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特写:总理记者招待会现场目击记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3月16日17:12 新华网

  新华网北京3月16日电(记者有李柯勇、张景勇、张晓松、刘羊旸、郝亚琳、王宇、吴晶晶、李忠发、任芳)16日上午,2007年全国两会总理记者招待会在人民大会堂三楼中央大厅举行。多位新华社记者在现场进行了实时报道,他们捕捉的很多细节让人们了解到一个更生动的记者招待会。

  首批记者摸黑进入现场

  7点刚过,首批十几名记者来到人民大会堂三层中央大厅南门时,厅内大灯还没开,一片昏暗。门口工作人员眼睛几乎贴到名单上,依然看不清楚上面密密麻麻的小字。一记者灵机移动,打开手机为其照明。众记者立刻纷纷掏出手机,一时间工作人员和名单纸上,微弱的亮光闪烁。

  手机主人笑言:“我这手机唯一的额外功能就是带有手电,几年来这一功能首次发挥这么大的功能。”众记者遂按念名单顺序顺利进入发布厅。

  开场前准备繁忙

  离总理记者招待会开始还有2个半小时,会场工作人员已经开始试音:“一、二、三、四,喂喂,现在开始试音。”四五个工作人员在主席台上忙碌地调试着麦克的音量、位置。

  8点30分刚过,七、八名工作人员走上主席台,对鲜花摆放位置、花筒高低进行调试。一名工作人员坐到了总理位置上,让另一名工作人员拍照,“话筒高不高,挡不挡?”

  占座好比战斗

  距离记者招待会开始虽然还有两个多小时,但位于中央大厅后区照相架高处已被各路摄影摄像记者牢牢占据。

  8点30分,一位50多岁、西装革履的记者在第四排正中间两个座位上左右徘徊,一边守着这两个座位,一边看着第三排他用报纸占的座位,一边不停打手机:“快、快、快,快守不住‘阵地’了!”

  放下手机,他马上与第二排一位40多岁的男士“理论”,原来那位男士没有理会他占座用的报纸。男士满面笑容重复:“出去我请你吃饭”,但毫无让座之意。

  此时,记者旁边占了两个座位的小伙子也在手机中重复:“快,守不住了”。

  距总理记者招待会开始还有一个多小时的时候,记者席的空座位已所剩无几。“你这有人吗?”“放着衣服应该有人。”

  坐在记者席上的人数已过半,剩下的座位大多被占。衣服、书包、书、采访本、报纸、照相机、电脑、领带……都成了占座的物品。记者看到,一件衣服甚至可以“横跨”3个座位,让人叹服。

  离记者招待会开始还有近半个小时,中央大厅里已经熙熙攘攘。很多没有座位的记者到处“逡巡”,希望发现一个“漏网之座”。“这里有人吗”,成为记者招待会现场出现频率最高的话语之一。

  中央电视台电视节目主持王小丫“不幸”坐到了工作人员的位置上,她忽闪着大眼睛“恳求”工作人员把座位让给她,但这位工作人员不为所动。“那咱俩挤挤,合坐吧”,就这样,小丫和工作人员共用了一把椅子。

  有记者另外拉来椅子加在事前摆好的记者席里,企图“加塞儿”,被大会工作人员阻止。人大新闻组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总理记者招待会现场共有650把红色椅子供记者使用。这是根据请柬的数量确定的,多一把不行,也少一把也不行。

  会没开场,先堵“明星”

  中央电视台节目主持人敬一丹早早来到中央大厅。坐在第一排的她没法闲着,因为总有工作人员、记者坐在她旁边和她合影,而她也很配合。

  不久,王小丫、撒贝宁等观众熟悉的电视节目主持人悉数到场,他们扎堆坐在前排,引得摄影记者一顿狂拍。

  香港凤凰卫视女主持人谢亚芳面前围着好几个记者。被问到“你感觉今年两会有什么特点”时,已参加过几次两会的谢亚芳形容此次两会像“毕业典礼”,因为是十届人大和政协的最后一次全会。“所以,代表委员们都有点依依惜别的感觉,气氛比较温馨。”

