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援建工人的苦与乐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3月22日14:12 国际先驱导报

  这里生活条件艰苦,安全形势严峻,中国援建工人是怎么度过这段时光的呢?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李敬臣、张云龙发自瓜达尔 没有树,没有房子,没有河流,只是偶尔在海岸线附近可以看到故意垒起的围墙似的山,断壁很平整,如同人工切割过一般,这就是瓜达尔给人的第一印象。

  记者乘飞机抵达瓜达尔,在机场看到了“传说中的”装甲车——来接我们到中国工程人员驻地的“专用”交通工具。换句话说,记者是坐着装甲车进入中国工人在瓜达尔的生活的。

  警卫24小时不间断值守

  12名荷枪实弹的士兵,分乘4辆——前面两辆军用黄皮卡,后面两辆装甲车。前面的军车一路拉起警报开道,透过装甲车前面的防弹玻璃,记者看到皮卡里面的一个人站着,不停示意路上行车靠边。而记者坐的装甲车里面,一个士兵端着枪,朝车外作瞄准状。车队先后穿过四道有安全士兵值守的关口,才进入了中港公司工程人员营地。营地大概有一个400米圆形跑道操场大小,四角都有瞭望哨,门口还有卫兵检查,他们隶属于巴基斯坦海上特种部队,个个别一把手枪,背一杆冲锋枪。

  自从2004年5月3日有3名中国工程人员在瓜达尔附近遭遥控炸弹袭击身亡以来,巴方全面加强对中国工程人员的保卫。那次恶性袭击事件发生之后,中方建设者仍多次遭遇恐怖袭击事件。2004年6月,瓜达尔镇发生连环爆炸,其中一枚炸弹在中方人员乘坐的班车不远处爆炸,所幸没有造成人员伤亡。2005年12月6日,第二期工程项目部岸边航标处发现定时炸弹,因及时排除而未造成后果。就在2007年2月,还有两枚

火箭弹在中方人员驻地外不远处爆炸,所幸未造成人员伤亡。

  针对复杂的安全形势,巴方加强了对中方人员和营地的安全保卫。营地原来的三道岗增加至四道岗,24小时不间断值守。从机场到营地的30多公里路程中,巴方每次都要出动装甲车、前后有卫兵和警察上百人护送;海面上,巴方增派了4艘巡逻艇,防止不相干的人员靠近中方人员作业的码头。中国工程人员未经批准、没有安全士兵护送,则不能外出。虽然,高度的安全措施限制了行动自由,但这已经成为大家生活的一部分。

  最痛苦的莫过于寂寞

  瓜达尔港的工作条件比较艰苦。

  施工船上洗漱和洗澡,只能用从当地购买的淡水,这种水又咸又苦,对皮肤伤害较大,不少人出现掉头发、头皮发痒、皮肤开裂现象。

  由于当地蔬菜少,不少援巴人员刚开始都出现了浮肿。项目部一名管内勤的同志提议自己种菜。大家共同开垦了几片荒地,种了菠菜、茄子、鸡毛菜、西红柿等,每周送到施工船舶上。

  瓜达尔航道渔船较多,中方的施工船舶桨叶经常被渔网缠住,由于没有起重设备,遇到这种情况,船员们都是通宵达旦地手工摘除渔网,以免耽误工期。

  最痛苦的莫过于寂寞。一位援建人员告诉《国际先驱导报》,他2005年初过来,已经呆了两年多,除了在驻地内走动,仅有的户外活动就是步行5分钟到港口工地上去散散步。

  航道疏浚工程项目部党总支书记、副经理苗庆良告诉《国际先驱导报》,为了给大家解闷,项目部修复了原来废弃的卫星电视接收天线。把新闻联播、春节联欢晚会、同一首歌等节目录像并刻成光盘,送到每一艘施工船舶。当然,桌球、乒乓球、卡拉OK、棋牌比赛都是援建人员放松自己所不可或缺的。

  亲属逝世没有中断工作

  对于701号船舶上的炊事员张金根来说,承受的不仅仅是寂寞的痛苦。

  2006年9月,张金根突然接到母亲病故的消息。张金根在家排行最小,母亲生前非常疼爱他。悲痛了几天后,为了不影响工程,张金根没有请求回国,因为他知道,自己一走,船上30多人的生活就要受到影响。经过考虑,他打电话告知家人,不回去参加母亲的追悼会了。

  苗庆良告诉《国际先驱导报》,绝大多数中方工程人员的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船舶上度过的。其间,有六名职工的亲属不幸逝世,但他们一天都没有中断工作。

  随着瓜达尔港口的建成,中国援建人员已经陆续回国。他们留下的,不只是辛苦生活的回忆,还有用他们双手建成的航道、码头、仓库、办公大楼。

   精彩推荐《国际先驱导报》博客:http://blog.sina.com.cn/m/xqdb和http://xqdb.blog.sohu.com/

[上一页] [1] [2]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