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位北京居民讲述老百姓的胡同故事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3月20日15:28 北京晚报

  本报讯 (记者洪燕杰通讯员冉涛)今天上午,一个名为“干面印记”的胡同文化展在闹中取静的干面胡同里悄然开幕。展览最大的亮点,是60多位“原住民”在此娓娓道出自己在胡同里真实的生活故事。以口述办展览,这种新鲜的方式吸引了许多市民的关注。

  记者在现场看到,干面胡同10号东楼,整齐地摆放着44块展板,260幅图片、2.8万文字串起了60多位居民在胡同、四合院里的生活、婚姻、事业、情感故事,讲述者中年龄最大的93岁,最小的只有10岁。

  口述1我和高士其是邻居

  “我住的这个院子有上百年的历史了,刚住进来的时候院里有花洞子,深1米多。这个大院有三道门。中院东南角的小院住的是高士其,见过几次面,研究细菌的,病了以后整天在轮椅上,但他还给孩子们写了很多科普著作……”

  “现在生活一天比一天好了,孙女上海淀大学了,外孙子也上高中了,这不,老伴儿一早和闺女上西山买蜂蜜去了……”在展板上一张旧式铁熨斗的照片下,是78岁的张志起和老伴张惠清讲述的胡同往事。

  口述2小饭馆和81个孩子

  “我叫王琳,我母亲叫冯树雯,今年66岁,现在干面胡同31号的红华饭馆就是我母亲和我父亲10年前一起开的。1998年,南方发大水,我母亲通过红十字会收养了两个孤儿,给她们安排住处并在我家饭馆工作。她们在我们家生活了七八年,与我们有了割不断的亲情,结婚以后还跟我家保持联系。父母参加了希望工程的捐款救助活动,先后被他们救助的81名儿童联名送来了一块母爱情深的匾。父母年龄大了,现在我接管了红华饭馆,始终牢记父母的教诲:你自己能吃的东西,才能给顾客吃……”

  王琳的口述故事旁,是母亲给孤寡老人送蛋糕的照片,据她介绍,每年重阳节,母亲都会把胡同里的孤寡老人请来免费就餐。

  故事留住古都的记忆

  这个特殊的展览是东城建国门街道和首都图书馆一起策划的,他们受到美国华盛顿社区人文评议会“街灯计划”的启发,把他们请学者、说书人到公共住宅与当地居民一起谈论并记录当地的文化和历史的做法加以改变,让“老北京”给新都市留下更多的人文纪念。J153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