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湖南的工业化梦想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4月07日10:37 21世纪经济报道
王东京 大约两月前,湖南卫视记者来访,让我就湖南搞新型工业化发表评论。过了几天,三湘都市报记者再访,话题也是新型工业化。上月收到省政府公函,邀我赴株洲参加“新型工业化论坛”,看来,湖南走新型工业化的路,省领导是下了决心。省内几家媒体一起开动,意在多方沟通、达成共识。 作为湖南人,自然要关注湖南的事。20多年前离开家乡,之后回去不多,偶有机会,也是来去匆匆,对湖南没太多发言权。人贵自知,没有调查,本不应妄加评论,然乡情所系,还是忍不住要说。不指望对家乡有大贡献,但把自己的看法写出来,相信不至添乱吧。 湖南是农业大省,有名的鱼米之乡。湖南人会种田,能人辈出。水稻之父袁隆平,全国植棉模范唐纯银,都是湖南人。年轻时在老家种过地,深知农民的辛苦,而且一直认为,湖南农民吃苦耐劳,是天下少有。在北方,粮食一年种一季,而湖南则种两季甚至三季。“湖广熟,天下足”,去年湖南粮食产量占全国13%,足见对国家的粮食安全,湖南举足轻重。 不幸的是,古往今来,农业都是薄利产业。无农不稳,无工不富,尽管湖南对全国的稳定居功至伟,但若按人均收入算,湖南的排名却遥遥落后。其实,早在300年前经济学老祖宗威廉·配第就说,“从业之利,农不如工,工不如商。”由此看,湖南今天要改弦更张,要靠“新型工业化”富民强省,不仅想法对,而且从经济学方面论,可得一百分。 我本人赞成湖南搞工业化,是从农业的角度看。当下,新农村建设龙精虎猛,很热闹。但国际经验说,农村不是要做大,而是要做小。而且建设新农村,重点不在修路盖房,而在农民增收。我一贯的看法,农民要致富,必须靠规模经营,不然,地少人多,想致富是痴人说梦。难题在于,若土地一旦规模经营,农业劳力必会剩出,多出的这些人咋办?答案,只能是转向工业。所以,做大工业不仅事关城市繁荣、而且也是富裕农民的法门。 当然,湖南经济底子薄,传统工业起点低,先天不足,搞新型工业化的困难可想而知。不久前,湖南省委书记张春贤同志来党校学习,我们交流过,给我的感觉,他对湖南的新型工业化,成竹在胸,志在必得。他的观点,湖南搞新型工业化不单是信息化,主要任务,是用新技术提升传统产业。读过他的文章,他把新型工业化诠释为三高两少:即高效益、高科技、高就业、能耗少、污染少。 是的,新型工业化并非仅信息化一途。纵观天下,发达工业化国家,除开美国,其它也不以IT业为主打。英国的强项是金融服务,德国是机械制造,日本是终端消费品。中国是发展中国家,湖南又是相对落后的省份,走新型工业化的路,自不可好高骛远,不切实际。 要讨论的是,湖南的主导工业如何定位?从分工理论看,亚当·斯密强调绝对优势;而李嘉图强调比较优势。绝对优势是自己与别人比的优势,比如织布与酿酒,织布我不如你,但酿酒我好过你。故酿酒是我的绝对优势,织布是你的绝对优势。比较优势不同,是自己与自己比。织布与捕鱼,也许两者我都不如你,但相对自己说,我更擅长织布,你更擅长捕鱼,于是你专事捕鱼、我专门织布,李嘉图说,如此分工的结果,一定是双赢。 理论不会错,回到现实,要紧的是要弄清湖南的优势。不是泼冷水,依我看,湖南与周边比,绝对优势并不多,数得上的,是农业与文化产业;就工业论,充其量也就是有色金属冶炼与动力机车制造。不过尽管如此,湖南也不必灰心,因为从比较优势看(省内自己比),强势产业一目了然。比如“三一重工”、“中联重科”、“山河智能”、“千金药业”等,都是高成长企业,只要咬住青山不放松,待以时日,工业化必有大成。 另有两点重要,值得强调:一是规模效应。新型工业化呼唤创新,而熊彼特说,巨型公司才是推动创新的乐师。所以从企业层面讲,必须做强龙头;在中观层面,要以骨干企业为轴心,推进产业延伸与产业集群;在宏观层面,要加快“长株潭”经济一体化。二是服务体系建设。工业不是独行侠,发展工业必须有金融、物流、商务的配合。俗语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服务业滞后,迟早要拖工业的后腿。 有个大胆的建议,不知是否可行。湖南人杰地灵,文化产业起步早,旅游资源得天独厚,倘能对全省旅游资源加以整合,用文化去包装,旅游业的品位必将大大提升。“电广传媒”能成功上市,一档“超女”能风靡全国,那么凭借湖南人的智慧,让文化、旅游与工业联手,说不定,还能捕捉到意想不到的商机。 最后一点忠告:推动新型工业化,企业是主角,政府虽不能置身事外,但也不可越俎代庖。美国当年工业化的经验,是政府只当“助推器”,不当“发动机”。政府既不下指标,也不办企业。政府所做的,只是筑巢引凤,搭桥铺路。戏,由企业自己唱。要记住,经济发展有自身的规律,切不可拔苗助长。欲速则不达,急于求成,往往会弄巧成拙。 (作者系中共中央党校经济学部主任、教授)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