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安徽教育厅纪检人员:教育腐败多发于学校管理者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3月30日08:07 法制日报
本报记者李光明 部分高校已沦为腐败“重灾区” “唉,可惜了,本来很好的一位学者,走上领导岗位后不久就涉嫌受贿,提前进入了人生的‘黄昏阶段’。”在安徽省阜阳师范学院,这样的感叹,不断钻进记者的耳朵。 被人们议论的这个人叫张登岐,阜阳师范学院原院长。49岁的他,长期从事汉语教学和语法、修辞研究,是近年来安徽省内涌现的实力派中青年专家之一。 半个月前,安徽省教育厅有关负责人在该省教育系统纪检监察会议上披露,因涉嫌在新校区建设中受贿五十多万元,张登岐已被司法机关立案侦查。张登岐也成为安徽省教育系统近年来落马的首位大学校长。 与“腐败巨头”相比,50万元的赃款显然不算太多。但联系到近年来接连爆出的“教育腐败”案件,坊间还是传出“高校已经成为腐败‘重灾区’”的惊呼之声。 据安徽省教育厅发布的消息,2006年,该省教育纪检监察机构受理来信来访电话举报3585件(次),立案639件,查结636件,受到党纪政纪处分423人,其中涉嫌犯罪被移送司法机关22人,挽回经济损失487.7万元。 与此同时,一场规范教育收费、规范招生行为、规范学校基建、专项治理商业贿赂的反腐行动,在安徽教育系统内展开。 业内人士认为,安徽教育系统此次反腐行动,表面上针对的是大中小学校,可从“本质”上分析,高校才是此次反腐的“重中之重”。 一些管理者成高校腐败“主流” 安徽省教育厅纪检委有关负责人向记者表示,“教育腐败”这个提法,容易让人误解是教师在腐败,其实,搞“教育腐败”的大多是一些学校的管理者。 “高校教师一般分为两类,一类是从事管理的党政干部,一类是从事教学科研的专职教师。”安徽师范大学教务处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虽然依照现行的政策,学校管理者也有教师资格,专职教师也纳入干部管理序列,但人们还是习惯把两者分开。 人们所说的高校腐败的“主角”,主要指的是前者。 “在学校基础设施建设、教学用具购置以及学生入学等方面,学校的管理者手中掌握着的权力,使他们有条件去做交易,搞暗箱操作。而普通的专职教师则没有这样的机会。”这位工作人员说。 近年来发生的高校腐败系列案件,为这一说法加上了注脚。 去年,延安大学、天津大学、同济大学、湖北大学等多位高校领导因违规使用资金而落马。 今年初,甘肃省兰州大学发生的高校工作人员贪污受贿案,涉案4人都是高校行政管理干部。 今年3月,兰州商学院的尹国兵因涉嫌受贿38万余元被提起公诉,被捕前系该院基建处处长。 腐败“诱因”在于经费难保障 “教育成为‘腐败重地’并不偶然。”安徽省内一位知名学者认为,必需的教育经费没有得到法律和制度的保证,教师的正常收入不能由教育经费来保证,都是教育成为“腐败重地”的诱因。 “我国的教育经费相当低,而且悬殊惊人。”安徽省教育厅有关人士以高校为例,大学生人均公用经费北京市最高,为10688.17元,安徽省最低,为548.77元,相差约20倍,而在全国也只有六七个省份能达到2337元的全国平均水平。 省教育厅的这位人士表示,经费不足已困扰教育界多年,几乎每一个大学校长都要为筹措经费而伤透脑筋,在这种情形下,一些主管部门默许甚至鼓励校长们“挣钱”。 教育经费的严重不足使得不少高校“各显神通”:有的出租教室、操场、破墙开店;有的办各种学习班、办“三产”、办企业,收取建校费、赞助费、计划外招生费等费用;还有的擅自扩招,进行教育基建工程等等。而与此不相对应的却是,教育系统的管理仍停留在计划经济时代,没有建立起健全、有效的财务监管机制。 业内人士介绍,学校筹款的程序大多是暗箱操作,既不公开,又无人监督,既不纳税,也不纳入预算,更没有经过审计,在学校内部也属秘密,只有校长或个别经办人知道,腐败往往由此滋生。 政绩需要助长高校“教育腐败” “现在的公办大学不是由教育部直接领导,就是由教育部与地方政府双重领导,或者由地方政府领导。”安徽省一位教育系统的专家对记者说,如果是个别学校出现问题,或许是该校的领导所致,约束、处理相关责任人就可以解决问题。可现实是,“教育腐败”现象在许多大学不同程度地存在,那么就不仅仅是利益诱惑,体制方面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他举例说,比如,形形色色的大学城“圈地”,动辄成千上万亩,不是迁校就是建新校区,不是建设“校中校”就是设立二级学院,一个工程没结束另一个工程就跟上。如果没有相关部门批准,学校就“圈”不到一块地。出于政绩的需要,某些地方还低价供地,或由政府贴息,甚至不收分文,用这些优惠条件支持大学进行新校区建设。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大学贷款过多与一些银行“投怀送抱”不无关联。对于银行来讲,大学是一个国家财政支持的公立机构,几乎没有破产的风险,就是大学还不了,政府也要埋单。向大学提供贷款风险小,是增加收入的稳定渠道。于是,许多银行积极上门服务。 安徽教育界一位资深人士认为,应该建立起健全、有效的监管机制,应对形形色色的“教育腐败”,如果不从体制改革着手,杜绝来自地方行政的不当干预,那么前景依然不容乐观。 本报合肥3月29日电 编后 有效遏制“教育腐败”,不是教育系统开展一次两次的行动就能解决的事。从本篇报道中不难看出,这需要在法律和制度上保障教育经费,更需要政府相关部门在土地、贷款等各方面加强监管,齐心合力,才可能使校园真正成为一片净土。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