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泰玄:教他们时我最充实最愉快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4月09日15:28 新世纪周刊

  勤奋好学尊师,当年任课老师评价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大学生

  本刊记者/汤涌

  “他们是我印象最深的一批学生,”在当年中国人民大学二分校78级新闻学班的任课老师当中,如今已72岁的退休教授王泰玄,提起那个高考恢复后成立的二分校78级新闻学班还不无感慨:“他们的采访写作课是我带的。这个班的同学非常有个性,非常好学,我到现在还经常能想起他们每一个人,我还能记起他们每一个人的名字。”

  学生们回忆,王泰玄教授是和大家交流最多的老师。他教新闻采访、新闻写作两门课,整整一年,后来还教过外国新闻史的一部分,他给全班每个同学的作业打分、修改和写评语,还指导了其中一些人的实习和论文,毕业时还帮着同学们找工作。

  “这群学生非常特殊,他们进大学校门时多数都已有二十四五岁的年纪,岁数大点的年近三旬,有的人已结婚生子,他们入学前的工作非常多样。”王老回忆称,“二分校多数同学都是北京本地人,不少是知青,也有工人或干部子弟。照相馆师傅、农民和钢铁工人都有。”

  说起当年那批学生的外语水平,王老笑称:“他们的外语都扔下好多年了,多数人都得重新学起来,所以就学得特别努力,我经常能听到有同学读带口音的侉味英语。”

  在王老看来,这些年龄参差不齐、经历各异的学生,也正是因为有了丰富的人生体验才促使自己进步更快,“我给他们留作业,比如写个通讯,他们就会在自己熟悉的工作领域里选材,火热的工厂、乡村,他们写东西都是用生活中的语言、工农的语言,文笔都非常好,完全没有学生腔,这一点比现在的年轻学生要强很多,和早几年的工农兵学员比,他们的文化底子又好。现在他们在各个单位里都走上领导岗位或者成为业务骨干,和这经历关系很大。”

  新三届大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当时的任课老师们非常欣赏。学生田惠明和几个同学一起组织一个写作小组,经常在一起读书,写作,互相交换着改稿子,有时候还会请一些名记者名作家来做报告开讲座。

  “他们还非常尊重老师,他们的好学也给了我们这些老师极大压力——文革时期的旧课本不适应新形势了,我们一边编新教材,一边给同学们改作业,上课还要讲评,不过教他们的时候,尽管很累,我觉得最充实最愉快。”那时王老担任人大新闻系采写教研室主任,经常安排同学们去采访各种展览会、先进人物,或者仅仅去写一个公园,目的是练习大家的基本功。

  练习的同时也完成了春游,“这个班集体经常组织集体活动,有时候是大部队,有时候是分小组。”王老记得全班人数最全的那次登山:“爬的是香山鬼见愁,那时候的山路陡,也没有缆车,后来才修平缓了,大家努力都上到了山顶,一起合影留念。”

  那个时候大家去哪里玩,或者决定组织饭局,就会一个电话打到系里请王老参加。“这个传统保持了很多年,大家毕业了三十年,有什么大一点的聚会,都会邀请我。我也时常邀请他们回到学校来,给现在的同学们做论文答辩的校外专家。”王老说。

  王泰玄老师对这个班集体和整个新三届群体的评价是:“人才辈出,待人接物很讲情义,热情好学、成熟稳重。”王老师说:“他们之间还有更多的故事,比我眼里的他们更丰富多彩。”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下一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