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世博让路“中国第一厂”含泪破茧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3月23日02:44 海峡都市报

  

为世博让路“中国第一厂”含泪破茧

  陈金海眼里的“新江南”希望无限

  

为世博让路“中国第一厂”含泪破茧

  “老江南”在黄浦江边上142年的历史即将终结

  N本报记者 方传柳 文/图

  核心提示

  与福州马尾造船厂同始于清末洋务运动的上海江南造船厂(前身为江南机器制造总局),有着“中国第一厂”的美誉,她不仅是中国百年工业的缩影,同时也是整部中国近现代史的重要见证者。

  然而,因受到“黄浦江水浅”的限制,加之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规划需要,这座有着142年历史的老厂,目前正经历着一次前所未有的破茧之变———整体搬迁位于黄浦江边的厂区,移师上海长兴岛。届时,已创下百项第一的江南造船厂,又多了一个世界第一———单厂面积世界之最。

  一位莆田老人的梦想

  67岁的陈金海,已经很多年没回福建莆田老家了。尽管上世纪60年代从上海交大毕业后就一直留在江南造船厂,可这位目光矍铄的老人依旧乡音不改。

  陈金海的身份是江南长兴集团监事会主席、原江南造船集团董事长。此前近40年时间里,他一直供职于江南造船厂。1993年至2005年3月,他先后担任江南造船厂厂长,江南造船(集团)公司总经理、董事长、党委书记。从一名普通的车间工人,到工程师,再到厂长,陈金海几乎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中国造船业。

  3月3日,从上海吴淞码头出发,陈金海陪同记者前往长江入海口上的长兴岛。这个有着80平方公里的岛屿,具有59公里长不淤、不积、不冻的深水岸线,是个天然的造船宝地。那里有着老人的一个梦———一个现代化的新“江南造船厂”已开始显露雄姿。这个新的造船基地面积达560万平方米,共有三条造船线,其中两条民用,一条军民合用,4座30万吨级船坞。

  “世界上任何一艘超大型船,在这里建造都将不受限制。”站在一个比足球场还大的巨型船坞边,陈金海一脸兴奋地介绍,建成后的“新江南”造船规模是黄浦江边的“老江南”无法比拟的,后者限制于黄浦江的航道水深,最大只能建造8万吨的轮船。据介绍,“新江南”的年造船能力将从“老江南”的60万吨提升到450万吨。如果市场订单足够多,“新江南”将能突破600万吨,甚至还可上探千万吨大关,“2010年前,单厂面积保证是世界最大!”

  想起2003年7月,江南造船厂所属的中船集团与上海市政府签订了关于长兴岛南岸8公里岸线用于建造造船基地的合作备忘录,陈金海就感慨万千,“一下子拿出这么大一块地方造船,在中国历史上,恐怕是绝无仅有。”

  据介绍,江南造船厂从黄浦江边迁至长兴岛,有两方面原因。首先是为了世博会让出场地;其次,是位于上海浦西黄浦江畔高雄路2号的“老江南”,因受到黄浦江空间限制,无法满足新形势下的需要,必须寻求新的发展。

  “我是第一个反对搬迁的,也是第一个赞成搬迁的!”陈金海说。离开这块挥洒了几代人青春的热土,确实是心有不舍。但他更明白,对现在的“江南”而言,要想取得更大的发展,必须忍痛破茧,“旧址换新颜,凤凰涅槃时。”老人感叹道。

  过去的辉煌

  站在浦东的东方明珠塔上,眺望黄浦江西岸,一片塔吊、厂房林立的船坞就是有着百年基业的“老江南”。由于尚未整体搬迁的“老江南”承载的部分国防任务仍在进行中,记者未能进入看防严密的厂区。

  据史料记载,“老江南”的前身是1865年9月20日以“制器之器”为目标设立的清政府直属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当时还处在清朝洋务运动的早期,两江总督李鸿章买进虹口的美商旗记铁厂,开始自行制造火药和枪支。当年9月在奏报清廷的奏折中,李鸿章曾有如下解释:“正名办物,以绝洋人觊觎。”

  然而由于虹口房租较贵,且工厂以生产军火弹药为主,有一定的危险性,遭到了居住在附近的洋人的反对。1867年,江南制造局从虹口租界迁至黄浦江畔的高昌庙现址。

  搬迁后的江南制造局以生产枪炮子弹为主,辅之以修造船舰,并附设翻译馆、广方言馆和工艺学堂,以翻译西文书籍、培养技术人员。因此,当时的江南制造总局无论从设置、定位和影响看,都远非单纯的军械所或官办企业,而算得上是集军工、科研和人才培养为一体的大型民族资本企业。