  金色大厅和白色请柬

  8点30分,随着大批记者的进入,中央大厅五盏水晶吊灯全部打开,再加上数百盏小灯,整个大厅顿时显得金碧辉煌,在场的一些记者和工作人员不由得发出惊叹声。在大厅后区,照相架高处已被各路摄影、摄像记者牢牢占据,周围堆满了摄影摄像器材。

  今年两会总理记者招待会的请柬设计得简单朴素。这张小小的白色请柬纸质并不很白,还隐隐有些微小杂点,手感不太光滑,是用再生纸制作的。请柬的中英文内容用浅红色油墨印在衬纸上。这张请柬受到记者们的青睐,但因入场时要收回而让人感到有些遗憾。

  境外记者引人注目

  俄罗斯新闻社北京分社首席记者叶菲莫夫虽然是第一个来到招待会现场的外国记者,但还是对找到的座位不满意。“我排了很长时间的队,可是座位还是不好!”当记者问他有没有准备问题时,他说:“我准备了,这么重要的招待会当然准备了问题,但是我不知道有没有提问的机会。”

  而来自丹麦国家电视台的记者9点多到达大厅的时候,所有有利的摄像机位已经被“瓜分”完毕,他们只好在靠边的位置架起了摄像机。

  总理记者招待会是两会期间中外媒体关注的“重头戏”。据外交部工作人员介绍,将近200名外国记者将参加此次记者招待会。

  两位年轻女记者,一位身着粉衣的手持话筒边走边张望,另一位身着黑衣的举着一架灰色小型摄像机紧随其后。每看到一名外国记者,粉衣女记者便走上前热情询问,对方总是点头微笑然后摆手。连续四五次碰壁之后,两人站住商议对策。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被她们逮到一个,粉衣女记者问:“如果有机会提问,你想问总理什么问题?”

  “我对民主和新闻监督很关注,想问中国将如何加强新闻监督。”对方用流利的普通话回答。这位中国人模样的男士的证件显示他是美国之音记者。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早上8时30分,距离总理记者招待会还有一段时间,不少记者打开电脑提前做准备。一些记者为让电脑保持持久的“战斗力”,已开始四处寻找电源为已经耗掉部分电池的电脑充电,有位女记者好不容易在柱子边找到电源插孔,焦急的表情一扫而光,急忙为电脑充电。

  发布厅右面的四根白色大柱子上每根底部有一个三插头插座,早到记者马上一人占一根柱子开始给笔记本电脑充电。靠主席台较近的两根柱子旁很快被清空,倒是第三根柱子无人清理,这里不仅清静、活动方便,还很方便看到主席台。

  新华社花絮报道组的记者商量好,绝对不能拔掉这里的电源线,也不能让出自己搬到柱子边的椅子,大家可以轮流在这里充电写稿。

  总理到场

  10时59分,温家宝总理步入大厅,向记者们挥手致意。现场响起热烈的掌声,摄像机照相机镜头纷纷转向总理,按动相机快门的"咔嚓"声也响成一片。

  总理就座前,双手抱拳,高举过头顶,再次向与会记者致意,现场的掌声更加热烈。

  在此次总理记者招待会上,很多记者注意到,今年为总理担任翻译工作是一位男性。以往每年的总理记者招待会上担任翻译工作的基本都是女性。

  来自湖北的全国人大代表、武汉外国语学校校长李茵已经是第二次来旁听温家宝总理的记者招待会。“因为我的学生是总理的翻译。”李茵代表说,“我也非常关心记者们的提问和总理的回答。”

  温家宝总理回答中外记者提问的主席台背后是一块深蓝色的背景台,上面写着“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记者招待会”字样。主席台上花团锦簇,各色鲜花清香宜人,令人赏心悦目。

  总理丰富表情引来闪光“冲击波”

  在开场白中,温家宝总理讲到他不久前给一个孩子回了信:“我用毛笔回了信……”他右手做出执笔状,引得摄影记者们一片快门声。

  在整个答问过程中,总理手势十分丰富,而每一个手势都会引发了一次闪光“冲击波”。

  讲到外汇储备问题时,总理说,外汇少的时候,有少的难处。当年我国外汇紧张,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借,他们只借给我们8亿美元。说到这里,他用右手打了一个“八”的手势,现场记者摄影机的闪光灯立即亮成一片。

