悄然兴起的网上灵堂渐渐流行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4月06日04:00 深圳特区报

  昨天是清明节,在深圳某专业祭奠网站,很多人为逝去的亲人朋友开设纪念网页

  悄然兴起的网上灵堂渐渐流行

  网友对此现象有赞有弹;社会学家认为,只要是表达心意,不要过分强调祭奠方式

  本报记者陈宏/文张耀波/图

  报料人:王先生

  报料内容:清明网上祭奠

  报料奖:200元

  清明网上祭奠火爆

  鼠标轻轻一点,就可以在已逝亲人、朋友的虚拟灵堂前点上香烛,插上鲜花,坐在电脑前轻轻松松完成祭奠。随着网上日益增多的专业祭奠网,“网祭”逝去亲朋的方式在市民中越来越流行。

  昨天是清明节,记者当天登陆深圳某祭奠网站发现,仅仅一天之内,就有200多人在网上为逝去的亲友开设灵堂,并在网上购买虚拟鲜花、香烛进行祭拜。而在全国某著名专业祭奠网上,一天之内的浏览人数超过两千人,为逝去亲友留言寄托哀思的帖子也将近千条。

  不仅专业祭奠网站火爆,记者发现,全国许多城市的公墓、殡仪馆也推出网上祭奠功能。在某城市殡仪馆网站上记者看到,网站正推出为逝去亲友办理网上灵堂的业务,只要交纳一定费用,就可以将逝者照片登在网上,可以随时留言、祭奠。“‘网上祭奠’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适应现代城市人的快速生活方式。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也是社会的进步。”该网站的主页上作出如是提示。

  就在“网祭”形式被越来越多人所接受之时,一位网友在某论坛上发了一篇题为《网祭,到底是移风易俗新创举还是偷懒》的帖子,引起众多网友的争论。

  面对“网祭”有赞有弹

  在众多跟帖的网友中,记者发现支持和反对的力量几乎同样强大。网友“废话专家”认为:“扫墓说到底是一种情感交流的行为,是生人与逝者之间的情感交流和表达,必需依靠一种传统的、比较固定的方式进行才有意义,随意改变就是对逝者的不尊重。”网友“胡先生”也明确表示:“我反对网上祭奠,扫墓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习俗,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符号,寄托着人们太多的感情,要把传统扫墓方式改在虚拟的网络上进行,原来的意味都改变了,至少我自己无法接受。”更有情绪激烈的网友称,网上祭拜就如同短信拜年,能和走家串户的上门拜年一样嘛,纯粹是为了应付,没有感情,绝对不应该提倡。

  在支持的网友中,“醉剑”的观点很有代表性,他认为,网上祭奠时,既有电子鲜花、线香等祭奠物品的图片,任他们自由选择,花费很少,但心意到了。最重要的是,他们只要打开纪念馆,就能看到爷爷的照片,会觉得爷爷就在那里,心里就不会觉得空落落的,而且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网友“如烟”则从另一个角度谈了自己的看法,他表示,古人对清明节的解释是:“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由此看来,我们也要把祭扫活动做得“清洁而明净”,因此网上祭奠不失为一种符合古意传统的好方法。

  只要心诚形式不重要

  针对由“网祭”引发的争论,记者咨询了社会学学者、深圳大学传播学院王晓华副院长。王晓华首先认为,无论是到逝去亲友的墓前祭扫,还是在网上祭扫,首先是个人选择的问题,只要诚心纪念,就没有对错之分。

  但她同时认为,清明作为中国传统节日,为亡人祭扫陵墓这种形式之下,存在社会和个人两种功能。所谓社会功能就是一个家族通过祭扫先人陵墓活动,可以从四面八方汇聚到一起,这样不仅可以促进亲人之间的感情沟通,也可以将对前辈、对家族的感情传递给下一代,是一个亲情教育的好机会,文化传承的好平台;所谓个人功能,既是通过对逝者的祭拜,可以让祭奠者获得心灵的慰藉。

  王晓华告诉记者,注重传统,是东方民族的一个特点,如果无法回到逝去亲友的墓前祭扫,会给人的心理造成一定压力。“从这个角度讲,网上祭扫可以减轻个人心理压力,满足清明祭奠的个人功能,但无法满足社会功能。”因此,她建议,不要过分强调祭奠方式,只要根据各人情况选择合适的方式即可。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