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家乡新面貌征文(图)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3月31日07:26 荆楚网-湖北日报

  编者按 日新月异话荆楚,面貌巨变写城乡。本报刊出“我看家乡新面貌”征文启事后,在读者中引起强烈共鸣,来稿数以百计,篇篇情深意切,字字饱含心血。对此,我们表示衷心的感谢!自3月18日起,本报设专栏连续刊登多篇作品,歌颂荆楚新面貌、新成就。今天再集纳刊发部分来稿。凡在本报已刊出或未刊出的来稿,从今天起均转入湖北日报传媒集团荆楚网《我看家乡新面貌》专题,欢迎广大读者网上阅读。

  福满农家

  

我看家乡新面貌征文(图)

  在仙桃市,如今农村的许多家庭生活已不比城里人家差。(记者曲河陈迹摄)

  松柏落户“火焰山”

  家乡在丹江口水库附近的石鼓镇,这里一座座连绵起伏的山峦,远远看去,像被火烧着了一样,因而落得个“火焰山”的雅号。一位日本专家曾断言:这是“一块永远不会变绿的土地”。

  这一次回家,我惊呆了。石漠化地质的“火焰山”,已是松柏郁郁葱葱。

  朋友告诉我,丹江口水库成了南水北调中线的调水源头,乡亲们为确保一库清水送到首都北京,每到春季,山山岭岭人头攒动,银锄飞舞,人们整地、挖坑、运苗,把植树造林活动闹得火热。市里专门抽调了一支专业造林工程队进驻石鼓镇,确保了造林成活率。(丹江口市委宣传部周玉娟陈勇)

  好政策让生活有保障

  我的家乡裴家河,广水市最南端的一个普通山庄。上次回老家,是高考之后,远看田野一片翠绿,近看却全是野草。

  今年寒假,我又回了趟老家,田野里生长着翠绿的麦苗。

  “如今,免除了农业税,种田不但不缴钱,每亩还有20元左右的补助,外出务工的农民被土地拉了回来。”在乡镇工作的二叔告诉我,如果有10亩良田,一年收入差不多有一万元。

  二叔说,土地永远是我们最基本的生活保障。

  (武汉大学物理学基地班2004级裴卫清)

  青峰山下玉带蜿蜒

  我是一名在远方上大学的湖北籍学子,家乡在鄂州市太和镇的一个湾子。寒假回家,我欣喜地看到家乡的变化。

  从太和镇青峰山顶俯瞰,一条条银白色的玉带蜿蜒迂回。水泥路通往繁华热闹的镇上,通向大大小小的村落。

  记得前几年家里建造房子,爸爸推着板车,走在凹凸不平的土路上,去镇里选购建材。爸爸在前面吃力地拖着,妈妈在后面用力推。板车在路上颠簸着,走走停停。

  今年,湾里建房子的乡亲特别多。过年的时候,很多人开着私家车回来,给老家的父母乡亲拜年。

  当亲人们站在路边迎接我们到来时,那场景让人倍感温暖。或许,这就是和谐。(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北方民族大学80号信箱 刘小锐)

  编画册的故事

  1998年,我借调到蔡甸区委机关工作不久,就接到指示:制作一本画册,到香港招商用。区领导说,画册要有人文历史、山水风光、改革开放成就等内容。

  蔡甸是知音故里,山水资源丰富,一个星期,我们就拍回来许多照片。但“改革开放”部分就难了。原先所谓的区级国企“八大花旦”,化肥厂、水泥厂、棉纺厂等,设备落后,厂房破旧,不上相。成立几年的区级开发区,只有一家搞油脂生产的外资企业,缺乏现代化感。

  无奈,我只好带着摄影记者,到武汉经济开发区“借光”拍汽车,到天河机场拍飞机,到武汉港拍游轮,到武昌南站拍火车。最后,画册总算编出来了,厚厚的一本,一半非“蔡甸造”。

  2003年,我再次调区委宣传部。这次又要编画册,参加鄂港经济洽谈会。这次能拍的素材太多了——全国最大的莲藕生产基地、全省最大的西甜瓜生产基地和野生藜蒿生产基地,美不胜收;区级开发区引进丝宝等20多家名企,厂房一家比一家气派,设备一家比一家现代,弹丸之地每年财税收入占全区近1/3;还有森林野生动物园等旅游胜地……当年编画册用了2个多月时间,这一次半个月完工。不是我们水平提高了,而是家乡发展太快了。

  区里每年要组团参加鄂港经济洽谈会,我每年参加编宣传画册,又出现新难题:好东西太多,无法删减。区领导发话:“优中选优,把蔡甸最美、最好的推介出去。”(武汉市蔡甸区委机关高池)

  老家成了城郊村

  4日,我回老家为母亲扫墓。不常回家,没想到家乡的变化令我刮目相看。

  以前回老家,从县城先要坐到石花镇的班车,光等车就要半个多小时。现在县城到石花通了公交车,五分钟一班,2元钱就可从首站坐到末站。

  坐上公交,走出县城,以前狭窄、坑洼不平的乡村柏油路,变成了40米宽,可并排行驶6辆汽车的沥青水泥路。路两旁是漂亮的绿化带,高高矗立的路灯。路沿线,现代化工厂一家挨着一家。听车上的人讲,这条路是县政府去年投资4000多万元新修的,路两边是谷城县经济开发区,去年里面的工厂交税都交了2500多万呢。

  家乡以前是在谷城县大峪桥镇下新店村,东边从县城过来和北河镇交界,向西走和石花镇接壤,也就十多公里的路。县城这几年扩大了好多,现在北河镇早已并入了城关镇。大峪桥镇也不存在了,已并入相邻的工业重镇石花镇,幸好老家的村名还没变,不然找起它可要费力了。

  公交一直通到老家村口。下了车,我眼前一亮,啊,家乡人全都住上了清一色的两层以上的楼房,村口还有小超市、菜市场,几乎和城里一样。

  也就几年时间,家乡就变成了10多分钟就可以回家的城郊村了。家乡可真是令人刮目相看啊。(谷城县委宣传部胡明富)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