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扫墓”渐行渐近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4月04日08:58 解放日报

  又将清明。

  记者发现,各大墓区都在倡导一些新的做法,旨在将清明扫墓这一传统习俗引向更文明、更环保之路……

  墓地力倡现代扫墓法

  长三角各大墓区顺应潮流,力倡网上祭扫这一现代扫墓法。记者在一些公墓自建的祭扫网页上看到,亡者家属每年只需支付10元—20元不等的人民币,就能买到“宽敞”的虚拟墓地。亡者家属足不出户,在电脑前点鼠标、敲键盘,照样能为逝去的亲人送上鲜花,点上烛火,在留言簿上记录自己的追思,或在时空邮箱写信给天堂故人。

  苏州民政局一位业内人士对记者说,公墓大多在市郊或外地,家属从最初联系购买墓地,到之后年年祭扫,哪一次不是兴师动众、长途跋涉?而虚拟墓地则不同,只需键入一个网址,就能随时随地进入其中,可以避免亲属长途奔波的疲惫,缓解城市的交通压力。

  若亲属坚持现场扫墓,管理部门也设法鼓励扫墓更文明、更科学。在苏州凤凰公墓,管理者提倡家属用鲜花来取代放鞭炮、烧锡箔等传统做法。工作人员介绍说,焚香烧纸放鞭炮往往污染环境,增加安全隐患,今年起,墓区要求公墓内鲜花商贩一律低价销售鲜花,苏南不少墓区还配置了别致的塑料花以供选用。

  上海的一些墓园还推出了放飞气球、放飞鸽子等新颖扫墓方式,祭扫者可在气球线或鸽子爪上系个卡片,写上思念的话语,寄托哀思。

  “绿色”唱主调仍有些难

  现代扫墓能否成为潮流?上海市殡葬服务中心办公室主任俞康伟告诉记者,尽管上海殡葬服务中心早在数年前就推出了网上祭扫服务,但使用数量并未明显增加。俞康伟分析,目前祭扫大军中年轻人所占比例小,而主力军中老年人一般不善于用网络,这是网上祭扫应者寥寥的原因之一。

  上海社科院王泠一博士认为,从中国人的传统习俗来看,网上祭扫不可能成为主流,中国墓葬与扫墓本身是一种根深蒂固的历史风俗,不可能因为网络的兴起而轻易消失。

  除了网上祭扫外,江葬、海葬、壁葬等方式,短时间内似乎也无法普及。俞康伟告诉记者,在殡葬业,西方的观念并不比中国开明或保守多少。我国土地资源紧张,更鼓励江葬、海葬、树葬等绿色环保殡葬方式,并且对参与者还有经济补贴。但事实并未因此而有很大改变。上海是少数坚持长期开展海葬业务的城市,但推行15年来,选择海葬的比例不足2%。

  名人的选择能否成榜样力量?

  “绿色扫墓”如何才能走出规模?俞康伟认为,以网上祭扫为例,虽说虚拟墓地不被认可,但“电子墓园”却有市场。如果将每个公墓的实体与信息化技术相结合,那么扫墓者只需到指定网站上输入用户名及密码,就可在电脑前看到自己为先人买的墓地,并且了解及时更新的墓地信息。若身在海外,无法回国祭扫,那么“电子墓园”还可接受网络委托,由公墓管理方代为祭扫,并且将代客祭扫的影音资料通过网络提供给委托人。平常祭扫者想给亡者送上一束鲜花,也可在网上委托。

  一位IT业人士认为,虚拟墓地仅仅能满足那些亲人采取海葬、江葬、无处寄托哀思的人,但与实体公墓相结合的“电子墓园”,则能满足大部分的群体,应该是今后的发展方向。一个不容忽视的趋势是,今后一对独生子女夫妇,若祭扫到他们的祖上三代,就需要祭扫12位老人,要在一个清明节祭扫12个墓地,并非易事。“电子墓园”既可寄托哀思又可缓解现场扫墓的拥挤。目前,长三角一些殡仪服务中心已经开始试水“电子墓园”,不少公墓推出了网上纪念馆,同殡仪馆的骨灰存放相结合,亡者家属只有凭亲人的寄存编号才能开通该服务。

  有关专家介绍,目前各地政府鼓励小型化、个性化的墓葬,同时倡导植树葬、海葬等环保葬法。上海市殡葬服务中心海葬部经理许国香告诉记者,不少名人在海葬方面起到了榜样作用,如赵朴初(2000年逝世)、巴金(2005年逝世)都选择了海葬。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