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终关怀大楼设床位200张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3月18日00:39 信息时报

  临终关怀大楼,设床位200张

  怎样才能让临终者有所依托?昨日,记者从广州市老人院获悉,广州已开建国内首个临终关怀大楼。

  广州市老人院的负责人介绍说。临终关怀是医学界一个新领域,涉及心理、伦理、社会、医学等多门学科。它探讨的是在一个人即将走完人生旅途时,能否通过医护人员的护理减轻病人心灵哀伤和躯体痛苦,得到更多关爱。对象将主要是针对60岁以上受疾病困扰需要临终关怀的孤寡老人,植物人、以及癌症晚期患者。

  除了为临终老人提供专业化的医疗服务外,临终关怀大楼还将推出家人团聚的温馨套间服务。当人遭受疾病、或者由于年老要度过最后一段生命时,这个群体的人其实特别恐怖死亡的过程。临终关怀大楼的建设就是要帮助这群人度过生命的最后时光,从心理上,人性化的服务上帮他们消除恐惧感,尽量让他们能保持舒服的状态度过生命的最后一段时光。

  据悉,该大楼高5层,设床位200张,将取名为慈爱楼,坐落在市老人院内,计划明年元旦投入使用。在人员配置上,医生、护士、护工等人员都是经过心理培训,还将配置一定数量的社工;还会邀请香港圣公会的专家指导工作。届时,每两个老人就能享受一名专业的工作人员为其服务。

  患者心声 想过安乐死但坚持活着

  针对“安乐死”问题,昨日,记者走访了中山肿瘤

医院、市第一人民医院等多家医院的终未期患者,不少人表示,也想过“安乐死”, 但是他们还是希望有奇迹出现。

  徐阿姨在中山大学肿瘤医院进进出出已经一年了,她患输尿管癌晚期,现在淋巴转移。她说:“我那时才知道,不是那好容易能治好的,所以非常低迷,想放弃生命了,到处寻找解脱。”徐阿姨甚至对护士抱怨:“你们医院怎么封得这么死啊。”

  最后,在家人的齐心安慰和细心照料下,阿姨才再次面对疾病:“我80多岁的父亲将自己的积蓄全部拿出来给我治疗,我弟妹来医院照顾我,谁还能有这么好呢?”徐阿姨说,她不能让亲人伤心失望,一定要坚持下去。

  徐阿姨的弟妹则背着她忍不住哭了:“其实她不知道自己的病情,她总以为还可以康复;医生说好不了,但是我们不能放弃,也鼓励她不要放弃。”面对最近炒得火热的安乐死,她说:“看得她被折磨得这么痛苦,我们家属只能寄希望于奇迹,所以根本没有想过让她安乐死,只要她还要呼吸,我们就要继续治疗。

  对此中山大学法学教授、民法专家张民安认为,“安乐死”其实就是《民法》上所说的“生命权”问题,《民法》的原则是:即使自然人同意,别人也无法剥夺他人的生命权。因此,即使医患双方签定“安乐死”的免责协议,在法律上也不成立。张教授还说,不管是李燕这样的患者,还是肿瘤、

艾滋病等晚期的患者,他们内心还是想活下来的,他们之所以提出“安乐死”,一是难以忍受病痛煎熬,想安乐地提前解脱。二是对维持生命花费了亲人的金钱或精力,良心上过不去。如果解决了这两个问题,那么想到“安乐死”的人就会大量地减少。因此,应该通过政府行为或社会的力量,让他们临终期间减少心理上的负担,也是他们的一种解脱。时报记者 黄艳 蔡民 见习记者 张灵 通讯员 黄金娟 本版摄影 时报记者 朱元斌(除署名外)

[上一页] [1] [2]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912,000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