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持续抗旱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3月21日17:40 央视《新闻调查》
重庆持续抗旱
记者姚宇军

重庆持续抗旱
遭遇特大干旱的重庆大地

重庆持续抗旱
重庆市水利局局长朱宪生

重庆持续抗旱
重庆市副市长马正其

  央视《新闻调查》3月20日播出“持续抗旱”节目,以下为节目实录:

  演播室:

  去年夏天,重庆市遭遇了百年不遇的特大干旱,严重的旱情和重庆人万众一心的抗旱精神曾经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记忆,半年的时间过去了,重庆还会缺水吗?重庆百姓的稻田里能够蓄水插秧了吗,就在一个星期前,我们听说重庆市再次遭遇了春旱。

  同期:今天的水位情况你们知道吗?

  知道。

  主要是水太枯。请你们随时注意水位情况的变化。

  由于今年重庆的长江水位,已经降到了有水文记载的历史最低水位,为了保障航道的畅通,我身后的这辆工程船,正在对长江的航道进行疏通。

  解说:2007年3月6日,长江水位重庆段下降到历史最低点。在经历了去年百年不遇的旱灾之后,有3000多万人口的重庆市再次遭遇前所未有的春旱。而在此之前,这座城市已经经历了持续半年的秋旱和冬旱。

  同期:(群众议论)

  怎么又停水啊 ?

  好烦呢。

  节约水。

  水太稀缺了呀,今年。

  是不是?

  水资源供应太紧张了。

  过年了还要停水。

  白龙洞水库没有水了,双河水库干了。

  晚上十一点钟到六点钟停水。

  解说:这里是垫江县双河水库的库尾,这个水库库容1200万立方米。但是,从2006年重庆大旱之后,这个垫江县最大的水库就再也没能蓄满过水。如今水位已经下降十五米,裸露出来的河床已经干裂。

  记者:就目前的储水量来说,如果不采取限水的措施,放开用能够用几天?

  刘永发:现在如果放开用的话,最多就是,40天左右,现在库存几乎没有了。

  解说:这里是白龙洞水库,垫江县城的备用水源,以前每天可以向县城居民提供6000立方米的饮用水。可如今这个水库已经完全断流,彻底干枯。

  记者:以前出现过这种情况吗?

  董宇:没有,这个水库建成到现在已经近40年的时间,从来没有干枯过,我们自来水公司也是40多年了,一直都没有出现过这样紧张的状况,形势非常严峻。

  刘永发:我们现在还要想尽一切办法,调水一百万方,来满足县城的供水需要。

  同期:(水利局调水会议)

  刘永发:今天晚上我们再次开一个紧急会,来对这些应急方案和措施,再次进行一次论证。

  与会者(群议):在我们现在目前论证起来应该放弃了。30公里是可以确定的。那个方案我认为还是比较成熟。四 五月份会不会有春旱。但是接过来究竟能够得到多少水。哪个来敢于保证。哪个敢来拍这个板。

  解说:这是一次为县城调水的协调会,但是直到凌晨两点,会议仍未商讨出结果。

  记者:你说重庆现在的天气状况,在今年三、四月份还会有大的降雨吗?

  叶钊:至今我市的降水都不是很多,有一定的冬干,气温也是比较高的,整个春季的降水,我们的预测结论是偏少。

  解说:虽然雨量偏少,但是在离重庆主城区两百多公里外的开县凤凰村,村民们正在挖一口积蓄雨水的水塘。

  记者:大爷,您这么大岁数,还在这个地方干活儿?

  肖代中:没水吃,去年要不是消防队(来送水),国家照顾我们,要不然我们干都要干死,

  我到远处挑水,桶都打得稀烂,现在提都提不起来。

  记者:没水吃 都吃什么呢?

  肖代中:洗脚水都要吃

  记者:洗脚的水都要澄清,洗脚的水都要把它沉淀干净再继续吃?

  肖代中:我都75啦。

  解说:凤凰村位于800米高的凤凰山顶,用池塘蓄集天上的雨水是村民们用水的唯一办法。

  村民:我们用水艰苦得很,我们是凭天接水,没有来水,吃死水,我们吃的水很差,要是不烧茶,根本喝不下去。

  村民:也才闭着眼睛喝下去啊。

  记者:闭着眼睛喝?

