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药厂对一类药品都申报多个名字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3月21日02:37 中国青年报

  再生之路与失效的监管

  事实上,博弈的另一方药厂也有变通的方法——新瓶装旧酒。

  唐笙力介绍,许多药厂对一类药品都申报了多个名字,这是应对的重要手段。一些药品降价后,消失的药都会争取以新的名字出现,由药厂重新包装成一种新药,但价格要贵好几倍。

  他指出,现存的“一药多名”制实际上造成了市场的巨大混乱。从1998年开始,国家批准了数万种新药,这远远超过了真实的研发能力。

  以美国为例,每年批准的新药不会超过几十种,仅为我国的百分之一。美国政府规定:凡是化学成分不变的,药品不能变新上市。但在国内,化学成分不变而名称换来换去的难以计数。

  唐笙力说:“一种新药的申报资料至少要1米多高,审批人员不可能在一年内看完这么多资料,目前所谓的‘新药’,并不是新研发的药,而是老药换了新包装。”一种新药上市后,因为号称“投入了上千万元”的资金,价格上涨也究成了必然。而且,在一定时期内还不会降价。

  但是,由于监管不到位,新药的大批量出现,在为企业和医院带来利益的同时,也出现了为拼凑新药,把从药学上不能组合的成分合成新药的现象。

  唐笙力进而提出,国家宣布

药品降价时,也存在疑问。比如,在多次降价时都制订了“优质优价”药品的名单,这些“优质优价”药品在政府招标时是单独议价的,而我国法律上关于药品的只有合格和不合格两种,对于中西药而言,“优质优价”的具体标准是什么?又该由那些部门制定?

  他告诉记者,一种新药必须充分考虑市场化。国家现在实行的是市场经济,国家定价可以有操作空间。每当国家降价时,很多药厂老总开始带队“攻关”,有的光公关费就达上百万元。“这还不一定管用,还要看实际操作的能力。”

  “这就造成降一个死一个,造成很多临床时间长、疗效确切,价格比较低的药品在国内无市场。”

  舒国臻则向记者表示,对药厂来说,其实希望流通领域规范,而非一边市场一边计划的“双轨制”。而应该是让市场自然淘汰企业,不是让政府干预市场。

  比如,医药公司在将药品批发给医院时,通常会给医院让15%左右的利,这是“透明”部分,即国家允许的部分。但医院从医药公司那里还有相当一部分“看不见的”用于市场促销的费用,比例大约在10%左右。这个“看不见”的部分,是不出具发票的。另外,医院某些项目或学术活动赞助费等,也多由药厂、医药公司来承担。

  他分析,当前我国有6000多家药品生产企业,在生产领域已处于一种完全的市场竞争状态;但在消费环节,85%的药品仍然被医疗机构所掌控,医疗单位既是买方市场的支配主体,又是卖方市场的支配主体,其垄断经营的结果是使充分市场竞争所带来的好处,留给百姓的只有一点点。

  在舒国臻看来,行政降价不是解决

药价虚高的根本办法,问题的关键是,如何尽快启动医药分家,探索治本之策,从根本上真正解决矛盾。

  照片:由于单价低、利润少,近年来被列入降价目录的大量老药逐渐从医院、药房的货架上消失。近日,湖南老百姓大药房联系了多家老药生产厂家,在店内特别设立“老药专区”,将逐渐消失的120多种老药重新请进药店,受到工薪消费者的欢迎。本报记者洪克非摄

[上一页] [1] [2]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1,830,000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