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大学奖学金“绣球”抛给“三特生”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4月01日01:40 哈尔滨日报

  本报记者章梅

  3月28日、29日晚上,香港两所大学的招生说明会先后在哈市第三中学举行,这标志着港澳17所高校在黑龙江省举行的首次招生活动正式拉开序幕。

  两所港校来哈推介师资,目标生源盯住“尖子”

  3月28日晚,香港城市大学在哈市第三中学举行首场“香港各大学在黑龙江省招生说明会”,数百位家长冒雨雪前来倾听。29日晚,香港中文大学随后也举办了招生说明会,又有千余名家长及考生参加。

  香港的大学以优秀的教育资源、就业前景好,被内地家长看好。在招生说明会上,两校的招生负责人大力推介各校的优势。香港中文大学成立44年来,致力于成为一所国际性大学、一所中国人的大学,期望学生兼通中英文、了解东西方传统,有效地履行沟通中西文化之使命。他们面向国际选聘师资,其中,首位华人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199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菲尔兹奖得主数学大师丘成桐等都是该校客座教授,教学中全部英语授课。去年,香港中大内地毕业生中20%去海外进修,66%在港就业,9%在港进修,5%内地就业。被录取的哈市考生在4年的本科学习中将有一次在国外短期学习的机会。这样的交流是内地学生所向往的。香港城市大学成立时间不长,但其保持高起点办学,高层次引进人才,高水准学术研究的特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现有的700余位教师分别来自22个国家,其中有8位世界级院士,迄今,城大已经于35个国家和地区的240所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370多项合作交流项目,供学生参加交换计划。

  据了解,香港中文大学计划在黑龙江省招生3名高考生,其中理工科2名,社科1名。香港城市大学计划招收2-4名。两校均表示在黑龙江省要招录全额奖学金考生,香港城大每年提供状元奖学金11万元港币,中文大学每年提供8万港币的奖学金和4.5万港币的住宿、生活津贴。因而录取的目标人群不约而同确定在“学业优秀、家庭贫困”的考生。报考港校的考生高考成绩必须达到“一本线”,此外,城大要求高考生的英语单科成绩必须达到110分以上才有资格录取,中大要求英语成绩要达到130分以上。针对港校提出的招生要求,有家长一语中的:港校就是要招“三特”考生:“学业特优+家庭特贫+英语特佳”。

  招生名额有限,入学门槛高,难住家长学生

  面对两校每年开出的11万-12.5万港币的高额奖学金,家长和考生不禁怦然心动,但面对有限的7个招生名额和招生中种种高门槛限制,许多家长和考生由欣喜转失望。

  说明会上,许多家长有备而来,就考生的报名、学费等问题频频发问,许多家长询问自费赴港学习的可能性。香港城大表示,“如果报考的考生多,高考成绩优异,招生计划可以作相应调整。”而香港中大表示,在黑龙江省招生3名,也设有机动名额。如果成绩优异,家庭经济允许,该校可增加1-3名招生计划,但需考生自负在港学习生活的所有费用。咨询者中不乏提前介入高考的家长,一位家长“2009年港校招生计划是否有变化?”的问题引起大家善意的哄笑。

  说明会上,一位市重点中学的校长说,这样优中选优的选拔恐怕只能在省重点中学间进行,港校志在必得的是要招走黑龙江省的状元。一位奶奶级的家长告诉记者,孙子在牡丹江一中读书,成绩很好,听说今年港澳在黑龙江省招生,高兴坏了,央求她一定要来打听清楚。她是兴冲冲而来,可招生的名额太少了,都不敢报名了,只能扫兴而归了。

  据悉,澳门高校将于5月中旬来哈举办招生咨询活动。

  哈赴港学者谈香港高校印象:教学重视交流

  因为此前港澳大学均未在哈市招生,哈市考生尚无缘港澳高校。但是,哈市不乏在港攻读研究生的学生和在港高校工作的人士。日前,记者与哈工大派往香港理工大学做访问学者的李华老师取得联系,请他介绍一下香港高校印象。

  通过e-mail,李华向记者介绍了他眼中的香港理工大学。香港理工大学建校时间不长,但发展很快。香港寸土寸金,土地金贵,所以理工大学校园不大,但规划得很好。教学楼几乎都是悬空的建筑,给学生和教员留有活动空间。从香港理工大学的校区及学生的宿舍都可以看出香港人对教育的投入及重视程度,香港政府和知名人士都对香港的高校投入了大量的资金。香港理工教学楼均以个人名字命名,像内地人也很熟悉的李嘉诚、李兆基、邵逸夫等。学生宿舍是马会捐款修建的。在这里随处可见以个人名义捐助的建筑。

  李华认为,香港的大学注重交流与沟通,这与内地大学的“灌输”法有很大差异。在香港做研究期间,他发现,导师时常会把想法讲出来,与学生们进行讨论。国际上高科技发展的信息能很快成为导师的一个新的观念、前沿课题。经过探讨,一个新的研究方向或课题就产生了。导师很忙,但这样师生的沟通却是必须保证的。这样交流的结果自然提高了学生的水平。

  研究生除了要修导师选的课程外,也要做研究项目。这点同内地学生有很大不同。学生们要阶段性地进行交流,讲各自的研究进度、遇到的问题、已解决的问题和需要解决的问题。一个研究小组,研究方向不同,大家也在一起交流,互提意见,给以后的研究打基础。因为与内地的教育和工作方法不同,思维方式会有一些差异。内地的学生很少有这样的交流环境,开始不太适应,交流得不流畅,但经过实践后,内地学生会慢慢适应。

  李华曾参加过所在系组织的一年一次的学术会议。活动中,教授要组织自己的学生(硕士、博士)参加,分成若干个小组交流。每个学生都被要求用通俗的方式在5分钟内将自己的研究课题介绍给其他人,随后接受大家10分钟提问。虽然活动不大,但学生都很重视,交流后,各小组要评出优胜者。

  李华听说香港大学到哈招生的消息,他提醒有意的家长和考生还需在适应不同的教学方式上有思想准备。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