  村民:啊 闭着眼睛喝嘛。

  记者:睁着眼睛都不敢喝那水?

  村民:村民睁起眼睛那能喝得下去,只有闭着眼睛喝。

  解说:即便如此,这两个直径不过五米,颜色发绿、发白的蓄水池也难以满足凤凰村600多村民的饮水需求。

  记者:在这拿着桶,在这儿是等什么呢?

  村民:等水,消防车要拉水来。

  记者:消防车要过来送水?

  村民:啊,送水,我们等水。

  记者:送的水是什么样子的水?

  村民:是干净清凉的水

  村民:,那水很好啊

  村民:干净,比我们这里的水干净,好吃的水。

  村民:当吃肉啊,那水真的好啊。

  解说:自去年大旱之后,每隔一个月,开县水利部门就要安排给凤凰村送一次水。每次送水车要来的时候,村民就早早地在排队在村口等候。

  朱宪生:这是全市干旱的情况,那么颜色最深的,就是干旱比较严重的,比如说红色的最严重。黄色的,再浅一点的次之,万州那片比较严重,现在我们重庆全市已经有,25个区县 200个城镇,180万人饮水困难,现在有一万多人靠汽车送水,一万多人是现在这种情况,这种情况还要恶化。最严重的时候还没有到,那么到4月末 5月初的时候,是什么状况呢,有300万亩秧田,不是一般的稻田,育秧,稻田首先要育秧,300万亩秧田不能育秧,这个厉害了。再就是将会有28个以上的区县,600万人出现饮水困难,形势非常严峻。

  记者:2006年重庆遇到百年不遇的大旱,那个时候你的压力,跟你现在压力相比,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

  朱宪生:就我们部门来讲,感到压力还要大一些。

  解说:在这张旱情图上我们发现,我们采访拍摄的几个县城和村庄并不位于红色和黄色的区域;也就是说,在这场持续不断的干旱中,就是在这些绿色区域,水的短缺和对水的渴望,都已经让人触目惊心。

  村民:给我多舀点。

  我老头七八十岁了。

  还舀点给你吧。

  记者:现在是凌晨的四点五十七分,这里是重庆市垫江县太平镇,桂花村旁的一个山坡,在我身后,有一眼目前全村,惟一还在渗水的泉眼。虽然现在离天亮还有一个多小时,但是在这眼泉眼的旁边,已经聚集了几十位村民,排队等着舀水。由于水少人多,村民告诉我们,如果等到天亮,可能他们连一点水也打不上了。而这正是桂花村700多户,3000多村民一天生活的开始。而这种景象,自从去年重庆大旱之后,一直持续了两百多天。

  隔断

  解说:打水并没有持续太长时间,半个小时之后,桂花村旁的这口井就见了底。

  记者:现在已经没水了吗?

  村民:没水了,没有了。

  记者:现在要打上来就是泥汤了?

  村民:全是泥巴汤汤了。

  记者:你舀上水了吗?

  村民:就这一点。

  记者:还很混?

  村民:是,混的啊。

  记者:你这桶里没水啊?

  村民:没有,一点都没有。

  村民:都是干的呀。

  记者:你也没打上

  村民:看吗,我也没打上。

  记者:那是来晚了?

  村民:是啊,来晚了,打不上了。

  解说:事实上每天凌晨都要早起排队打水的桂花村,并不是一直缺水,仅仅一年以前他们还是一个以水自豪的村庄。

  阳景才:(以前)家家户户的用水,那是没有个计量,劲用。那个水充足得很,自来水安好了,后就哗哗地洗,那个水根本用不完。那么大的泉水突然断流,真是没想到。

  解说:一年以前,桂花村的用水来自村里的这口山泉。而这些架设在山泉边的自来水管,见证了桂花村曾经充足的水源。它们曾经把泉水直接引入到村民家中。

  记者:走进桂花村每一户村民家中,都可以看到这样的自来水龙头,2006年初在欧盟,中国农村改水项目计划的帮助下,桂花村的家家户户都用上了自来水。但是仅仅几个月后,重庆大旱,水源断流。时至今日,这些自来水龙头里,就再也没有放出过一滴水。

