恢复惊天的喜讯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3月28日10:50 辽沈晚报

  恢复惊天的喜讯

  那天具体干什么来的,刘海峰忘了。确切地说,是来不及记得了。

  1977年10月12日,国务院批转了教育部《关于1977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文件规定的招生对象为:凡是工人、农民,上山下乡和回乡知识青年(包括按政策留城而尚未分配工作的)、复员军人、干部和应届高中毕业生,年龄20岁左右,不超过25周岁,未婚。对实践经验比较丰富,并钻研出成绩或确有专长的,年龄可放宽到30周岁,婚否不限。

  石破惊天!

  “报名!我要报名!”恢复高考的消息,立即激起了石破天惊的反响,也给在逆境中跌跌撞撞的知识青年们带来了新的希望。一时间,教育部、各省市的招生办公室里堆满了成麻袋装的信件。

  仿佛一夜之间,蒙尘十几年的中学课本,变戏法似的从床底下、墙旮旯、废纸箱里冒了出来,到处争相传阅。刘海峰所在的青年点,一共5个人,刘海峰记得,有4个人报了名。而报名的时间,临近考期不足40天,但所有报名的人都意气风发、兴致勃勃、充满了信心。

  1977年12月10日,刘海峰和全国570万考生一起,走进了阔别11年之久的高考考场。

  “那一刻,我激动得有些发抖。”刘海峰说,时隔30年,他依然记得,那年福建省的语文题中,有一道是要求默写毛泽东的诗词《蝶恋花———答李淑一》,而作文则与辽宁有关,是看铁人王进喜的事迹后写一篇读后感。“我写的题目是《于细微处看精神》。”

  很多人都说,1977年的中国,没有冬天。

  这一年的高考,有了太多“破例”:

  第一次破例在冬天高考;

  第一次破例,为解决77级的考卷用纸,调用印刷《毛泽东选集》第五卷的纸张;

  迄今为止,那是报考人数最多的一次高考;

  ……

  那是积聚了太久的希望,那是渴望了太久的梦想,那是压抑了太久的信念。

  两个多月以后,已经重回下乡农村的刘海峰接到母亲的电报,“收到你的录取通知书了!厦门大学,历史系!”

  那一天刘海峰没有哭,他激动得自己跑出去,乐得不敢相信。可开学的那一天,刘海峰却几乎哭了出来,班上30多人,年龄最大的大了他十几岁,正是当年的“老三届”。“他比实际年龄还要看着大,一双手像老农一样。”刘海峰说,想象得出,他,和他的同龄者们,为坐在教室里的这一天,等待了多久!

  本文史实部分由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院长刘海峰教授所著《中国考试发展史》一书提供

  (辽沈晚报 王晓倩)

[上一页] [1] [2]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21,200,000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