  总理上网“做功课”

  2006年的总理记者招待会上,温家宝总理说他也关注新华网报道的话,一下一子拉近了他与很多普通民众的心理距离。在今年的招待会上,总理在开场白中又一次介绍了他在会前为了解民声、民意所做的“功课”。

  温总理说,他看到互联网上10万余条想给他的提问和建议,点击率超过2600万人次。

  对其中一名网民的话,总理还记得非常清楚:“总理的心究竟离我们有多远?他在思虑什么?”

  总理答问引经据典

  整个记者招待会,总理在答问过程中又多次引经据典。

  在解释什么是“幸福”的时候,他引用了艾青的诗句:“去问开化的大地,去问解冻的河流”。引起一些记者会意的微笑。

  在讲述中日关系时,他先说,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然后引用了《管子》的两句话:“召远在修近,闭祸在除怨。”

  他还用形象的比喻来回答中日关系问题。他表示,如果把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去年8月访华说成是“破冰之旅”,那他4月的访日将是“融冰之旅”。

  现场记者“飞卡传稿”

  人民日报一位摄影记者幸运的占到了第二排座位,但图片编辑只坐到了四排记者旁边。记者招待会已进行半小时,前边已扔来或由三排人员传来至少五张CF卡。从编辑的电脑上看,包括总理入场、讲话、前三名记者提问等照片。

  此时总理讲话手势增多,前方扔卡递卡也有加速趋势。每次传卡同时,摄影记者必要回身或挥手或伸胳膊比划照片上内容,编辑会意。很快,总理展开双手等照片挂上了网页。

  记者提问各式各样

  在记者招待会上向总理提问,尽管是很多记者一生难逢的机会,但当幸运降临时,紧张是难免的。

  中央电视台主持人敬一丹第一次在两会的记者招待会上向总理提问,这位著名主持人这时也有点紧张,脸都红了,语速比主持节目时慢得多。她问的是反腐败问题。

  台湾东森电视主播卢秀芳第一次参加两会,就获得了提问机会。这种幸运是海内外很多记者梦寐以求的,他们穿着鲜艳的衣服、抢到前排正中的座位,还是没有能够提问。卢秀芳的位置并不是很有利,但她很有自信,记者招待会开始前,她对其他媒体的同行说,相信每个人的机会都是均等的。

  在记者招待会上,很多外国记者提问时大“秀”中文。日本NHK电视台记者刚刚用中文问完日中关系问题,英国《金融时报》的记者也操着熟练的中文提问环保问题。

  近年来,越来越多地的外国记者来到中国采访。为了采访的便利,很多外国记者开始苦练中文,中文几乎成了很多中外记者招待会上的通用语。

  总理非凡口才考验翻译

  温家宝总理在回答法国世界报记者有关社会主义民主的问题时,进行了长达10分钟的不间断的讲话,前后一气呵成。

  然而,总理身旁的翻译员工作量却骤然增加,翻译到最后的时候稍显吃力,拿起手边的湿巾擦了几次脸。总理看到,关切地低声问候了一句,翻译用英语低声回答:“Over(已经结束了)。”

  总理用了两支铅笔

  温家宝总理坐在台上,手边有两支铅笔:一支是墨绿色的杆,另一支是红色的杆。他在回答问题的间隙,不时拿起笔来在纸上记下些什么,在现场的人可以从音箱里听到铅笔在纸上划写的声音,以及总理把笔放在桌面上的声音。

  “如果大家不饿的话,我再回答一个问题”

  温家宝总理答完第十个问题的时候,已是12点45分,主持人本来已经宣布这是最后一个问题了,但总理风趣地说,如果大家不饿的话,我还可以回答一个问题。全场记者立即报以热烈的掌声,手臂高举成一片森林。不过,总理说“这个机会给一个外国记者吧”,让很多国内同行感到惋惜。最终,这个宝贵的机会被美联社记者得到了。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