  解说:2006年夏天,重庆遭遇百年不遇的旱灾。全市有37个区县出现特大干旱,受灾人口突破2100万人,农作物受灾面积近2000万亩,出现饮水困难的有820多万人,造成直接经济损失90.71亿元,并且旱灾的影响一直持续至今。

  朱宪生:去年干旱使我们的水库像打仗一样,弹尽粮绝了,水都放得差不多了,按常规来说,我们以为去年的干旱以后,会有大雨的,但是没有降雨,所以所有水利工程的蓄水非常少,比常年平均减少了六成,导致县城、集镇、老百姓生产生活用水十分紧张。

  解说:和我国北方干旱地区不同,持续干旱的重庆市似乎并不应该缺水:在这个面积不大的城市里有乌江、嘉陵江、长江三江过境;甚至年降雨量达到了1500毫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记者: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这是我这个北方人对重庆的印象。即便是在重庆采访的这十多天里,我们也赶上了几场像这样的小雨。那么有长江、乌江、嘉陵江,三江过境的重庆,为什么还会缺水呢?

  解说:75岁的肖代中老人每天的清晨和中午,都要到村口的这个水塘来挑水。由于村旁没有山泉,地下又打不出井水。对于居住在高山上的凤凰村村民来说,挖水塘蓄集水是祖祖辈辈解决饮水的方法。

  记者:一般最多的时候,你们存的这些水能用多长时间?

  肖代中:雨水多的时候还够用,要是天干 十天八天就没有水了,要遍山去找,

  记者:一年大概有多少月份,是处于缺水的状况?

  肖代中:时间长,四五个月。

  记者:四五个月是一点水都没有吗?

  肖代中:一点水都没有。

  解说:重庆市虽然年降水量丰富,但是降水集中在5678四个月间;在其它时间里,降雨次数少,雨量偏小;不仅如此,重庆有90%的村庄位于高山和丘陵地带。

  朱宪生:为什么缺水呢?是人在山上住,水在山下流 ,够不着。要用水只能用人工的办法,机械的办法把它提起来,提起来一般扬程200来米 ,高的上千米,成本很高。不要说用于灌溉用水 ,工业用水,就是生活用水,老百姓也用不起啊。

  解说:地下水不够用、江河水用不起、雨水靠不住。这是重庆人用水的写照:由于人口密度大、水资源分布不均匀,据史料记载,重一直属于川东伏旱区,十年九旱,是典型的资源性缺水地区。

  肖代中:真是苦一辈啊,遭一辈子的累。我的命好贱哦,想起来我真是冤啊,生在这么一个地方,水都没有吃。

  朱宪生:这的老百姓常年几乎不洗澡,不论男女老少不洗澡,所以他们村里不少人都有病,成年人都有病。

  解说:缺水干旱并不仅仅发生在今天的重庆,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严重缺水的国家,历史上有记载的大小旱灾就多达六千多次。正因为如此,中国人建造了世界上最早的水利工程,在今天的重庆农村,我们能看到不同年代修建的山坪塘,而这些山坪塘按理说应该是重庆百姓抗旱的主要水利设施。

  记者:去年干旱,干旱到什么程度?

  村民:去年那些竹子全部死了,那些树枝都干了,去年干旱是厉害啊。

  记者:鱼塘里面呢?

  村民:塘都干了,塘边的沟沟里都没水了。

  解说:去年的大旱中,石良村虽然有17口水塘,但是并没有发挥作用。因为要想蓄水,首先要使堤坝牢固。

  记者:现在把这个石头起了之后,怎么办啊?

  村民:上面把那个犄角弄起来,用水泥、用石子加固,就是为了蓄水。

  记者:现在如果不修的话,再蓄满水会是什么样的?

  村民:水来了,马上就塌了。不敢蓄水。

  记者:这个水塘是从什么时候修的?

  郭德文:1971年,那个时候讲的是水利是农田的命脉,50年代60年代,对水利来讲是抓得非常好,现在我可以说水利设施毁没了。毁没了,水利设施。

  朱宪生:我们的病险水库多建于50年代到70年代之间,当时多数是老百姓投工投劳建的

  所以建设的标准不是很高,加上这些年,在运行管理方面有些问题,所以造成了病险水库。

  记者:这些病险水库,病险的程度到底有多大?

