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民勤曾经是富饶的绿洲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4月09日00:01 中国经济周刊

  民勤也曾是绿洲

  驱车从进入河西走廊的第一座绿洲城市武威出发,途经民勤县城,往东北120多公里就到了西渠镇煌辉村,这里曾有一个面积1.6万平方公里、最大水深超过60米的巨大淡水湖泊—青土湖。

  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随着湖水源头—石羊河中上游用水量的不断增加,青土湖水注入量不断减少,逐渐干涸,九十年代,湖底被黄沙掩埋,成为中国第三大沙漠巴丹吉林的一部分。近年来,腾格里和巴丹吉林两大沙漠已在这里交汇并继续向南侵袭。

  1952年开始,民勤群众开始挖土井,利用辘轳等提水。1956年,专业抗旱打井队成立,几年后打成第一眼冲击井,深达51米,开了机械打井之先河,1965年打成第一眼锅锥井,深30米。自上世纪70年代开始大规模的打井取水,井深由几米、十几米、几十米演变到上百米和几百米。十余年时间,民勤的机井达近1万眼,占到全甘肃机井总数的四分之一,耕地面积随之迅速扩大到90万亩。这个时期,民勤是河西地区商品粮基地,1976年,全县粮食总产量突破1亿公斤大关,为国家贡献商品粮最多时达到3000万公斤。

  曾经的富饶,让很多民勤人故土难离。

  煌辉村八社72岁的何菊英老人,与老伴马维企在这里相依为命。“一说起要搬走,她就哭。”马大爷叹息,年轻人都到外地谋生去了,可像他们这把年纪的老人,真的很想在这里安度晚年,并长眠在这块土地上。“那时青土湖的水深着呢!芦苇大片大片的,鱼儿也很多。”煌辉村八社82岁的村民张继勇也舍不得离开这里。“我们走后,就不能再照顾村子边上那些刚种的红柳、梭梭了。”

  以往大量村民的自发搬迁给这里留下了堆堆废墟,残垣断壁的院落中散落着废弃的石碾、辘轳等农具,除了屋顶,几乎都被风沙淹没,村落中为数不多的几株沙枣树已枯死,兀立在寒风中发出阵阵呜咽,让这冷清的村庄更显荒凉,“沙压墙,羊上房”,已是这里生态日益恶化的真实写照……

  在青土湖的湖区沙漠纵深处,当地政府在黄沙中竖起了一个牌子,记载着这里曾经的沧桑巨变:“昔日,碧波荡漾,鱼翔鹰飞;今朝,螺贝和植物残骸,随风零落于漫漫黄沙和茫茫白碱之中。原本‘可牧可渔、水草丰茂’的湖区村民,再也无力固守家园,纷纷背井离乡。”

  民勤生态事关河西走廊安危

  长期关注研究民勤生态环境的国家林业部专家李怒云曾说,从生态意义上讲,民勤不只是民勤人的民勤,也不只是武威人的民勤,而是中国乃至世界的民勤,民勤对整个大气环境产生重要影响。

  国内外许多著名专家学者也指出,在地理和环境梯度上,民勤处于全国荒漠化监控和防治的前沿地带,阻隔巴丹吉林和腾格里两大沙漠合拢,是中国西北部风沙线上的一座“桥头堡”。民勤绿洲的存亡关系河西走廊的安危,如果民勤绿洲不保,必将危及河西走廊,河西不保,必将危及全国。

  武威市委书记张绪胜认为,一旦狭长的河西走廊被拦腰斩断,东起

连云港、西至荷兰鹿特丹的亚欧大陆桥将名不副实,内地与新疆只能隔沙相望,古丝绸之路也将不复存在……

  甘肃民勤治沙综合实验站站长徐延双认为,两大沙漠一旦失去民勤绿洲的阻挡,南下沙化的速度将迅速加快。河西走廊被阻断并迅速消失,沙尘暴更加肆虐。同时还有可能改变区域气候,逐渐影响到整个北半球的气候,会使全球变暖愈加严重……

  民勤在行动—“绿色”之战

  从2003年开始,民勤县开始采用人工封育、退耕还林、退耕还草等多种形式,实施耕地减压,目前落实压减计划8万多亩,计划到2010年将农田配水面积由92.78万亩减少到62万亩。

  建棚,即发展日光温室产业,作为“节水”的一个出路被推广。在民勤,一个日光温室占地1亩,用水是大田种植的二分之一,收入可以是10亩地的总收入。2006年,民勤县政府出台政策,要求到2010年发展日光温室5万亩。

  近50年来,民勤县累计人工造林面积180万亩,封育天然沙生灌草植被290万亩,在绿洲边缘408公里的风沙线上建成了长达342公里的防护林带,有效治理风沙口191个,森林覆盖率由上世纪50年代的3.4%提高到了现在的10.68%,绿洲外围防风固沙屏障已初步形成。

  此外,民勤县组织全县干部群众义务压沙,已在湖区沙漠中埋压麦草方格3万亩,栽植梭梭,并依托甘肃省民勤治沙综合实验站,从美国、英国等10多个国家引进旱生沙生植物,培训研究并推广。“夏天,点点绿色开始在沙漠上蔓延,一些林场、农场满目葱郁。”民勤县沙生植物园副主任康才周如是说。

  地处石羊河流域上游的甘肃天祝县,开展了天然林涵养工程和移民工程,并建成日光温室5000亩,以达到节水目的。武威市凉州区西营水库每年还向民勤调水1000万立方米。

  省委书记撰文谈民勤出路

  甘肃省委书记陆浩曾经就石羊河流域综合治理和民勤生态环境问题写了一篇文章,题目是《石羊河流域综合治理根本出路在节水》。文章指出,石羊河流域问题的要害是缺水,治理的根本出路在于节水,节水的根本途径是改变生产方式,即大力发展节水高效农业。

  “近年来,甘肃省利用景电二期延伸工程从黄河每年向民勤调水6000万立方米。”民勤县水务局副局长阎志忠说,从景电工程调出时的水价为每方0.21元,经过200公里人工渠道和60公里天然渠道到民勤红崖山水库,沿途水量损失高达39%,水价升至每方0.77元,农民根本用不起;再加上黄河水资源也很有限,“远水解不了近渴”。

  甘肃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专家胡兴林认为,地处石羊河下游的民勤湖区,地下水位普遍下降10至20米,局部地区达40米,已形成了巨大的“漏斗区”,水质严重恶化,土地沙化和次生盐碱化也相当严重,已不适应人类生存,急需通过补水来提升地下水位。

  当地有关人士认为,节水固然重要,但难以从根本上解决民勤绿洲沙漠化的问题。根据测算,要让民勤地下水位每年提升1米,就需要一年内注入3.5亿立方米的水。但实际上,自2000年以来,石羊河每年流入民勤县境内的地表水已不足1亿立方米,这一数字比上世纪50年代减少了4亿多立方米。“即使代价再高,也要从外流域调水,否则,不仅‘让青土湖重现鱼翔鹰飞’彻底成为

神话,就连遏制民勤绿洲日益加剧的沙漠化都成问题。”该人士表示。

[上一页] [1] [2]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99,400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