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命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4月03日07:28 大众网-大众日报

  

使命

  方永刚在病床上辅导他带的硕士研究生(1月28日摄)。

  渤海湾的晨曦映着一个攀登的身影。

  2007年1月15日,海军大连舰艇学院教授方永刚来到政治系教学楼,讲授本学年的最后一课——“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历史使命”。

  学生们早早地等候在门口。迎着他们的目光,身患癌症的方永刚走上讲台,还是那么精神焕发,还是那么声如洪钟。

  “今天我给你们上课,感觉很幸福……”方永刚的最后一句话,淹没在一片掌声中。

  信仰——

  “没有科学信仰的人是不幸的人,我的信仰就是马克思主义”

  年均完成教学任务200%,为官兵和干部群众作报告1000多场,撰写论文100多篇……十多年来,方永刚就是以这样的节奏,为他的学生、听众和读者解答着同一个问题:发展变革中的中国,路在何方?

  路,在党的创新理论里,在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中。这是方永刚认准的答案。

  1981年秋,方永刚考入

复旦大学历史系。四年寒窗,在博览东西方哲学文学、苦读中国几十个朝代兴衰史之后,他把自己的主攻方向放在中国近现代思想史方面。

  为什么洋务运动想从实业方面挽救中国,没有成功;为什么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想从制度方面挽救中国,没有成功;为什么中国共产党却能在沉沉暗夜中,找到民族复兴的正确道路?

  这,就是科学理论的力量。正是这种力量,在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的实践中,改变着国家、民族和每个人的命运。

  在这些被改变的命运中,方永刚本身就是其中的一个。

  1963年4月,方永刚出生于辽西一个有7个孩子的农家,贫穷,几乎是他童年的全部记忆。

  1978年12月18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这是方家认定的家族生日——从此,家庭成分的包袱没有了,“包产到户”后的全家第一次不用为吃饭发愁了;后来,全家族40口人中有30多人陆续迁至大连,祖祖辈辈生活的那个十年九旱的村庄成了附近闻名的电话村、自来水村,走出了一批批与方永刚一样的大学生和到韩国、日本打工的青年人……

  他明白,所有这些变化,都是党的好理论、好政策带来的。农民之子方永刚朴素的感恩之情,涌泉般汇入学者方永刚的理性思考,汇成了对党的信赖和对党的创新理论的信仰。

  “没有科学信仰的人是不幸的人,我的信仰就是马克思主义。”方永刚说。

  本色——

  “理论只要回到人民群众的实践中去,就和实践一样常青”

  一生无悔的职业选择,从此开启。如果说理论工作者是连接理论和实践的桥梁,方永刚甘愿做那桥上的一块砖石。

  他认为,科学理论是从千千万万人民群众的实践中提炼、抽象出来的,理论工作者有责任使党的最新理论成果为群众所掌握,从而转化为巨大的物质力量。

  社会越是多元,人们越是迫切地需要科学的理论,在经济发达的城市如此,在地处偏隅的农村也是如此。

  他忘不了,在守卫祖国北大门的漠河边防连,讲完了函授辅导的内容,战士们还要他讲国际形势,讲我国的内外政策,讲军队的改革发展。他们捧出自己酿的酒,端上大棚里种的蔬菜,要把这位远道而来的教授多留几天;

  他忘不了,在长山要塞的海岛上,给干部、战士的课讲完了,家属们抱着孩子来也要听他讲。直到晚上十一点半,他才结束了这堂他的教学生涯里时间最晚的课;

  他忘不了,这些年来在大连一些单位讲课时,会场座位不够,人们就从家里带凳子来坐在过道上听。在这座首批开放的沿海城市,聚焦最新理论的“大连讲坛”已办了50多期,市、县(区)、乡三级宣讲活动红红火火……

  工人、农民、干部、学生、军人、退休老人……面对课堂上这些来自社会各阶层的、最基层的听众,方永刚感受着人民群众对党的理论的渴求,感受着当代理论工作者的责任,他决心要当一个平民教授,让理论以更直接、更感同身受的方式还原到群众的生活中去。

  “理论只要回到人民群众的实践中去,就和实践一样是常青的。”方永刚坚信,实践无止境,理论创新和理论传播也没有止境!

