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关于整体保护北京祭坛的建议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3月30日14:23 北京政协网
立案日期:2007.01.29 政协北京市第十届委员会第五次会议 党 派 团 体 提 案 第 0003 号 案 由: 关于弘扬古都历史文化,整体保护北京祭坛的建议 内 容: 一、北京祭坛的历史文化价值 (一)惟一性 明朝嘉靖年间更定祀典,在京城内外建造了全套祭坛,并且实现了天坛、地坛、日坛、月坛和先农坛环绕京城的规划模式,突出了紫禁城在京城的中心地位,标志着古代都城形制最终完成。完整保存至今的全套祭坛不仅成为北京特有的文化遗产类型、表现古代都城职能的标志性文化景观,也是研究古代祭祀制度的唯一的建筑实例。 (二)整体性 祭坛是整体性很强的建筑类型。建造祭坛有统一的规划和周密的设计。每座坛的坐落方位、形制和构件色彩随各自祭祀对象不同而各异,具有明确的专用性,又互相呼应,成为有机的整体。每座坛都不独立存在,忽视其中任何一座坛都无法理解这种最高等级古代建筑的整体价值。 二、保护现状 今年7月,民盟北京市委和民盟东城区委联合成立课题组,就天坛、地坛、日坛、月坛、先农坛等五座祭坛的保护、利用和管理问题进行了一次专题考察和调研。 考察中了解到,党和政府非常重视祭坛保护,国务院已将现存祭坛全部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共北京市委、市政府还将各祭坛列入“人文奥运文物保护计划”,投巨资进行修缮。天坛收回并修缮了神乐署,修缮了祈年殿和斋宫;拆除了收回土地上的后添杂建并重新绿化。地坛修缮了主体建筑方泽坛和皇祇室,重建了牌楼和钟楼;结合周边整治,亮出并修缮了被违章建筑遮挡多年的坛墙;迁出了内坛住户。月坛实施周边环境整治,亮出并修复了坛墙,迁出驻园单位,拆除后添杂建,恢复了古建筑原貌。这是自乾隆朝两个半世纪以来北京祭坛最大规模的一次整体修缮,向着恢复祭坛的原真性和完整性的目标迈出了一大步。 三、存在问题 比较突出的问题有三个:一是保护问题,二是管理问题,三是不合理使用问题。 其一,坛域内仍存在局部被占和数量众多的后添杂建 某电台、地坛医院、中央电视发射台的不合理占地问题分别是天坛、地坛、月坛保护中最大的障碍。《人民日报》曾于2005年3月对某电台和中央电视发射台不合理占地问题进行过连续报道。位于天坛外坛的西北角某电台不仅严重影响景观,而且严重影响外坛墙修缮。地坛医院正好压在御道的位置上。原名第一传染病医院,亚运会前改名地坛医院。月坛主体建筑被180米高的中央电视台发射塔占据。中央电视台新发射塔建成以后,本应积极腾退,可是由于中央电视台提出的条件太高,协调多年,仍未解决(据悉现在有关部门已决定将央视发射塔迁出)。 其二,管理体制不适应祭坛保护 管理上政出多门。天坛属市公园管理中心,地坛、日坛和月坛分属东城区、朝阳区、西城区的园林部门,先农坛属市文物局。先农坛开辟为北京市古代建筑博物馆,其他四坛都是以公园的形式开放,管理机构是各自的公园管理处。 以公园管理处的模式对祭坛进行管理,执行公园行业的法规和规章,往往注重公园功能和现实效益,忽略历史文化价值,当现实效益与历史文化价值不能兼顾时,通常更倾向于现实效益。目前各公园都是差额拨款事业单位,建设和管理资金主要靠自筹。除了管事,还得养人。2005年末,天坛公园管理处在册人数907人,离退休人员435人;地坛公园管理处在册人数155人,离退休人员99人。为弥补资金不足,各公园不得不自办或者以出租形式开办一些经营项目。 其三,历史文化价值与使用功能的矛盾突出 祭坛与公园是不同时代的产物,是不同类型的建筑,在祭坛的历史文化价值和作为公园使用的现实功能之间存在不少矛盾。在城市近代化之初,尚可容纳比较简单的公园功能。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对文化认识的深化,越来越多的实践证明,任何后来添加的功能都不可能超越祭坛自身的历史文化价值。另一方面,由于受建筑特征和文物法规限制,祭坛也并不适应公园功能不断扩展的需要。 今年一些公园免费开放,日坛公园名列其中,大量闲散人员涌入公园,一些违法人员也乘机将违法活动由大街上转移到公园内,既降低了游客游览质量,又增加了安全隐患。