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协助下扬帆起航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3月21日15:24 中国青年杂志

  政府协助下扬帆起航

  从创建之日起,老北京网就一直遭遇财政危机,而老北京艺术团在度过了前期的困境后,2005年交上了好运,在年轻有为的副团长孟雅男的带领下,焕发着青春活力。“那时候听相声,可是比听MP3有感觉。” 孟雅男小时候住在北京新街口的胡同里,院子里有一棵枣树。每天午饭后,他就躺在树荫下的躺椅上,打开收音机收听相声。他眯着眼睛,在午后的微风中,边听边笑。“当时我也不知道那(相声)是什么,就是觉得特逗,有笑料。不知不觉中就爱上了它,没想到以后竟走上这条路了。”然而这条路走得并非一帆风顺。

  孟雅男艺校毕业后,顺应父母意愿去考法律大本,结果失败了,被学校分配到北京王府井百货大楼上班。然而他对相声执著、热烈的向往之心却并没有被淹没在这个繁闹的商业区。下午一有空,孟雅男就到新东安市场看一群老艺人的曲艺表演。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他成了当中一位老艺人王学智的徒弟,并于2003年顺利考取中国戏曲学院和北京曲艺学校合办的相声大专班,坚定地走上了从艺的道路。

  “刚加入老北京艺术团时,我的父母很反对。每天晚上回家后,我就关在屋子里给团里的演出做背景音乐,从晚上11点开始做,到凌晨两三点。开始父母会狠劲地敲我的门,催我睡觉,后来他们就无奈了,说,‘你爱怎么样就怎么样吧!’”

  孟雅男的坚持与努力在2005年得到了回报。

  他高兴地表示,近一两年,传统民俗文化市场又活跃起来了。他周围的艺人每天活儿不断,出场费根据演出的规格而定。“尤其北京本地的艺人生活好多了,虽然繁忙劳累,但起码有活儿啊。但从外地来的人生活还比较辛苦。”

  孟雅男回忆道,班里一个以前不好好学习的同学,毕业后在

高速公路的收费站工作,在一次大学同学聚会上,他看到其他同学在相声曲艺界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于是很后悔,告诉孟雅男,真想再干回老本行。那次聚会后,这位同学再也没和孟雅男联系过,“这哪儿是说重来就能重来的事呢?”孟雅男感慨地说。

  目前,老北京艺术团的表演项目有气功、老北京特色魔术、大鼓单弦、抖空竹、吞宝剑、神鞭、叫卖和曲艺等,丰富多彩。

  全团共53人,大部分是退休人员,只有4名25岁以下的青年人。虽然年轻人在团里占的比例很小,却起到了很大作用,给团里不仅带来了活力,更帮助艺术团逐步走向创新发展、与新时代接轨。

  “老人们不会电脑,不懂一些活动的操办程序,比如那些申报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材料呀什么的都是我一手操办的。”孟雅男用电脑整理照片、资料、编书,还把叫卖曲艺上传到网上,进行宣传。

  年轻人在艺术团的运营和发展上也表现得更加活跃,视野更加开阔。

  “我正在筹划和一些公司联合制作‘叫卖彩铃’,目前南京那边的叫卖彩铃已经很红火,我们也要抓紧时机推出我们北方特色的‘叫卖彩铃’。此外我还准备把我们艺术团请进录音棚,录制一张CD,出版发行。”

  孟雅男对艺术团的发展前景充满信心。2006年10月,他们老北京艺术团被评为北京市优秀品牌文艺团体,五年内将得到来自政府50万元的资助,开展更为丰富的活动。“不久以后,我们每个星期都会开设专家讲座教授艺术文化知识,提高我们的综合素养。”同时这份荣誉也给他们带来了挑战。“市里下任务,让我们今年年底完成一个叫卖剧,形式大概是话剧那样的,要有故事、有戏剧冲突,这真是个难题,我和十几位专家正在忙这个剧本。”

  孟雅男表示,现在传统文化不仅受到国家的重视,而且其自身也主动和市场联系,开拓新的发展领域。“我们到婚庆公司做司仪,一个月就能挣个两三千。”

  老北京艺术团团长张振元介绍,近些年北京兴起了传统婚礼仪式,目前他知道的已有六家婚庆公司开办了此项业务。“花轿、服装、乐队还有专业的司仪,8000元全包。”

  这种创新不仅解决了一部分艺人的经济困难,而且深受老百姓欢迎。“五一、十一的你根本找不到轿子,全预定好了!”张振元说。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