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岩松:必须要先看到一个多元的日本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4月10日06:03 中国青年报

  问:你去过日本很多次了。但这次访问与以往有没有不一样的收获,或者令你感到震撼或惊讶的地方?

  答:我真正的惊讶来自于采访专题中的一个又一个细节。所有的塑料瓶都先在家洗干净再送去垃圾站;一包垃圾要细分成17类再进行回收;一个偏远且已废弃的乡村破庙旁边的简易厕所里,居然有新换的手纸……日本人在环保和人性化方面的诸多细节,都带给我巨大的震动。

  问:从一个新闻人的角度,你对此次日本之行的真实感受是什么?你觉得未来改善中日关系应从哪里入手?

  答:我在靖国神社看到了一种历史观;在立命馆大学和平博物馆又看到了另一种历史观,真诚面对历史的态度;但神风特工队后面又隐藏着一种暧昧的历史观。这三张面孔到底哪一个是日本真实的面孔。《朝日新闻》主笔若宫启文说,把这三张拼接起来就是日本真实的面孔,它是暧昧的、模糊的、多元的。这也是我此行的真实感受。

  面对日本,我们会有一种矛盾心态:当想到历史,会很愤怒;但看到它的细节时,又会由衷赞叹。看待未来中日关系,必须要先看到一个“多元的日本”。在中国人最关心的历史问题上,如果认为日本只有靖国神社,或只有立命馆大学,显然不对。若宫说,“右翼喊的声音很响,你们容易听到,容易受刺激,但他们要真想付诸行动,在日本马上就会有几十倍的声音出来制止”。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靖国神社参拜人数每年都在增长的现实,要对右翼扩大的趋势有所警觉。

  问:这次去“看日本”的同时,你感觉日本是怎样看中国的?

  答:走之前,我给自己定了一个任务:看看日本媒体每天都怎么报道中国。到日本后,我选了《读卖新闻》、《产经新闻》、《每日新闻》、《朝日新闻》和《日本经济新闻》这5家最具影响力的报纸,从3月6日到21日每

天花一个半小时整理。

  结果发现:首先,日本对中国的报道数量非常大,仅3月6日一天,这5家报纸的报道就有43条,最多时达50条,平均每天30条。其二,日本媒体对中国的报道内容非常务实,经济类报道的比例最大,对中国社会变化的关注也远超过预料。比如非常关注与日本对华投资关系密切的“企业所得税法”、关注中国的贫富差距,甚至关注某个相当细节化的地方性社会现象。这说明,日本也在看中国,而且相当关注;日本确实也有人戴着有色眼镜看中国,但比例不如我们想象中的多,更多的则是在客观报道事实本身,而且不带情绪。

  问:看完日本后,接下来还会去看哪些国家?为什么?

  答:我接下来选择去看印度。因为印度是一个中国人“很熟悉的陌生国度”,感觉很熟悉,事实上却很陌生,未来又是竞争对手。所以它很具新闻性,同时具有媒体可发挥作用的空间。我们一定会去宝莱坞,还会去探究印度的经济到底发展到了什么地步,会去看它的教育、文化、软件业、人口、网球,甚至包括选美业,当然也要寻找唐僧之路。同样,将来可能还会去看越南、朝鲜、蒙古。其实,我们看每一个国家,归根到底都是在看自己,看我们自己的现在和未来。

  本报北京4月9日电

[上一页] [1] [2]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171,000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