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野里的863”魔力何来?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4月01日08:28 四川在线-四川日报

  简阳市的一个村实施节水水稻栽培技术4年来,600亩田年增收超过37万元———

  ■谢小英本报记者张红霞

  专家在20余县推广节水技术

  3月28日,简阳市东溪镇农民胡应林拿着长木条,在地里忙着栽插水稻。

  他家稻田不一般,每五尺就是块泥土充满水份的“厢”,两厢之间有“厢沟”。在覆满白色薄膜的厢上,胡应林的长木条按过的地方,有3个组成三角形的小洞,秧苗就栽插在里面……省农科院土肥所研究员吕世华说这是“水稻大三围强化栽培”和“水稻覆膜节水抗旱”的综合版,寻常年份可增收20%,大旱之年节水率超过60%。这也是国家863计划《南方季节性缺水灌区(四川)简阳节水农业综合技术体系集成与示范》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

  眼下,吕世华和省农科院其他专家正在全省20余个县推广节水水稻栽培技术。

  600亩田年增收超37万

  2002年起,简阳市东溪镇依托“专家+支部+协会”模式,推动7个村的农民和项目课题组专家“亲密接触”,走科学种田的路子。

  项目组刚到东溪镇时,吕世华做了一块对照田,一边是传统耕作的水稻,一边是大三围强化栽培水稻。5个月下来,两田产量相差一倍。农民信服了,这项技术被争相引入自家责任田。

  新胜村共600亩田,实施节水水稻栽培技术4年来,每年增收超过37万元。该村村委会主任彭云飘说,由于此技术免耕、少除杂草,又不用担水,留守农村的老人和妇女也可胜任,也解决了农村劳动力不足的难题。

  找节水和效益俱佳的旱路

  万古村是省农科院作物所玉米膜侧栽培技术的核心区。项目初期,专家研究普及多年的玉米覆全膜技术如何升级,因为全膜容易造成地温过高,易使玉米根早衰而亡。

  农耕时节,作物所科技人员杨勤就站在地边指导村民栽玉米。见记者来访,农民王兴礼头头是道地说:“薄膜保水,如果下雨,旁边的沟可以存住雨水。每亩地一年比传统方式节约60立方米的水。”杨勤说:“都说水路不通走旱路,我们在研究一条节水最佳、效益最大的旱路”。

  目前该技术项目已成熟应用于生产当中。

  乐至县很多地方比东溪镇更加缺水,推广水稻覆膜技术尚不到1000亩。连吃水都困难,更何况农耕?吕世华建议:“那就发动百姓走旱路”,推广玉米膜侧栽培技术。

  目前我国每年约5500亿立方米的用水总量中,70%是农业用水,农业用水的90%是灌溉用水,利用率仅45%左右。吕世华认为,在四川,科技制旱节水增产潜力还很大。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