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记者来去无踪影 重拾笔无巧不成书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4月01日05:26 杭州日报

  

女记者来去无踪影重拾笔无巧不成书
焦俊 画

  新闻闪回:为了完成仙子的遗愿,张水木请电视台记者帮他播放了一则“寻人启事”:征召有才学有阅历的朋友代笔写书。节目播出后,应征者纷至沓来,老人选择了一位乡村教师,但所成书稿不尽如人意。彷徨之时,一位自称是报社的女记者不请自来……

  本报记者 孙磊 楼时伟

  登门拜访的姑娘个子不高,短发圆脸,毛估估也就二十四五的年纪。她向水木老人递上名片,几句话道明来意:“张老先生你好,前不久从网上看到一篇文章,大略讲了你的生平,还说你在寻找写书代笔人,这就上门来了,有些唐突,请多多包涵!”

  老人捏着名片一看,上面印着记者的头衔,心里敲着鼓点,目光狐疑地打量她,说:“姑娘,你这么年轻,我恐怕……”

  没等老人说完,姑娘就笑了:“张老先生,我走南闯北,整天和文字打交道,已经出版了一本小说了,你可以先过目。”说完她就从包里掏出一本书,老人翻看了几页,文字通畅清新,心想:听她开口说话,条理分明,不如试试?

  老人合起书:“你这样有诚意,我真是很感激。我会把我的故事说给你听,还有我自己写的6万字开头,你可以一并参考,酬金方面……”

  免费代笔筹拍电视

  “不,我不收费。”姑娘又一次语出惊人,“老先生,我觉得你的故事很吸引人,愿意免费为你写回忆录,书成之后,作者要署我的名字,版权归我所有,我想改编剧本,拍成电视连续剧。”

  老人感激不尽:“酬劳我是一定要给你的,其他的我都同意。”

  自此,姑娘每逢星期天就来听老人说故事。每次,她都听得津津有味,但就是不做笔录。几次下来,一直不见书稿的影子,老人忍不住发问,姑娘却说:“我的构思暂时还不能和你说,书稿在写,目前还不方便拿出来给你看。”

  聊着聊着,姑娘说自己在学校补习英语,家里情况如何如何,弦外之音,她手头有点紧张。老人当即给她5000元现金,连收条都不打,姑娘也没有推却。

  有一次,姑娘说她用那笔钱买了个电脑,已经打了3万字了。老人提出能不能先看看那3万字,她却又说根本没有买电脑。

  姑娘出尔反尔,前言不搭后语,让老人慢慢失去了对她的信任。一次,姑娘没有如约而来,老张便打电话询问,她回答不在杭州,他有点生气了:“这样吧,你把我的6完字初稿和钱还给我,不然的话,明天我要去找你们领导!”

  她在电话那头紧张了,半小时后,就在屋外敲门。“你不是在外地吗?”老人满腹狐疑。“看你这么着急,我就赶回来了。”就在那一天,姑娘把6万字和5000元都还给了老张,自此杳无音讯。

  经历了几番波折,老人决定亲自动笔。

  书稿出版一波三折

  老人重新拿起钢笔,铺开稿纸,端坐在仙子的遗像下,没日没夜、一字一句地投入到这个著书“工程”。累了,抬头看看仙子;困了,蜷缩在沙发上打个盹。

  为了赶在仙子的一周年祭日前将书出版,从未写过长篇巨著的老张,靠着当年的一些文字功底,一个多月后竟真的硬是逼出了一部21万字的书稿,这让老人自己都无法想像。可是,书送到哪里去出版呢?老人又开始四处奔波。

  无巧不成“书”。就在老张走投无路的时候,一天,他突然接到一个电话,对方自我介绍是某文艺出版社的编辑,在网上看见了他找人写书的帖子,来问一下出版的事,希望能合作。

  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啊!老人亲自将手稿送去。没几天,从来没有出过书的他,眼见出版社将打印好的校对稿送上门,欢欣得爱不释手,他急于出版,大致一看就签字送印了。

  就这样,历经千难万阻,今年春节前,一本名为《仙子心愿》的回忆录,终于展现在眼前,老人禁不住热泪盈眶。可细细一算,书一共印了500本,所花费的钱却达3万多元,如此一来,每本书的成本接近70元!

  前几天,我们来到这位张水木老人的家。“清明节我还要回天台老家,仙子的很多故事,亲戚们知道得比我清楚,现在我正对原稿进行增补,计划在下半年重新出版完整的回忆录。”

  编后:张水木老人想把《仙子心愿》一书送给关心他的读者,需要者可与本报热线 85109999联系,限额10本。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