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生命之约 记大连舰艇学院政治系教授方永刚(下)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4月01日06:25 辽沈晚报
三月的北京,柳芽初放,柔暖的春风吹拂着方永刚消瘦了的脸庞。站在窗前的方永刚心下一动,许下几个心愿: 我想和春天有约,在春暖花开的日子,能够走出医院到室外感受春光; 我想和夏天有约,在建军80周年的时候,我要和全军的同志们一起庆祝我军的这个生日; 我想和秋天有约,同全国人民一起,迎接党的十七大的召开,憧憬我们的未来; 我想和冬天有约,在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时候,那是我手术一周年,我要以崭新的姿态,精神饱满地走上三尺讲台,向同志们献上一堂宣传党的十七大会议精神的课。 对一个被医生预言生命只剩下半年到一年的人来说,这是一个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生命之约! 方永刚最大的心愿,就是“让党的创新理论的真理之花遍地开放,让党的创新理论的真理之光照亮和温暖千家万户” 辛苦之后是欢乐,付出之后是幸福。 每当方永刚站在讲台前,看到人们聚精会神地听他讲课,看到人们有所感悟与他会心一笑时,他的心里就非常“舒坦”;听到人们雷鸣般的掌声时,他的内心深处就会涌起难以言表的神圣感、幸福感和成就感,体会到与真理同行,服务人民与奉献社会的幸福和满足。 是舰艇学院对创新理论研究的支持,是师长对方永刚的培养与帮助,是辽宁省及大连市凝聚的党的理论学习与宣传的浓厚氛围,给了方永刚一个施展才华、践行理想与信念的更大的舞台,让他得以深切体味这种幸福和满足。 大连,是方永刚传播党的创新理论的一个重要基地。 大连市长期重视宣传思想工作环境,尤其是思想理论建设环境,通过创建学习型城市、推进理论武装工程,着力打造理论宣传阵地,积极构建市县区三级宣讲体系。在大连,从市到区、到街道,甚至是社区、企事业单位,都建有自己的讲坛或论坛,不同规模的各类讲坛多达300多个。 兼任辽宁省、本溪市国防教育讲师团理论教员的方永刚,不仅是讲坛上的主讲,还是大连市委讲师团的骨干成员,在一系列重大课题研究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多年来,仅在大连地区,方永刚就作辅导报告400多场次。2005年,方永刚参与编写了《科学理论ABC》这一群众性理论读物,这本书,下发到大连市10万个家庭。 方永刚讲课,带给地方的不仅有思想理论的启迪,还有工作上的变化。 西岗区有意识地增加了形势政策教育内容,包括区委中心组的理论学习,在做学习计划时,都必须纳入这方面内容。同时,中心组坚持理论学习为科学决策服务的原则,在每一个重大决策出台之前,都要进行相关的专题学习和调研,促进了决策水平的提高。可以说,一堂课改变了全区理论学习和形势教育工作的发展和完善。 中山区中民路街道有关负责人说,方永刚关于科学发展观的辅导报告,对他们解决发展中的瓶颈问题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今年,街道确立了三大发展思路——— 突出发展现代服务业、实施惠民工程,全力构建和谐人民路。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2005年,方永刚在本溪市几所高中作了国防安全教育的报告后,当年报考军事院校的学生明显比上年增加。 事实证明,我们党的理论一旦被人民所掌握,便会在实践中爆发出巨大的力量。 方永刚完成了一名播火者的使命,却忽略了自己的身体健康。长期腹泻、腹痛,他却舍不得花时间去检查一下,当不得不做手术时,打开的腹腔内已有4000毫升积水,恶性肿瘤的结节已像撒出的一把沙子,布满了整个腹腔。从未见过这么重的结肠癌患者的主刀大夫说:“病成这样还在工作,真是个铁人哪!” 为了让真理之花更艳,真理之光更亮,这个铁人又讲了他在辽宁的最后一课。 1月22日,方永刚为了兑现承诺,来到大连市地税局,作了一场关于科学发展观的报告。报告前,方永刚没向局里任何人提起他的病情。 细心的听众发现,讲不长时间,方永刚就满头大汗。 讲了一个半小时,方永刚结束了报告,他说,很对不起大家,本来想给大家多讲一点,但今天只能讲到这了,我的体力只能坚持到这了,讲完课还要去化疗。 大家终于明白为什么方教授变得消瘦了,终于明白耳边那洪亮的声音,是方教授拼尽了全身的力气啊。 方永刚的形象顷刻间在大家心中变得高大起来,他们由此坚信,这样的人所讲的理论,一定也是值得信赖的。 “我觉得我的命运与他们紧紧地联结在一起,我就是为他们而生的、而成长的”
