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归来话浙江赴浙江学习考察报告(中)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3月26日10:52 黑龙江日报

  白树清

  二、巨大的差距

  在改革开放29年之后,当人们重新审视全国各省的经济发展时,浙江无疑是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用浙江作参照系来寻找发展的差距,也成为很自然的事情。

  首先是创业主体,浙江人在重商主义精神的张扬中十分类似荷兰人。在全球化的大潮之中,温州人不仅在全国各大城市建立了自己的商会,办起了企业,而且走出国门,面向世界。在全球18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只要有人居的地方,就可以看到温州人的身影。温州市700多万人中,有200万人在国内外经商。每到春节前后,从外埠汇到温州银行的资金多达100亿元以上。

  其次是企业制度,浙江的企业制度类似意大利。浙江的企业80%以上是由家族经营和管理的。合伙制和股份制公司并不多,这种企业运行起来利益关系最为直接,不存在委托代理关系,管理上精打细算,加上勤奋与进取精神,使企业在创业期与成长期有十分旺盛的生命力。这种家族式的企业往往经历了从小到大的过程,选择的领域也从日用生活品入手,开始主要以满足国内市场为主。但只用了短短的二十几年,就在轻工产品的各个领域独占鳌头。

  其三是政府定位,政府的角色定位极为类似香港。浙江老百姓说这里的“官”好当。因为浙江政府是不插手微观经济领域的。投资、合作、经营、决策是民企领域的事,政府不再为筹资、盈亏、就业和社保问题而犯愁,而把主要精力放在如何营造企业发展的良好外部环境,创造适应百姓致富的体制和机制上。通过宏观规划和科学调控,不断提升全省人力资源、资本资源和自然资源的经济价值。浙江的商人有自己的银行,起名叫浙商银行;浙江国有银行贷款的主要对象是民营企业;浙江的农村,村村通了公路,物产和人力成倍增值。我们去过的峒头县,由103个岛屿组成。过去从县政府所在地到温州,坐船要几个小时。现在由温州市政府投资兴修了跨海公路,已与陆地相连。峒头县已成为全国最大的紫菜、海藻和网箱养殖基地,也是中石化和中石油石化产品中转、储存和加工基地。

  其四是发展模式,浙江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极为类似全球一些著名的工业中心。改革开放以来,浙江工业成功地走出了一条产业集聚的发展路子。那就是把某一产品、某一产业从原料开始到最终产品,从上游产业到下游产业,从生产到经销都做到了极致,形成了分工有序、相互联结、支撑配套、裂变扩张的组织经营体系。考察其产业集聚高到何种程度,不妨看一下温州龙湾区。鞋类制造是该区的主导产品之一,在方圆不到百里的地域内有几十家皮革厂,可以提供各种面料;有各种各样的机械制造工厂,可以提供各种生产机械。至于广告、包装、设计、咨询、物流公司,更是不计其数。鞋商不出温州,就可以得到他办厂所需要的一切。专业化程度也已深入到生产的各个环节,大大小小的专业厂家,可以按照生产商的要求标准和时限生产出符合要求的中间产品。

  以上四个方面,为浙江企业发展提供了其他省份所无法比拟的条件和环境。现在各级领导都在谈论怎样把企业做强做大的问题。做强是指企业的竞争力,而竞争力最主要体现在单位生产要素的生产率上;做大体现在或以成本、或以产品的差异化在竞争性市场中占有较大份额。强才可以大,大才可以更强。与常规的发展方式相比,产业集聚使投资更有效率,学习创新更为容易,信息流动更为迅速,交易成为更为低廉。

  改革开放之后,在计划经济年代曾经辉煌过的东北,尽管有着雄厚的工业基础,丰富的资源优势,以及无可比拟的科技综合实力,但却无可奈何地从全国经济发展的“王冠”位置跌落下来,出现了所谓的“东北现象”。东北的跌落可以说是一种合乎区域经济发展规律的历史性现象。出路在于创新。创新的最根本的要求,不是跟着别人走,也不是把别人的成功模式拿过来,更不是遵循着什么逻辑原则,而是要给市场主体以更大的选择和决策的自由。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