  朱宪生:这样的,什么病呢?主要是漏水、渗水。大坝渗水就造成了空洞,水库不能蓄水,水就放掉。所以这些水库,去年就没有发挥作用。

  解说:根据水利部门统计:重庆市有大大小小水库2800座,其中有近1500座是病险水库。占总数的一半以上。

  朱宪生:没有发挥效应还是小事,更重要的是这些水库,现在已经危及了下游十个县城,将近400个集镇600万人的生命安全。这就是病险水库,它不但不能发挥作用。还成了隐患,定时炸弹。这是我们作为水利局长也好,各级政府也好非常揪心的。

  记者:一方面盼水来,一方面怕水来?这是非常两难的心情?

  朱宪生:对 ,干了我着急,一下暴雨我着急,重庆应该说不缺水,但是主要的原因就是,因为工程性缺水非常严重。

  记者:究竟什么叫做工程性缺水?

  朱宪生:工程缺水就是说,工程性的措施。人工的,人为的建设蓄水设施少了。

  解说:一方面是是水资源贫乏,一方面是水利工程难以发挥应有的效应,这是导致重庆旱情加重的主要原因,也是目前我国水利发展过程中最为突出的矛盾。

  朱宪生:只要没有水,什么都没有了,只要没有水,什么都不行,基本的生存条件都没有了,还有什么和谐社会?还有什么新农村建设?还有什么工业化、城镇化?什么都没有了。

  解说:水资源短缺、水利工程年久失修,饮水安全受到污染威胁,这些并不是重庆市独有的特点,中国的水资源整体状况甚至可以用杯水车薪来形容:我国水资源总量虽然排名世界第6,但是人均水资源量却只有世界平均的1/4,是全球最缺水的20个国家之一;目前全国干旱缺水的省份已经达到23个,其中15个处于水荒边缘;在699个建制市中,400个城市缺水;因为缺水,每年因旱灾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上千亿元;因为缺水,中国荒漠化土地面积已占国土总面积的四分之一。

  隔断

  吴帮喜:我们吃的就是这个水,看起来是干净的,都有泥浆啊,吃它都容易得病,这是污染了的水。

  解说:村医吴帮喜家的胶皮管另一头连着村口的池塘,塘里的水,由流经田地的雨水汇集而成。由于没有地下水源,这些水塘里的水是中灯村600多人的饮用水源。

  记者:我们很难想象,这些胶皮管,就是中灯村村民,多年来的饮水装置,它的一端,连着上面的一个池塘,下面连着村民百姓,家中的饮水池。那么从这些胶皮管中,流淌出来的水,究竟能不能喝?它又会给村民百姓的生命健康带来哪些危害呢?

  余其华:1998年过后,1999年至2001年 三年之内,得病率高。死亡的人数一年之内,要高达40多名。

  记者:一年?

  余其华:三年以内我们人口下降,下降120余人。

  记者:都是死于什么疾病?

  余其华:癌症病人。就是食道癌,肝功和血液的病种,看到那些确实有些难过。包括我的父亲都是这么走的。也是从小在这儿长大的。脸一直惨白,白得像一张白纸,我想起来就难过。

  吴帮喜:从我看到的就死了八个 ,才这几年,岁数小的才四十几岁就死了。全部是饿死的。

  记者:为什么?

  吴帮喜:他吃不下去,怎么吃不下去。他一吞东西,食道癌嘛,吞就冒出来了。最多一两分钟下去就出来了。

  记者:你们家有人得这个病吗?

  吴帮喜:有,我大大就是得这个病。话都说不出来,只能盯着你看,我抱他的时候,一抱起他就喊叫,没有肉啊,硌得身上痛。

  记者:你发现村里面在这么短时间内,因病死亡这么多人,想没想过原因是什么?到底是因为什么?

  余其华:我估计可能是水造成的,因为是不能吃的污水。

  吴帮喜:我学过医,知道大概是与水源污染有关系,都是吃的田里浸的水,田里栽上秧还要打农药,打农药你不是还要吃?

