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视点:四大问题困扰留守儿童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4月04日09:59 新华网

  新华网北京4月4日电(“新华视点”记者宋振远、陈晔华、熊润频)“生活上缺人照应、行为上缺人管教、学习上缺人辅导”,河北省张北县一位“留守儿童”在作文中写道,“上小学是奶奶抚养,上初中是姨家抚养,只有到银行领取父母寄来的学费、生活费时,才能感到父母的存在。”

  农业部“留守儿童”课题组负责人说,近年来,随务工父母进城的“流动儿童”问题,已引起政府重视。但近千万农村“留守儿童”普遍处于“三缺”状态,由此带来的心理冲突以及一系列社会问题,同样需要全社会关注。

  四大问题困扰“留守儿童”

  目前全国流动人口超过1.3亿人,因为城市生活成本高等原因,大部分进城农民工让其子女留守农村。有关部门的统计显示,全国16岁以下“留守儿童”已有1000万人。

  在北京海淀区金五星建材市场,一位安徽农民工讲述了留守女儿成为“小霸王花”的遭遇:“我们夫妻在京打工8年,留下3岁的喜儿在老家由奶奶抚养。因为觉得亏欠孩子,凡事都宠着她,结果孩子经常打架,老师批评她,她不仅骂老师,还向老师吐口水!老师去家访,心疼孩子的奶奶竟劝老师多迁就喜儿,老师生气地走了。我们真悔啊,打工本来是为给孩子提供好的教育条件,没想到反而误了孩子!”

  在北京朝阳区打工的四川农民讲述了一个悲剧故事。他说:“有个老乡在北京西坝河卖菜,他的两个孩子都留给爷爷、奶奶带。两个老人为两个儿子带了5个孩子,根本照看不过来。去年夏天,一个6岁的孙子跑到河边玩水,掉到河里淹死了。奶奶觉得对不起儿孙,也跳河自杀了。”

  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留守儿童”课题组负责人吕绍青说,近年来我们在北京、河北等地调查了150个“留守儿童”个案,发现这一群体普遍存在四大问题:一是日常

生活质量下降,家务负担加重;二是学业隐忧增多;三是性格孤僻、自闭、自卑者多,有的甚至违法犯罪;四是安全隐忧增加,伤亡事故时有发生。

  课题组曾在河北访谈过一位60岁的老人,自半年前老伴因病去世后,老人既难过又孤独,他经常把正在读小学五年级的孙子留在家做伴。当访谈人员提醒老人不能耽误孙子上学时,回答竟是:“咱庄稼人有几个能读出来的!我就不识几个字,孩子他爸也就读到小学,可他挺能挣钱,我老伴治病的钱一大半是他出的。”

  “一个母亲,能胜过100个教师;一个父亲,能胜过100个校长。”这是国际基础教育界的一句名言。有关专家大声疾呼,决不能让农民工群体出现“富了一代人,垮了下一代”的现象。

  “留守儿童”问题挑战农村义务教育

  在不久前农业部召开的“留守儿童”问题研讨会上,来自河北省张北县白庙滩小学的教师蔡淑芳对记者说:因为父母关爱的缺失,“留守儿童”的宣泄方式呈两极分化,有的孩子是“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自律性强。但更多的孩子容易养成抽烟、喝酒、泡网吧等不良习气,对农村义务教育提出了新挑战。

  一些农村学校反映,部分“留守儿童”完不成义务教育即辍学。特别从初二开始,“流动儿童”身份的学生就大量流失。一位农村教师坦言:“由于学校自身财力和人力所限,我们与逃学或辍学孩子的打工父母联系形成空当。”

  与此同时,“留守儿童”升入高中的比例下降。农业部课题组在河北一所农村学校调研时发现,该校有243名学生参加初中毕业考试,其中参加升高中考试的为76人,只有4人被录取,没有一个是“留守儿童”。

  一些学校还反映,“留守儿童”中留级生比例不断增加。在北京西城区搞家庭

装修的一位江苏籍农民工说,造成这种现象有两个原因,一是部分农民工子女在城市就读的不是公办学校,而是打工子弟学校,成绩差,回流家乡后跟不上本地学习进度,只能变成留级生。二是北京的教材和学制与家乡不统一,造成孩子回家后只能留级。

  河北省张北县教育局干部张恩说,进城务工的农民大多文化水平相对较高,但他们留在农村的孩子,却因为父母监护的缺失等原因,其受教育水平大打折扣。

  山东临沂市教育局局长卢立海认为,“流动儿童”问题折射农村教育管理体制已落后于社会需求。这就需要地方教育部门探索建立“留守儿童”监测制度,培训专业教师队伍。有关专家建议,农村学校应尽快作出适应性调整,一是要建立“留守儿童”学生档案;二是开设生活指导课,增加人格教育、性格教育内容;三是放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寄宿条件,使寄宿学校变成更多“留守儿童”暂时的“家”。

  让“三缺”孩子早日结束“留守”生活

  当“留守儿童”生活、学习和心理健康成为社会问题,安徽省泾县退休干部王直勇敢地站出来,2002年,他个人组建了“留守儿童助教中心”,让附近5个乡镇428名“留守儿童”找回了“缺失的爱”。

  安徽省社科院研究员王开玉说,安徽“留守儿童”达250万人,仅泾县就超过1万名。在政府力量不足的情况下,充分发挥社会力量的作用,培育社工和志愿者队伍,是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一条有效途径。

  在教育部组织的一次“留守儿童”问题座谈会上,一些学者提出,农村“留守儿童”是一个社会问题,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建立制度化的系统解决办法。与会专家建议政府成立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组织协调机构,整合政府部门、社会组织和民间力量等各种资源。

  农业部相关课题组认为,“留守儿童”问题表现在农村,但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关键还在城市。吕绍青说,从长远看,如同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是减少农民一样,解决“留守儿童”的根本目标也是结束留守。为此,改善流动农民在城市的就业环境和生活环境,特别改善流动儿童在城市学校就学的社会政策环境,是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治本之策。

  目前,国家对农民进城务工的政策越来越宽松,国务院已明确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两为主”政策,即“以流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学校为主”。但农业部课题组调查表明,许多城市学校在政策落实过程中明显存在“上有政策下有对策”问题,一些公办学校表面上门槛降低了,但暗中收取高额赞助费、借读费仍是“公开的秘密”。如果不缴,校方就会以招生满员等借口,将农民工子女拒之门外。

  北京行知学校校长黄鹤等专家认为,解决“留守儿童”问题,当务之急是监督落实有关政策,同时改革与户籍制度挂钩的高考制度。长效措施则是尽快打破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只有这样,身陷“三缺”困境的孩子,才能早日结束远离父母的“留守生活”。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351,000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