  激情——

  “永远保持一个理论工作者的冲锋姿态,让有限的生命为太阳底下最壮丽的事业而燃烧”

  方永刚深深地爱着三尺讲台。

  他说,每个人来到世界上都有推托不掉的使命,我的使命,就是为我的学生和听众讲好每一堂课。

  他是学院政治系教授和硕士生导师,还是辽宁省国防教育讲师团成员、沈阳军区联勤部客座教授、大连市讲师团成员……讲学任务繁重,但乐此不疲。

  每次讲课之前,方永刚先提三个要求:准备一杯白开水——润嗓,一条干毛巾——擦汗,告诉他听众的年龄、文化、职业构成——好思考使用什么样的语言。

  即使躺在病床上,方永刚的激情也不曾减退。

  1997年5月,方永刚在送孩子上学的路上遭遇严重

车祸——只差一叶韭菜的宽度,他脑后的主神经就彻底断裂。

  整整108天,脑袋上钻了两个洞、头部被牵引固定的方永刚命系一线。他只能一动不动地躺着,眼睛直直地盯着头顶那方

天花板,记忆却幸运地一秒也没有丧失。

  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末期,正是亚太地缘政治发生重大变化、海洋权益斗争日益激烈的时候。中国海军应该发挥什么样的新作用?方永刚与同事王雨菲约定,从近代以来中国海军发展史的角度来研究这个问题。

  刚有了提纲,方永刚就遭遇车祸。王雨菲急了,这个科研还怎么搞?

  方永刚说:“没问题!”

  思绪喷涌如泉,方永刚一边口述一边修改;需要查资料时,用手把书举起来看。起初,举上几分钟就臂酸手软,到后来竟一举就是两三个钟头。

  “近代亚太战略格局的演变催生了中国海军,中国海军的兴衰又深刻影响着亚太战略格局……”3个月后,30万字的《亚太战略格局与中国海军》脱稿之时,医生曾断言他仅有“百分之一希望”的身体也完全康复……

  人们喜欢他的坦诚,他的朴实,喜欢他讲课的那股“劲”。

  在妻子回天燕眼里,工作状态中的丈夫有点“痴”。一写起文章来,念念有词,旁若无人。他说,一个问题要是整不明白,吃饭没味,走道没劲。半夜一两点以后睡觉是常有的事,时间长了,键盘敲击的声音成了妻子的催眠曲。每次发表了新的文章,方永刚会像个孩子一样一路蹦着、吹着口哨回家,然后喝杯酒庆祝一番。

  常有人问,你的激情从哪里来?

  方永刚说,激情来自热爱。他对事业不仅“知之”、而且“好之、乐之”,他就像一把火,燃烧起来就无法熄灭。

  约定——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我研究传播党的创新理论没有期限”

  2006年春季开始,回天燕发现丈夫每天下班后都显得特别疲惫。问怎么回事,方永刚满不在乎:“我这个人一讲课就好激动,一激动就好出汗,这说明我新陈代谢好!”

  好几次肚子疼,方永刚以为是肠胃炎,自己找了点药吃。教研室主任徐明善劝他去医院好好查查,但他总是抽不出时间……

  2006年11月17日,方永刚上了手术台。

  病情比想像的更为严重。主刀的是从大连市请来的最好的外科医生。动了20多年手术,他头一次遇到这么严重的病例。“肠子烂了这么多洞,怎么还能坚持工作?”

  手术后醒来,麻药劲还没有全过,方永刚开了个清单,让妻子回家找书,准备为研究生作论文开题辅导。人还在重症监护病房,方永刚就把他指导的三个研究生全叫来,见缝插针地上课。

  2007年1月15日,第二次化疗后的方永刚如约登上讲台,给学生们讲“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历史使命”。

  7天后,病中的方永刚又去兑现自己的另一个承诺,到大连市地税局作关于科学发展观的讲座。那堂课,擦汗的纸巾用去整整5包……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我研究传播党的创新理论没有期限!”方永刚说,如果有一天生命之钟停摆了,我愿意把它定格在我的岗位上,让有限的生命为太阳底下最壮丽的事业而燃烧!

  这,就是方永刚的生命之约。

  (据新华社北京4月2日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