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毅夫提出让穷人收入增速超过富人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3月22日18:59 中国广播网

  中广网北京3月22日消息(记者 余京津) “一次分配应该实现公平和效率的统一,但会遗留一点点问题,二次分配是把一次分配的遗留问题解决掉。如果一次分配不能达到公平与效率的统一,则二次分配可能事半功倍,甚至事与愿违。”经济学家林毅夫今天在北京第116期长安讲坛上的这个主张与经济学界与社会各界普遍达成的共识,即“一次分配实现效率,二次分配实现公平”完全背道而驰。他甚至警告:指望靠二次分配解决公平问题有可能使国家落入拉美陷阱。

  林毅夫说,“以前都认为,要想经济发展需要先恶化收入再去改善。但是

二战后,日本、台湾、韩国、新加坡等几个亚洲国家、地区创造的经济奇迹都不是这样。他们都在经济快速发展中,不断改善收入分配。正因为如此,他们才取得了持续的经济发展。”

  一般人都会对“一次分配同时取得公平与效率”的观点感到不可思议,认为不可能有实现的途径。林毅夫在给出以上亚洲几国的实例的同时,也给出了理论支持和具体做法。

  他的主要经济理论是发轫于200多年前的著名的比较优势学说。这个学说最早是用于对外贸易,但林毅夫认为,这个学说并未过时,并且,当今最新潮的竞争优势理论其实也建立于比较优势的理论之上。

  林毅夫将他的逻辑起点定为资源禀赋的提升,即资本、劳动力与资源这三大要素禀赋的提升对经济的增长最重要。只要要素禀赋提升上去了,技术、产业等会自然而然与发达国家一样。

  他分析说,一个国家是否充分利用了要素的比较优势和市场规模优势在确立竞争优势中最紧要。目前,国内的比较优势是劳动力多。因此应当发展劳动密集型的产业或者资本密集型产业中的劳动力密集区段。这样,可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穷人与富人的最大区别在于,穷人靠劳动力挣钱,富人靠资本雇用人挣钱。只有充分就业,穷人才能分享经济增长的果实。

  另一方面,有剩余后才能进行最快速的资本积累。符合比较优势的产业(如制造业、服务业)具有竞争优势,能够赚取最大的剩余,实现资本最快速的积累。由于劳动力增长的速度没有资本快,将导致工资的不断上涨,其后果是资本的回报不断贬值,最终使得收入分配不断改善。

  林毅夫非常反对“赶超战略”。他说,发达国家的比较优势是资本多,劳动力非常少。他们为了使本国的产业具有

竞争力,才会用资本代替劳动力。

  他进一步批评道:多数人只看到发达国家的产业水平高,希望一步登天,去投资相同的产业。但是这些企业在排斥了大量劳动力的同时又不具备比较优势,在市场上不能获利,因此单靠自己的力量无法存活,只能靠国家补贴。其实质是进行财富转移,让穷人去补贴富人,将使分配越发不公。同时,由于产业的发展不是来自于企业的剩余,将拖累全社会的剩余积累非常少而缓慢。最终导致国家的要素禀赋提升得更慢。为了维持企业生命的延续,政府不得不向国外借钱形成财政赤字,及至偿还不起债务,便引爆金融危机。这便是拉美困境的由来。

  基于以上分析,林毅夫提出:要让穷人收入的增长速度快于富人收入的增长速度。为此,政府要提供一个非常好的、能充分反映各种要素的稀缺与充沛的市场价格体系。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企业家会自动根据市场价格信号选择产业。这样,不但资本积累非常快,技术升级也会成为企业家的主动选择。

  在我国市场体系的完善中,林毅夫认为,最关键的是改善金融结构。目前,四大银行拥有的资金占整个市场的75%。一方面,存在流动性过剩,一方面大银行不愿意向绝大多数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提供资金支持。大银行只愿意借钱给大企业,而大企业由于贷款的成本非常低(比发达国家还低),他们必定将资金投到资金密集型产业。对此,解决之道是大力发展中小银行,为有比较优势的中小企业提供对应的服务。

  比较优势

  "比较优势"一词最初起源于国际贸易中。亚当·斯密认为,国际贸易的基础是各国之间生产技术的绝对差别,这一理论被称之为"绝对优势"学说。与"绝对优势"理论相对应的是"比较优势"学说。这一学说首先由英国另一著名古典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在"绝对优势"理论的基础上提出来。他认为,国际贸易的基础并不限于生产技术上的绝对差别,只要各国之间存在着生产技术上的相对差别,就会出现生产成本和产品价格的相对差别,从而使各国在不同的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使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成为可能。每个国家都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其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从而获得"比较利益"。

  要素禀赋学说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的另一种观点是生产要素禀赋论。在其提出者赫克歇尔和伯蒂尔·奥林看来,现实生产中投入的生产要素不只是一种—劳动力,而是多种,而投入两种生产要素则是生产过程中的基本条件。根据生产要素禀赋理论,在各国生产同一产品的技术水平相同的情况下,两国生产同一产品的价格差来自于产品的成本差别,这种成本差别来自于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生产要素的价格差别,这种生产要素的价格差别则决定于该国各种生产要素的相对丰裕程度。由于各种产品生产所要求的两种生产要素的比例不同,一国在生产密集使用本国比较丰裕的生产要素的产品时,成本就较低,而生产密集使用别国比较丰裕的生产要素的产品时,成本就比较高,从而形成各国生产和交换产品的价格优势。

  进而形成国际贸易和国际分工。此时本国专门生产自己有成本优势的产品,而换得外国有成本优势的产品。在国际贸易理论中,这种理论观点也被称为狭义的生产要素禀赋论。

  广义的生产要素禀赋论指出,当国际贸易使参加贸易的国家在商品的市场价格、生产商品的生产要素的价格相等的情况下,以及在生产要素价格均等的前提下,两国生产同一产品的技术水平相等(或生产同一产品的技术密集度相同)的情况下,国际贸易决定于各国生产要素的禀赋,各国的生产结构表现为,每个国家专门生产密集使用本国比较丰裕生产要素的商品。生产要素禀赋论假定,生产要素在各部门转移时,增加生产的某种产品的机会成本保持不变。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570,000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