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的环境容量已经接近极限 转型之路需几十年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3月30日06:24 中国青年报

  山西被逼“断尾求生”

  “关掉一个年产120万吨的焦化厂,每年损失的利税也就上亿元,取缔一个年产120万吨的焦化厂,十几亿元的投资就打了水漂。”吕梁市政府一位官员说,“吕梁市2006年的财政收入才70多亿元,割掉1亿多元的一块‘肥肉’,真的太心疼了。”

  在先发展还是先治污的问题上,很多地方政府犹豫不决。国家环保总局的“区域限批”给地方政府做了选择:环保不达标,暂停该区所有项目审批权,污染治理不好,暂缓发展。

  “区域限批”把山西人打疼了,也让山西人开始痛苦的反思。“以消耗资源、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粗放的经济增长路子不能再走了。”临汾市市长李天太感慨地说。

  “取缔100多家企业后,经济总量、财政收入也会减少一些。”吕梁市市长董洪运说,“我们的政府有决心,即使经济增长速度放慢几个百分点也要把落后的产能淘汰掉,腾出环境容量,支持环保型的企业做大做强。”

  山西省委书记张宝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山西要走出资源型地区可持续发展的路子,在“

十一五”规划中,我们给自己定了一个比全国还高的硬杠杠: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综合能耗降幅要达到25%,高出全国5个百分点。同时,山西还在谋求成为全国循环经济试点省份。

  转型之路需要几十年

  “山西的环境容量已经接近极限。”山西省环保局局长刘向东表示,“山西必须要转型,经济要转型,产业要升级。”

  山西虽是煤炭大省,但资源终有枯竭的一天。对“煤尽城衰”、“煤尽矿亡”的忧患促使政府和企业开始未雨绸缪,加快城市和产业的转型步伐。

  山西的传统优势产业是煤炭、冶金、焦炭、电力等,都是高耗能、高污染行业。事实上,从上世纪90年代,山西就把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作为全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来推动。

  但是由于受近几年煤炭市场火爆,再加上个别地方政府的引导不力,投资者对资源行业的热情更为高涨,产业转型和升级火红的投资热潮下没有完全达到政府预期目标。

  山西省社科院

能源经济研究所所长王宏英认为,经过20多年大规模开发建设,山西初步形成了以能源原材料为主导的超重型、畸形的经济结构,成为全国重要的能源基地。如果要彻底地进行结构调整,形成较为合理的产业结构,至少需要相同的时间甚至更长,算起来要几十年。

  山西应该下大力气培育煤化工、装备制造、新型材料、旅游文化、农畜产品加工、生物制药、现代服务业等新兴支柱产业。这些产业山西有一定的基础。王宏英说。

  不过,有基础不等于就能真正成为优势产业。山西有两大优势资源,即煤炭资源和旅游资源。地下,山西的煤全国储量第一;地上,山西的全国重点保护文物数量全国第一。

  不过,人人都知道山西产煤,但很少有人知道山西文物在全国最多。有媒体称,山西旅游资源之丰富堪称全国第一,利用率之差,同样堪称全国第一。

  甚至,山西省省长于幼军毫不讳言说:“山西只有一家五星级宾馆,这是山西许多旅游基础设施落后的现实反映;白天看庙,晚上睡觉,这又是山西缺少文化活动的表现。”

  于幼军说,山西遍地是宝,要切实解决这些问题,把旅游的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

  就像旅游业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成为山西的支柱产业一样,山西的经济转型不可能一蹴而就。

  不过,在“区域限批”的利剑之下,无论如何艰难,山西经济只能转型,没有退路。

  本报太原3月29日电

[上一页] [1] [2]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162,000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