有人说:政治理论多枯燥呀,一上政治课我就溜号。 方永刚却觉得,我们党的理论是与时俱进的理论,是对实践作出及时反映的理论,这么鲜活的理论怎么会是枯燥的呢? 关键是,我们的理论虽然来自实践,但毕竟是抽象的、逻辑化了的理论,让这种理论成为思想向导,还要把理论还原到生活中去,用群众能接受的方式,把党的理论讲给他们听,让他们接受,树立他们的信仰,坚定他们对社会主义的信心。 方永刚认为,作为一名理论工作者,就要在理论和实践之间、党和人民之间、子弟兵和老百姓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要做好“理论翻译”。 于是,方永刚时刻关注着广大群众生活、命运的点滴变化。 方永刚关心着他们丰富多彩的生活,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一日三餐。回到老家,在路上遇到放牛放羊的,方永刚也会蹲下来,给他点根烟,问问收成怎样,问问家里怎样。 方永刚说,这样,人家才会觉得你跟他没有距离,才会跟你讲心里话。这时候你再跟他讲道理,他就会接受,还会说,到底是文化人,讲得就是有道理。 为了把老百姓关心的下岗失业、“三农”问题、老工业基地振兴等讲清楚,方永刚经常利用寒暑假和节假日深入到群众当中,让老百姓给自己出题。 每次,无论是给官兵还是给机关干部、学生、社区群众、企业职工作报告,他都事先要做个调研,了解他们基本情况,了解他们心里在想些什么,然后因人施教。 方永刚从不回避社会的热点问题。在方永刚看来,越是热点问题,越是人们迫切想知道的,同样也越是与他们的命运、利益息息相关的,不能回避,一定要“碰题”,必须迎着问题走。因为对党的创新理论,方永刚有信心,讲起来有底气。 把大道理讲成小道理,不容易。方永刚就用老百姓的语言,讲他们身边的事,声情并茂,像说评书一样。 给社区的老人讲和谐社会,怕他们不懂,方永刚说:“和”,就是一个“禾”加一个“口”,意思是粮食入口,就是有饭吃;“谐”,就是一个“言”加一个“皆”,就是人人开口说话,这是精神追求。 在农村讲“三农”问题,他说:选准一个人,带富一个村,选错一个人,十年难翻身。山西村村民肖淑琴说:“我们都认他讲的理儿。” 无论在哪讲,无论听众是谁,大家都爱听方永刚讲课。在长白要塞讲课,方永刚从晚上八点钟讲到十一点半,一些志愿兵和干部家属抱着孩子站在走廊听,没有一个人提前离开。在大连旅顺口区铁山镇,方永刚一口气讲了三个小时,主持人怕方永刚饿了,提醒他,“该吃饭了”。现场一位大妈听到后会错了意,大声说:教授,俺们不饿,你接着讲! 其实,方永刚明白,自己讲课受欢迎,最根本的原因是群众对党的理论充满渴望与企盼,是真理的力量在感染人、吸引人。 方永刚曾在讲课时问过群众:现在的好日子是谁给的? 群众的回答非常朴实:“共产党好!”“改革开放好”“‘三个代表’好!”“科学发展观好!” 这些朴实的语言背后蕴含的是什么?答案是:正是有了党的理论的正确指导,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才有了这样显著的成绩,这样的创新理论,群众打心眼儿里欢迎。 (上接第一版) “如果有一天我的生命之钟停摆了,我愿意把它定格在自己的岗位上,永远保持一个思想理论战线英勇战士的冲锋姿态” 精神的下线是道德,精神的上线是信仰。靠什么来武装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精神信仰?靠理论。 而一种理论如果不被人民所掌握,这种理论就难以变成精神动力。方永刚觉得,作为党的理论工作者,如果对党的理论不去维护、不去传播,那就是失职。 方永刚对研究和传播党的创新理论,有着火一样的激情。 每一堂课方永刚都满怀激情,慷慨陈词。有没有话筒无所谓,有几个人听无所谓,只要准备好毛巾和水,他就开讲。只要一见到学生、一见到听众,两分钟他就进入情境。 有人问方永刚为什么这么有激情? 方永刚说,我热爱这个事业,我就会有激情。 党的理论每前进一步,方永刚的学习就跟进一步,研究就深化一步。党中央领导的每次重要讲话,中央发布的每个重要文件,方永刚都及时学习和研究;只要有新的政治理论书籍出版,他都在最短的时间内买到手,以最快的速度消化和吸收。“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党的理论,都是他第一个在舰艇学院引入课堂。可以说,方永刚20年来的心路历程,是与时代同行,与真理同在。 每当他想通了一个理论问题、对党的创新理论的认识又进了一步时,或是又提炼出一个观点的时候,自己都情不自禁地拍案叫绝。 他有股拼命三郎的劲头,交给他的讲课任务,再难也不拒绝,如果需要第二天就讲,那他宁可一晚不睡,也要准备好。 甚至是住院,他还带着军装,“需要我讲课随时吩咐!” 方永刚的激情几乎无处不在: 除了正式的讲座和报告,朋友聚会变成了他的宣讲沙龙;坐公交车听到有人对党的政策或一些社会现象表示不满,他就站出来与人家理论,直到人家心服口服;回到家,方永刚利用一切机会给家里老小讲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于是,老岳父给他起了个绰号:永刚广播电台。 近年来,方永刚像个“永动机”,从军队到地方,从城市到乡村,从北国的漠河边防到南疆的海防哨卡,都留下了方永刚传播党的创新理论的足迹,做过的辅导报告不下千场。 如今,虽然重病在身,但方永刚自始至终抱定了这样一个信念:不管是癌症中期还是晚期,研究传播党的创新理论没有限期。可以舍弃生命,但不能舍弃事业。 所以,当有人问他,你后悔吗?方永刚回答:“我无怨无悔!因为我已经把生命中最好的精力、最好的时间和最好的状态,都用在了我钟爱的事业——— 研究和传播党的创新理论上,我是为自己的理想和信念而工作,而付出啊!我对自己的人生选择没有遗憾!” 其实,当方永刚在窗前许下4个约定的时候,心里还有两个更美丽的约定:当他退休的时候,是党的二十大,在这之前,他要去宣讲这些年的会议精神。 党的二十五大的时候,那时他84岁,他希望,那时他可以和同志们一起迎接朝阳从东方升起,看到我们的祖国富裕、繁荣、强大。 本报记者 蒲若梅 王笑梅 辽宁日报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