  解说:大量使用农药和化肥是我国目前农业生产存在的普遍情况,所以当雨水流经这些耕地时,就把农药和化肥带入了池塘,并且我们发现每天都有村民们在水塘里洗衣,洗菜。这样已经被污染的水只是经过简单的沉淀后直接饮用,后果可想而知。

  记者:有水不能喝,有水不敢喝,农药 化肥和生活垃圾,早已污染了我身边的池塘。对于中灯村628户,2000多村民来说,水是他们对疾病恐惧的来源,更是他们对未来生活的企盼。

  余其华:最头疼的就是水,几十年来,尤其是我接任村主任之后,想的就是责任重大,特别要解决群众吃水的大难题。

  记者:既然发现这个问题这么严重,在这些年来,找没有找过新的水源?

  余其华:有水源,在大山高处。

  解说:事实上,在中灯村后的大山上,就有一处干净的山泉水源,但是要想把泉水引到村里至少需要100多万元。

  记者:对于您这样的村子来说,意味着什么?

  余其华:意味一个惊人的数目。

  记者:如果摊到每个村民头上呢?

  余其华:每人都是要上千元,所以也难以想象,有一部分能拿出来,但是大多数拿不出来,也是一个矛盾,不好办事,不好把这个事情办妥。

  解说:自去年大旱以来,重庆市大大小小的村庄,找到水量充足、水质干净的水源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记者:当时找水源是怎么找,就是在附近的山上?

  阳景才:附近的山上看,哪个地方有清水,或者是哪个地方在滴水,都把它用起来。明月山 外山内山,38个山头我全部跑遍了。

  解说:桂花村村支书阳景才,曾经在西藏当兵,1978退伍之后,回到村里担任村支书。去年大旱时,村里祖祖辈辈使用的山泉水断了流,为了抗旱,他跑遍了村子周边的大山,找到了四处小的水源。但是不到五个月的时间,四处水源里就有三处再次断流。

  阳景才:根据我看的话,整个桂花村明月山,我看也找不到水源了。

  记者:可能性已经不大了?

  阳景才:不大了,没有办法再找了,找不着了。

  记者:那总要想一些办法,有没有想到要造这个山坪塘?

  阳景才:现在有这个打算,但是我们从经济上来说,资力不足,只有从劳力上适当地组织,

  郭德文:去年的干旱教训非常深刻。农民非常痛心,修起的堰塘不蓄水,农民得不到灌溉非常痛心,现在这些受益户,那些受益的农民,我们动员他们来出劳动力,整修好了以后多蓄一点水,多保一点庄稼。

  记者:让他们自己出钱出力来修水塘,这个工作难做吗?

  郭德文:当然难做,我和社长是一户一户去说,一家一家去说去动员他们,他不受益的想调劳动力,调不动。

  解说:改革开放之后,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的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但是这种以户为单位的生产经营模式也为兴修水塘这样的集体设施设置了障碍;

  郭德文:以前集体生产的时候,说要挖哪里,要整沟沟排水进塘,容易得很,没有人出来干涉,但是现在整修堰塘之后,要引水进塘蓄水,挖他的承包地,他要找你,叫他去整堰塘,他就不去整修,调动不起来。

  记者:难啊?

  郭德文:难哦。

  解说:无论是在石良村、还是在凤凰村,我们很难在修塘的村民中看到年轻人。重庆是全国最主要的劳务输出地,此时虽已是农历腊月,但是村里却依然只能看到老人、妇女和儿童。

  记者:现在你们要挖的这个池子,大概要挖多大?

  肖代中:挖多大,两米深,不弄深一点,太浅了,那边来得水不好爬坡,深一点好蓄水。

  解说:在凤凰村采访期间,村民告诉我们,现在的重庆市水利局局长朱宪生的老家就是凤凰村的。

  朱宪生:那就是我老家,我老家就是在那儿。

  记者:他们说起我们这个村子,出了一个水利局的局长,他们实际上是怀着很大期待的。

  朱宪生:我的堂兄,就是那个村的支部书记,向我要钱 ,请求支持,照顾,安排。我跟他说一个道理,第一 我很心疼的,我不想先解决吗?毕竟是我的亲属,不想解决吗?想解决。如果说我要给他们特殊的解决,没问题的,但是需要解决的地方太多太多,不是一个村两个村,几百个村的问题,问题很多。

  记者:您的官是越做越大 ?

