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该来帮扶高中贫困生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4月06日02:20 东方今报

  在我省,像玲玲、小娟、赵文魁、李长印这样的贫困高中生并不在少数。

  去年,共青团河南省委希望工程办公室对全省18个省辖市348所学校16.4506万名在校高中生进行调查,发现每月生活费低于100元的高中生占44%,有相当一部分农村贫困高中生仅靠馒头和开水充饥。

  九年制义务教育保障着小学、初中学生受教育的权利,完善的“奖”“学”“补”“贷”政策为跨入大学校门的寒门学子提供了有力的保障。而高中贫困生却完全被遗忘了,他们只能每日勤奋并惴惴不安地努力学习,因为对于每一位高中贫困生来说,因贫失学等于失去一个改变命运的机会。

  河南一些职能部门已经开始就帮扶高中贫困生问题进行了一些有益尝试。

  ●全省仅28%的家庭能够完全承担高中费用

  在此次问卷调查中,农村家庭年人均收入668元(含)以下的学生共1.8096万名,约占被调查人数的11%;农村家庭年人均收入668.924元(含)以下的学生共5.7445万名,约占被调查人数的34.92%;城镇家庭享受低保的学生共411名,约占被调查人数的0.25%。

  认为家庭能够完全承担自己的学费和生活费的学生为4.6062万名,约占被调查人数的28%;认为有些紧张的学生为8.0608万名,约占被调查人数的49%;认为很困难的有3.7836万名,约占被调查人数的23%。在高中阶段每学期学费平均650元,每月生活费平均150元。

  ●家长称高中收费成为家庭的沉重经济负担

  相对于九年制义务教育来说,高中的收费标准大大提高,加上高中生住宿费,动辄2万多元的高中择校费,高中收费变成家长沉重的经济负担。

  郑州市中原区王女士说,她前年下岗,爱人每月工资近2000元,女儿去年差3分没有考取省级示范性高中,择校费2.1万元,对于这样的工薪家庭来说,这笔钱不算小数目。他们向亲戚、朋友四处筹集,折腾近一个月算凑足了。

  对于驻马店市泌阳县下碑寺乡石灰窑村村民老刘来说,事情就没有那么容易了。每逢俩孩子交学费,他都得有几天睡不着觉。上高中的大女儿每学年300元学费、400多元住宿费、还有7000多元的择校费让他喘不过气,小儿子的借读费、生活费每年也要近千元。全家一年挣五六千元,还不够两个孩子上学的开销,这几年已经“拉下了饥荒”,还不知道将来女儿考上大学怎么办呢?对老刘来说,高额的学费、择校费是他无力承担孩子上学费用的伤心门槛。

  ●每年宏志班招生寥寥,杯水车薪难救急

  “宏图报党恩,志远为国强”,在普通高中设立宏志班是国家和省教育部门捐助贫困高中生的尝试。

  目前,我省共有15所学校设立了16个宏志班,每年招收800名左右成绩优异、家庭贫困的高中生,对他们进行减免学费、发放补贴等资助。全省范围内,农村家庭月人均经济纯收入不足80元,城市家庭月人均经济纯收入不足150元,成绩优异的应届初中毕业生都可以申请。宏志生在校期间享受“四免一补”,学杂费、书本费、校服费、住宿费都有学校包管,每人每月有180元的伙食补贴和20元零花钱。

  “宏志生都特别有福气。”郑州市四十七中宏志班班主任张晓露说,“老师是教学经验最丰富、最有爱心、责任心最强的,1+1结对子的普通班同学带给他们兄弟姐妹般的深情。”

  省内15所学校只有郑州四十七中和河大附中两所学校的资金来自国家拨款,属于国家级宏志班,其他学校宏志生的补贴来自省教育厅或者学校自筹。国家要求80%的宏志生要考上重点大学,所以优秀贫困生一旦踏入宏志班大门,基本算一只脚跨进了大学校门。

  “相对于大量贫困而优秀的学生,宏志中学的招生比例还是非常小,小得可怜。”张晓露说,2006年河南省初中毕业生共有180万之多,而全省15所学校共招收800名宏志生,实属杯水车薪。

  ●高中贫困生救助体系亟须建立

  “家有高中生,拖得全家贫。”这在一些贫困农村已经成为普遍现象。如今,一名高中生1年的花费至少需要3000元钱,而在一些困难家庭里,3000元也是其一年的总收入。现实中,有些家庭供养出一名高中生后,就负债累累。

  造成高中贫困生多的原因很多:父母一方或双方是农民、无职业者、城镇下岗职工;家里有亲人患有重大疾病,长期支付医药费用;突遇交通或其他安全事故,造成家庭成员严重残疾、死亡等各种经济负担沉重的情况都会造成家庭无力支付学生的教育和生活费用,形成一批高中贫困生。

  高中阶段是学习强度最大、节奏最为紧张、思想压力最大的时期,贫困高中生,一方面担负着繁重的学习任务,另一方面又面临生活上的窘迫,比上不起大学的贫困生更加弱势。

  “可以说,贫困高中生,人嫌狗不爱。”郑州四十七中宏志班班主任张晓露说,“脱离义务教育保障阶段,但是没有考上大学,难以获得广泛的社会救助,学习紧张,没有时间、精力打工养活自己。目前,他们是教育群体中最弱势的。”

