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定结果难以置信:万元项链镶嵌玻璃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3月31日20:42 央视《经济半小时》

  虽然只有一天时间,但参团的16个旅客合计了一下,他们在购物点就花掉了将近20万元。导游和安插在游客中的托儿,一个唱白脸一个唱红脸,引得参团的游客倾囊而出。可是,他们联手演出的这场骗局,在第三天就被识破了,这一天来自山东的杨先生逛街的时候,无意中走进一家表店,他随口问了一下价格,结果吓了一跳。因为几家大表行根本就没有听说过他刚买的所谓瑞士名表“圣凯莱”。紧接着,在一家珠宝店,他又发现一款标价不到1000元的项链,和自己头天花9800元买的项链差不多。这下杨先生就更着急了,他决定到北京找权威部门鉴定一下,自己买的是真是假。

  3月19日一早,杨先生就带着在香港购买的手表和项链来到国家珠宝玉石鉴定中心。同时记者也把河北老夫妇购买的价值16000元的手表委托作了鉴定。

  鉴定师:“据它(项链坠)的红外谱线分析,它的这个表蒙是玻璃的。”

  9800元购买的白金项链居然镶嵌了玻璃,这很难让人相信,很快这条白色项链有了精准的鉴定结果。就是一条18k的黄金项链. 由于对珠宝首饰没有太多的了解,杨先生并不知道发票上的750就是鉴定书上的18k金。

  鉴定是:“从发票上面来说,唯一能挑出(问题)来的就是这个750,它只标明了这个贵金属的含量,但是并没有标明它的总属。”

  杨先生:“对,它什么金属没有。”

  鉴定师:“应该标明这个金属的总属是黄金,那么前面就应该有G或者是有AU 或者PT

  这不是PT,PT是铂金。”

  杨先生:“他跟我们说就是铂金。”

  鉴定是:“这个铂金它不叫铂,它是去了金字旁,它叫白金。国家标准规定

  白金只能用称呼铂,铂的俗称是白金,而那个白色的黄金不能叫白金,因为现在的科学很发达,他可以把14K、9K、18K都做成那种白颜色,但它不能叫白金。”

  显然珠宝商把白色的黄金当作铂金高价卖给了杨先生,那么手表又如何呢?

  鉴定是:“这个表从我们的鉴定结果来看,它的金属部分主要是铁、镍和铜的合金

  杨先生:“那么镶嵌的这些呢?”

  鉴定是:“不是

钻石,是立方氧化锆和人工合成的立方氧化锆。”

  尽管宣称是钻石金表,但是在皇家钟表珠宝公司开具的保证书上,却丝毫没有提及钻石金表,不良商贩又在文字上玩了花样。当记者致电香港旅游发展局,才发现整个旅游购物充满了谎言和欺骗。

  香港旅游发展局工作人员:“我们没有指定一些旅行团,或是一些特定的旅行社,他们要带旅客去一些我们指定的地方去购物,因为香港我们从来没有这样指定的方法,香港都是一个自由买卖的社会,其实如果卖假货的话,香港会有海关等部门管理那种卖假的东西。如果你说的是他的标价过高,香港有香港的消费者委员会,还有刚才说的是,如果旅客去买东西在随团去买的时候,就是我刚才说的旅游业议会,他们会负责这种的。”

  记者随后电话采访香港旅游业议会。

  香港旅游业议会工作人员:“我是说你们最好的保障,就是有这个14天的百分百退货保障,我们是不问你们理由,只要是你们是符合这个退货要求的话,就可以退货,发票在吗?”

  记者:“发票都还在。”

  香港旅游业议会工作人员:“包装啊、盒子都还在吗?”

  记者:“盒子不在了,因为觉得带的时候太麻烦了,因为个子比较大,所以盒子不在了。”

  香港旅游业议会工作人员:“哦,按照我们的规定,如果旅客不满意的话,要求退货的话它的包装一定要和买东西的包装一模一样,才可以要求退货,如果没有的话,商店是有权利不给你退货的。”

  记者:“但是只不过是外包装没有了啊,这个在发票上面写的很清楚,发票上面已经写了,这个发票上面写的很清楚的,但是仅仅是一个包装而已,至于这样吗?仅仅是一个包装而已,不至于说因为包装损坏就不退货了啊?”

  香港旅游业议会工作人员:“他们是有权利这样做的,因为你没有包装。”

  按照旅游业议会的说法,河北老先生夫妇花16000元购买的手表并不享受退货保证。仅仅是因为外包装不完整。那么,究竟这些圣凯莱手表是真是假?仅仅是价格虚高还是根本就子虚乌有?首先记者按照皇室钟表出具的维修卡开始核实,听到的却是这样云山雾罩的答复。

  记者:“你们这里有没有一款表叫圣凯莱?”

  沈阳瑞士手表维修中心:“没有。”

  记者:“这个牌子你们听说过吗?”

  沈阳瑞士手表维修中心:“没有。”

  杭州三闽大厦瑞表公司:“香港皇室钟表珠宝公司委托我们维修圣凯莱。”

  那么,究竟瑞士有没有这个品牌呢?记者和瑞士驻华大使馆取得了联系。瑞士大使馆很快就给了记者答复:原来瑞士的确有圣凯莱手表,但手表并不在十大名表之列。手表上面也从来没有镶嵌过钻石。皇家钟表珠宝公司不是圣凯莱在亚洲的总代理商,他们销售的手表是假冒的手表。

  半小时观察:观察:用制度和技术压缩欺诈空间

  “货真价实,童叟无欺”,一直是中国生意人信奉的经商秘诀,但是现在一些不法经营者却相信,打一枪换一个地方、能蒙就蒙也可以赚钱,他们甚至互相勾结,做成一个连环套,把欺诈当作商品来经营。

  古代生意人生活空间有限,顾客多数是熟人,骗一个少一个,诚信经商是他们的一种生存本能。现代人生意做遍全国甚至全世界,这给那些不法商人一个错觉,顾客有的是,不骗白不骗。分散各地的消费者之间信息互不沟通,异地消费维权成本又高,不法商人钻了这个空子,的确能得逞一时。

  是不是现在就比古代更难维护商业诚信原则?当然不是,消费者永远不可能接受欺诈,问题是我们不善于利用各种现代技术手段,压缩不法商人行骗的空间。现在信息技术那么发达,真正是天涯若比邻,如果内地和香港甚至于其他国家监管机构之间/开通便利的信息交流渠道,发现几千里外的一个骗局并不比/发现本村老乡设置的圈套难多少。俗话说,有耗子的地方就有骗子,只有多一些防止上当受骗的手段,才会减少被人坑骗的可能。

  主编:张凯华

  记者:孙菁

  摄像:李培

  注:本文稿为07年3月31日节目播出文稿。

[上一页] [1] [2]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3,760,000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