  朱宪生:但是老百姓的饮水问题,还没有解决。原来是一个县的范围,后来是一个地区的范围,现在是全市的范围,我还是感到非常内疚的。我们在“十五”计划当中,中央给我们全市的计划是。解决195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我们解决了230万。多解决了30几万人,但是还是杯水车薪。

  解说: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缺水的形势将更加严峻,以重庆为例,该市到2010年,城乡供水能力的缺口将达到20亿立方米,到2010年,这一缺口可能会超过60亿立方米。水资源短缺已经成为影响我国农业生产,经济发展,社会安定的重要制约因素。

  隔断:

  解说:在重庆山区采访时,我们从三个村庄的饮用水源里采集了水样,并把它们带到了重庆市区。

  记者:你知道这是什么水吗?

  市民:是茶水吧?

  是柠檬水吗?

  这是喝的啊?

  这个会不会是生活污水啊?

  这是什么啊?

  水啊?

  液体。

  记者:这个是污水?

  市民:这个是茶。这个是牛奶水。

  记者:这个是什么,猜一下?这水如果让你们喝你们会喝吗?你会喝这样的水吗?

  市民:不会。

  我觉得可能有点难接受。

  那肯定这样不能喝。

  不能喝。 不能喝。

  记者但是有人在喝这样的水。你相信吗?

  市民:不可能哦。

  肯定不会喝。

  我们现在喝的水都是经过处理的自来水。

  记者:这些水是我们在重庆山区,采访的时候,在一些池塘里打出来的水,而这些水就是当地老百姓,喝的饮用水。

  市民:饮用水啊。

  池塘的水啊?

  怎么那么脏呢?

  市民:我的小时候也是这样的,条件不太好吧,生在农村都差不多吧,连水都没有喝。

  马正其:现在我们整个重庆,还有近几千万人左右,人畜饮水的安全还有问题,换句话说,按照国家饮水安全的标准,我们还有一千万人,还需要解决这个问题。

  记者:这是一个相当惊人的数字。

  马正其:相当惊人的数字。针对这些困难,政府都想了哪些办法,干旱以后反思的最大一个问题,就是觉得水利工程建设太差。凡是有水的地方经济就发展 ,人民生活水平就好,社会就和谐。凡是没有水的地方 ,经济就受到严重影响,人民生活水平就受到影响,社会就不和谐了。在这样一种情况下,市委市政府下了很大决心,抓水利建设。

  解说:2007年1月26日,在重庆遭遇持续干旱的过程中,市委市政府召开了一次水利工作座谈会。决定在

十一五期间投资300亿元,弥补水利投入不足的历史欠账。

  记者:300个亿投进去以后,在多大程度上能够解决这些问题?

  马正其:应该到“十一五”末期,重庆水利的供需,应该有个突破性的进展。如果说我们在“十二五”,再做一些工作的话,那么重庆应该说在这十年当中,算是比较彻底地解决好水利问题。

  记者:在中灯村的许多村民家中,如今我们还可以看到,这样两套不同的饮水装置。从这个胶皮管中流出的,是几个月前,村民们还在饮用的池塘水。那么从这个水龙头里面流出的,是刚刚从附近山泉里面引来的,经过过滤处理的自来水。

  解说:仅从两杯水的颜色我们就可以看出水质的不同;在离过年不到十几天的时间里,外出打工的年轻人陆陆续续的回到了村里,他们中的许多人发现,自己家中正在安装自来水。而这正是重庆市300亿水利投入中的一部分。

  记者:你什么时候听到,家里面要用自来水?

  村民:就是打电话回来问的时候,爸爸妈妈说家里安自来水了,心里特别高兴。

  记者:你觉得这个水,跟你在外面打工、城里的水,有什么样的不同?

  村民:现在的自来水,跟外面的水都是一样的,差不多喝着是甜的,自来水,看起来好一点。

  解说:而在凤凰村村口,在等待了五个小时之后,送水车终于出现了,这是过年前开县县政府为凤凰村最后一次送水。而我们在采访中了解到,在春节之后,开县水利局也将投资解决凤凰山上几个村庄的安全饮水问题。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