  目前,河南省和郑州市教育部门每年通过安排贫困生补贴资金,开设“宏志班”“春蕾鸿志班”等方式对贫困生进行救助,但是不同程度存在救助面狭窄、资金来源不足等问题,而革命老区新县的模式,或许能够给我们带来新思路。

  ●1+1:救助贫困高中生的“新县模式”

  如何救助贫困高中生这个群体,信阳市新县在这方面作出了有益尝试,从2006年9月开始,新县开展“1+1扶贫救残济困行动——向贫困高中生开展爱心助学活动”。

  县委书记带头救助贫困高中生

  詹玉锋,新县县委书记。

  周小军,新县千斤高中高三(5)班贫困生。

  从2006年7月份开始,新县启动“爱心助学活动”,这俩人有了一种关联,周小军成了詹玉锋的帮扶对象,詹玉锋每学年资助周小军学费1000元。

  农家出身的詹玉锋对教育有着特殊情结,自从结下周小军这个帮扶对象后,公务再忙,他都会抽空去看望周小军。这样的关爱令周小军很感动,因为感动,所以他的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据了解,新县共有包括县委书记詹玉锋、县长杨明忠在内的40名县级领导干部结对帮扶贫困高中生,每人每学年资助1000元,乡镇、县直232家单位也参与结对帮扶,每单位也是1000元,共落实帮扶资金30多万元,救助贫困高中生311名。

  “新县模式”下的救助体系

  新县县委、县政府把扶贫救残济困方向转向贫困高中生,专门下发了《关于向贫困高中生开展“爱心助学”活动的实施方案》。在学校严格筛选出需要救助的学生名单后,助学工作把农村符合低保的家庭的学生作为首选,对父母一方残疾、单亲的学生或者孤儿进行照顾,对城市下岗职工子女充分考虑,对选择贫困生的条件进行集体讨论论证。

  实行“爱心助学”时,签订承诺书,以具备“道德”意义的书面协议对双方的责权利进行必要的约束,对双方互动活动进行要求和引导。

  这个活动的宣传督导组组长、新县县委宣传部副部长胡光明向记者介绍,县里对援助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将参与活动情况纳入县里对各个单位的年度工作考核,并占有相当分值的比例。

  “活动开展后,贫困孩子的上学梦实现了。干部走到了群众中间,受到了教育,对新县经济的发展也有利。”新县县委组织部部长张雨说,“不能再让一些高中生在贫困中前行了。”

  ●新县八里畈综合高中的“爱心助学”标本

  八里畈综合高中是新县5所高中之一,记者通过对这所高中的采访,探寻新县“爱心助学”工作。

  “整个申报程序非常认真。”该校校长夏长宗说,“爱心助学”名单在镇里造册、审核,然后送到县“1+1”扶贫救残济困工程领导办公室。此间,学校将通过审核的22个学生名单在校内公示7天。

  该校高三学生曹晓燕、高一学生余长丽、高二学生张建辉就是这22名通过审核的贫困生代表。

  曹晓燕,2002年,父亲因病去世,母亲是个盲人,父亲去世后,她就变得精神恍惚,曾于2003年自杀被救。

  贫困高中生的申请表送达县里后,县里依照平时对口八里畈镇的帮扶单位进行分配,同时,将这些资料提供给愿意资助贫困生的慈善人士,为他们选择援助对象志愿结对提供服务。

  首次“爱心助学”结对帮扶仪式是2006年9月28日举行的,时间过去了整整半年,但八里畈综合高中的22名接受帮扶的贫困高中生还记忆犹新。

  “当我们从县直单位代表手里接下1000元资助金,并与援助单位签订《爱心助学承诺书》时,我的眼泪再也控制不住了。”余长丽说,即将面临辍学的她迎来了这一生都难忘的日子。

  曹晓燕的援助人是热心市民王志乐,余长丽的资助单位是母校八里畈综合高中,张建辉则与县保密局签订了双向承诺书。

  《爱心助学承诺书》规定:援助人要承担被援助人高中阶段的部分学习和生活费,每年不少于1000元;按时捐赠款物,不得影响被援助人的学习和生活,督促其家长和学校加强管理;不能援助时需要向县“1+1”扶贫救残济困工程领导办公室进行书面汇报。

  被援助人也有承诺:努力学习;受援助的款物要用于学习、生活,改变用途的需征得援助人的同意;每学期向援助人汇报学习、生活和款物使用情况。

  曹晓燕等人收到捐助款物后,均表示由学校管理,定期取出生活费用。记者从《八里畈综合高中贫困生领取爱心助学款一览表》中看到,22个学生中,有7名学生将这1000元作为学费,其余的学生每月领取100元生活费,并有他们自己的签名。

  “这些受助的贫困生不再为生活担忧了,自卑感也少了。他们都很懂事,从不乱花钱,钱用到哪里都有汇报。”八里畈综合高中政教主任李先聘说。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