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昌吉小康村农民被迫卖别墅还贷款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3月25日02:42 中国青年报

  本报乌鲁木齐3月24日电 2007年3月22日,记者来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昌吉市北沟一村的“小康村”。远远望去,一幢幢色彩亮丽的两层“小洋楼”整齐地排列着,宛若一道风景。这是北沟一村43户农民的住房,坐落在昌吉市世纪大道旁。

  19栋色彩亮丽的别墅曾是北沟一村的骄傲。如今,村民们却满面愁容,他们已无力归还为建别墅而欠下的贷款。43户村民中,已有17户不得不卖掉别墅来还债。

  2002年11月,43户村民住进了有上下水、卫生间的“洋房”。一时间,北沟一村在昌吉一带声名鹊起,被大家称为“小康村”。

  如今,住在别墅里的农民已经没有了当年的兴奋,高额的银行贷款成了压在他们心中的一块大石头。

  “同样都叫‘小康村’,住平房的村民日子越过越红火,住别墅的村民却不得不卖掉房子度日。”“小康村”村委会委员于建章指着别墅旁边的平房眉头紧锁地说。

  于建章回忆,2002年3月初,昌吉市政府为扩建道路,将他们的平房拆迁后,付给每家1万元~3万元不等的拆迁费,部分村民的地以每亩2.5万元被征收。随后,市政府每月发给拆迁村民每家100元作为暂时租住房子的费用。

  “盖平房还是楼房?”村民们为建房开始费起了思量。有的村民说:“盖平房好,可以养鸡、养鸭、养牲畜,可是我们北沟一村这边已经被规划到城市区域了,不让盖平房,那我们就挪到远点儿的地方盖。”也有的村民认为:盖楼房,因为楼房漂亮。

  正当村民们为建房争得面红耳赤时,市政府、城郊办事处(现改为中山路办事处)和北沟一村村委会的负责人召集大家,参观了新疆玛纳斯园艺场的别墅区、呼图壁的大丰镇和几家高档别墅区。

  “眼前一座座造型各异的别墅,让我们惊呆了:宽敞的

客厅、明亮的大窗……”回想当时的情景,于建章言语间透着兴奋,“回来后,这43户村民便和村委会达成统一意见,狠下心将他们所有的积蓄作为了首付款;再由市政府协调农村信用社,每家贷款8万元~9万元。大家开始急盼着自己的‘小洋楼’早日建成。”

  “可是住进来还没高兴几天,银行就开始催缴贷款了。”村民杨爱秋(化名)苦笑道。

  据村民们介绍,村里建的别墅,面积小点儿的有240多平方米,中型的为290多平方米,大点儿的在300平方米以上,基本上是两户一幢。村民们算了一下,一年下来,仅还贷款利息就得6000元~7000元。

  “其实最初到银行贷款时,我们就考虑过,村里每户每人只分了3亩8分地,每年年收入约在7000元~8000元,收成好时1万多元。这么高的贷款,光利息我们就还不起啊!”杨爱秋说。

  她说:“正在大家犹豫时,城郊办事处的负责人告诉我们,乌鲁木齐市和昌吉市马上要实现一体化了,昌吉市政府预计3年内将把北沟一村村民的所有土地都征收完,大家可以用这笔钱还清3年期限贷款。”

  “可是左盼右盼,等了3年,征地的事儿还是没动静,村民们再也熬不住了,便派出几个代表去询问,被告知国家实行压缩土地供应政策,不允许征收这片地了。找村委,他们也表示无能为力。”提起此事,杨爱秋一脸的无奈。

  “小康村”村委会负责人表示,如果以后再拆迁房子扩建路,村上不会再盖这种房子了,“小康村”的建设不能再搞这种形象工程,而是应结合老百姓的实际情况,让住在“小康村”的村民真正过上小康生活。(实习生吕思思 本报记者刘冰)

  编辑手记 强迫“奔小康”值得警惕

  在“大跃进式”地实现了居住条件的改善后,昌吉“小康村”的农民正备尝苦果。他们无力为这个超越发展阶段和实际能力的“别墅梦”埋单。

  他们用土地换钱以解脱还贷压力的梦想,因为国家加强对征地的管制而破灭,当时鼓励或是诱导他们的有关部门显然无力也不可能为此付账。这将使得这些农民成为形象工程的牺牲品。

  更令人担忧的是,类似的形象工程在全国来看并不孤立。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今天,有些地方的干部正在重蹈覆辙。在一些地方,新农村建设正在演变成新村庄建设。不久前,有部门调查了5个省的100个村庄,发现其中10个村庄存在新村庄建设的苗头。在这些地方,条件稍好的,开始在农村盖别墅,让农民住别墅;条件差点儿的,也强迫农民搞内外

装修,房屋刷成统一颜色;还有的让农民买新彩电、新沙发。由此造成了很多矛盾。

  这一切,提醒我们必须时时刻刻警惕形式主义,特别是警惕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政绩工程、形象工程。政府官员在带领农民致富时,必须一切从实际情况和农民的切身利益出发,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潘圆)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1,040,000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