  正是在此意义上,作为中国近代化运动产物的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又反过来开启并深深影响了上海乃至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随着国人海洋梦的重新苏醒,加之当时战事格局的逼迫,江南制造局从军械制造发展到主营造船,之后经过多次变革,逐渐诞生了赫赫有名的江南造船厂。

  对江南造船厂,学界一致评价是“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源地”。这里不仅诞生了中国第一家近代企业,也诞生了中国第一批正规产业工人、第一艘机动兵轮、第一磅无烟火药、第一门工业火炮,更有新中国的第一艘潜艇、第一艘护卫舰……

  江南造船集团宣传部部长曾明介绍说,目前,造船厂里现存至少十处具有保护价值的老建筑,如清朝同治年间李鸿章刚刚建厂时的1#、2#船坞,1867年设立的江南制造局翻译馆全木结构楼房,1931年建造我国第一架水上飞机时的机库,以及走出新中国十几位将军的“红房子”等。

  2#船坞遗址,是1867年开挖的第一个船坞,最早为木桩土坞。1918年,中国最早的万吨轮“官府号”以及其他三艘万吨级巨轮,就是从这里下水,惊扰起世界的目光。船坞经过多次改建、扩建,一直使用到今天。

  位于造船厂东大门右侧的翻译馆旧址,现为职工医院门诊部,仍然保持了1867年间的建筑结构。李鸿章会同曾国藩在上海创办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后,就是在这里开始了中国近代科技的探索。1867年,当时的大翻译家徐寿、华蘅芳调入此局,开始与外国人合译西方近代科技书籍。

  在学界看来,在清代寻求自强之路的洋务运动背景下产生的江南造船厂,不仅是中国百年近代工业的缩影,同时也是中国近代史的缩影,几乎见证了中国近代以来的所有重大事件,因此江南造船厂有“中国第一厂”的称号一点都不为过。

  “老江南”的余热

  有意思的是,同是洋务运动时期的产物,江南造船厂与福州的马尾造船厂的前身马尾船政学堂,历史上有着姐妹般的情谊。这样的情谊除了体现在两者同样经历过中国近代史上的百年沧桑,还有就是历史上的许多次互相的“搀扶”。

  陈金海告诉记者,由于江南造船厂的前身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的定位是一家综合型的军工企业,其在早期的造船人才技术上,相对而言会逊色于当时的马尾船政学堂。为此,历史上后者曾多次派遣技术人员北上援助前者。建国后,得益于自身的发展,江南造船厂在某些领域慢慢超过马尾造船厂,上世纪80年代时期,陈金海本人还带着200多名技术骨干,前来马尾造船厂“帮忙”。

  历史上也有过南、北两大船厂关于竞赛造船的记载:“1867年,福州船政局的左宗棠奉准开始造船,于是曾国藩也奏请朝廷准以造舰。接下来,南、北两船厂便开始了一场竞赛,而江南制造局则抢先制成了蒸汽化军舰‘恬吉’号。这也是近代中国自行建造的第一艘军舰。”

  自从被划入世博会选址范围,江南造船厂的历史建筑和遗址保护便成为大众关心的话题。最舍不得老厂的当属厂里的老职工们,他们正帮忙收集关于老厂历史的实物和资料,为未来的博物馆做着准备。

  根据2005年7月上海世博会负责人正式对外公布的对江南造船厂原址的初步规划方案,世博园区以“园—区—组—团”为基本功能构架,形成“一主多辅”5个功能片区。

  “一主”指围绕跨越黄浦江两岸的滨江绿洲形成的核心功能区,分浦东、浦西两个片区,其中浦西片区主要为文化和博览区。位于浦西核心区内的江南造船厂,总用地面积为63.9公顷,建筑总面积约35.9万平方米。厂区内的历史建筑分为保护和保留两大类,保护建筑必须在原地永久保留。

  据统计,江南造船厂被列入上海市第二批优秀历史建筑名单的保护建筑共有4处,初步规划方案是:制造局2号船坞旧址将作为世博文化活动场所;飞机库将作为企业展馆;三菱重工株式会社江南造船所办公楼将作为造船博物馆;海军司令部旧址将改建为文化设施。

  被列入保留范围的是面积达9.95万平方米的大型厂房和仓库,包括船体联合车间、东区装焊工厂等。这些厂房跨度达60多米,结构坚实,空间完整,功能转换余地大,在会展期间将被充分利用,会后将被改造为大型博览和文化交流设施,如海洋博物馆、水族馆、市民大厅等,形成能够体现城市文化延续性的公共活动空间集群……

  让陈金海感到欣慰的是,为更妥善地保护江南厂原址,1867年设立的江南制造局翻译馆和国民政府时期设立的“将军楼”,也都列入了保留范围。在其中的翻译馆内,曾诞生了中国第一份汉语版“化学元素周期表”。“算是给这座老厂一次发挥余热的机会吧!”陈金海说。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