公园免费开放虽然受市民欢迎,但是日坛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免费开放不足以体现其地位和价值,游人无序增加也使得本来就不高的使用品位更加降低。 四、建议 (一)确立整体保护意识 将环绕北京城的天坛、地坛、日坛、月坛、先农坛五郊坛作为北京文化遗产中的特殊类型整体保护起来。建议组织祭坛保护专家委员会,作为祭坛保护和管理的协调机构。由专家委员会牵头,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和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为准绳,对祭坛保存现状进行调查和评估,针对保护、利用和管理中的共性问题、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以及涉及法规和体制等深层次问题,制定出统一的解决办法。对尚未到期的经营项目和经营性协议也应制定出相对统一的解决办法。 制定祭坛整体保护规划和实施细则。根据“保存现状,尽可能恢复原状”的原则,增建的园林建筑应有选择地拆除,被占土地应尽可能收回,最大限度地恢复祭坛的原真性和完整性。祭坛周边的缓冲地带也应纳入规划,制止对周边环境的破坏。建议在规划完成之前,暂不安排除文物修缮之外的建设项目。 将解决某电台占用天坛、地坛医院占用地坛、中央电视发射台占用月坛这三个突出问题纳入“人文奥运文物保护计划”,落实责任单位,列出时间表限期迁出。其他不合理占地也应尽可能收回。 目前地坛医院已在新址开工建设。应抓住这个机会,将医院旧址交还地坛,恢复地坛总体格局的完整。 建议日坛公园恢复售票处开放。 (二)理顺管理体制 结合事业单位改革和文化体制改革,建立起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地位相称的、有利于永久保护和永续利用的管理体制。将文化遗产保护作为管理机构第一位的工作,实行定职、定岗、定员,增设历史文化研究和文物保护的专职岗位。加强全员文物保护法规和历史文化知识培训,建立从业资格认定制度,实行持证上岗。 改变现行的差额拨款模式,由政府提供祭坛保护经费和管理成本,对各祭坛的管理机构实行全额拨款。 (三)探索合理利用途径 从完善城市园林绿地系统入手,加速居住区绿地和健身设施建设,就近为居民提供服务,从而将市民遛早和户外活动的功能从祭坛公园分离出去。 考虑到有些祭坛已经成为大型活动场所的实际情况,对于在祭坛举办活动的性质应有明确规范,应突出公益性和文化性,尤其是不应以营利为目的,并严格限制举行大型活动的次数和游人量。 在祭坛公园改造中,功能分区可采取“外园内坛”方式,借鉴地坛园外园和月坛南园的成功尝试,将游人活动区域安排到内坛墙以外,减少文物核心区的游人压力,保持庄严肃穆的氛围。 各祭坛都要举办文史陈列。选择其中一处祭坛集中介绍祭祀制度和祭坛建筑,成为具有博物馆性质的文化场所,开辟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四)加强对祭坛的研究和宣传 组织编辑一套定位于存史、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北京祭坛资料汇编》和一套面向大众、完整准确介绍祭坛的普及读物。由主管部门组织编委会和编辑部,制定统一标准,各管理机构各自实施。 (五)打造祭坛旅游品牌 将祭坛的利用纳入“人文奥运”和文化创意产业,建立以天坛为龙头的五坛联动运行机制,整合资源,发掘文化内涵,形成文化资源共同体。开辟祭坛专项游,开发专项旅游纪念品、宣传品以及具有祭坛特色的其他旅游商品,开发斋宫宴,在祭祀日等特定日期举行祭祀表演。 (六)整体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作为祭坛代表作的天坛已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建议循明清陵寝通过扩充,整体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先例,将环绕北京城的地坛、日坛、月坛和先农坛等四座郊坛作为天坛的扩展项目,整体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近期目标是争取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