞成“医改不成功”说法

  记者:2005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有一个课题报告,认为中国的医改基本上不成功。你同意这个结论吗?

  高强:我不赞成现在就为中国的医改作结论。医改是一个长期的、逐步深化的过程。以前进行的医改有成绩,也有不足。

  我们还是应该坚持三句话:第一,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第二,在保障人人享有卫生保健方面还存在突出问题;第三,要进一步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加快卫生事业发展,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基本健康权益问题。

  “市场化”没有成功的先例

  记者:你认为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市场化吗?

  高强:医疗卫生事业绝不能实行市场化改革,必须坚持公益性质和社会福利政策。党中央、国务院没有任何文件、制度、规定,要求医疗卫生事业进行市场化改革。国际上也没有哪一个国家有医疗实行市场化改革的成功经验。

  我赞成在医疗卫生管理中采用一些市场机制,但不能市场化,否则将失去公平性。采用市场机制要有一个前提,就是政府要履行公共卫生服务职能,为维护医疗的公益性质提供保障。在这个前提下,可以采取一些市场机制,比如要打破“大锅饭”,改变干多干少一个样,鼓励多劳多得,调动医务人员的积极性等等。但这不是市场化。

  英美模式不适合中国

  记者:有人认为中国的医改怎么改都不行,要么是国家补不起,要么是个人掏不起。您同意这种说法吗?

  高强:这种说法走了两个极端,都不是我们要选择的道路。

  英国实行全民免费,看病不花钱,一方面政府财政压力很大,一方面刺激了居民医疗需求,造成医疗资源浪费和效率降低。美国则全部采取个人缴费加入商业保险的办法,这使居民的个人负担很重,也使6000万没有正常就业的居民未能享受医保。中国不能照搬英美两种模式。

  中国的医改要从国情出发,要符合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政府财政收入水平和居民的可承受能力。第一,由政府筹资,为城乡居民免费提供公共卫生服务。第二,按照公益性质为群众提供基本医疗服务,做到基本医疗服务不以赢利为目的,医疗卫生机构不能靠医疗服务和销售药品挣钱,政府应该提供必要的经费保障。

  政府投入补给医院还是患者?

  记者:关于政府投入的方向,你认为应该补给供方(医院)还是补给需方(患者)?

  高强:我的观点是从实际出发,“宜供则供,宜需则需”。政府直接投入需方,帮助居民参加医疗保险,是一个好办法。但如果不补助供方,医疗机构继续靠收费维持运行,就难以控制医疗费用,医疗保险也难以维持。

  从中国的实际出发,补供方、补需方都是有效的补助方式,有的需要两种方式同时兼用。比如,目前农村的合作医疗是补需方,直接补助农民参加合作医疗。同时,政府也必须对医疗机构的费用进行严格控制,否则就会把合作医疗的钱吃掉了。而控制费用就需要政府增加对供方的补贴,转变运行机制,并加强监管。

  公立医院要进行重大改革

  记者:国家新增的财政投入主要集中在公共卫生、农村、社区,而看病难、看病贵又集中在大医院,可不可以说,现在增加的财政拨款还不能解决在大医院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高强:卫生领域需要增加的投入很多,应该突出重点,先易后难,逐步解决。

  我去一些欧美国家考察时,在大医院基本看不到病人,因为有80%以上的人得了小病能够在社区得到良好的医疗服务,只有20%的人患了大病由社区转诊到医院住院。我国现在不是这种情况。2005年到医院门诊就诊的人数有23亿人次,其中住院的只有7500万人次,住院病人只占门诊患者的3%左右,大量的小病患者到大医院就诊。一些大医院用先进的手段治疗小病、常见病,这对我们这样一个经济不发达的国家来说,是一种资源浪费,也增加了患者的经济负担。

  今后几年,要逐步调整不合理的医疗服务体系,合理、规范地引导和分流患者。在增加投入的同时,必须改革医院的运行机制。

  目前我们正在研究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方案,其中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是改革公立医院运行机制,规范公立医院的收入和支出管理,改变盲目创收、收入归己、自行支配的运行机制。公立医院是公益性医院,应该履行一部分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医务人员应该有合理的报酬,但不能与医疗服务收入直接挂钩,不能收得多就分得多。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主要看服务数量、服务质量、医疗纠纷、医德医风以及群众评价等。用这些指标考核,在政府核定的医院工资总额内实行多劳多得,优劳优得。(据《南方周末》报道)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