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南京城墙保护神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4月10日08:03 南京晨报

  今年1月初,为纪念“南京城墙保护神”朱偰先生诞辰100周年,晨报经过精心组织,采访了南京众多文博专家以及朱偰先生的子女,进行了为期7天的连续报道。

  昨日,由市文物局以及相关单位主办的“朱偰与南京”展览暨《朱偰与南京》图书发行仪式拉开了纪念朱偰先生百年诞辰系列活动的序幕。

  朱偰之子感谢晨报

  昨日,“朱偰与南京”展览在南京市博物馆拉开序幕。南京市副市长许慧玲、文化局局长陈光亚、文物局局长张年安等相关领导出席了此次展览。展览主要分六个系列系统地介绍了朱偰先生的家庭、学生时代、工作考察、拍摄图片、城市风光和朱偰先生的书影和手稿。在采访中,朱偰先生之子朱元曙先生表示:“正是晨报的连续报道,才推动了父亲的百年诞辰系列活动,因此我们表示万分感激。”

  “退隐”朱偰仍痴心南京文物

  “我保存了父亲从1927年至1967年40年所记的日记,虽然其中少了个别年份的日记,但是这依然是父亲留给我、留给南京最珍贵的一份资料”,昨日,在南京市文化局(文物局)主办的“朱偰与南京”展览暨图书发行仪式上,朱偰先生之女朱元春接受记者采访时首次披露了“南京城墙保护神”朱偰先生在“文革”前一年所记载的日记。

  “1961年9月,父亲被摘掉右派帽子。这时候,父亲从省文化局领导的岗位上已经退隐下来了!”朱元春向记者表示。

  据朱元春介绍,1965年,已经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的朱偰先生依旧不改对南京文化的热爱,跋涉于南京城郊,奔走于南京各大古迹遗址,并精密考证测绘,制作了《金陵古迹图》、《南京近郊名胜古迹图》、《明代宫城复原图》等史料。但是可惜的是,在十年浩劫中,朱先生费尽心血绘制成的这三张古迹图以及论文都荡然无存。

  但是令朱元春欣慰的是,在“文革”后落实政策返还当年抄家的物品时,一批朱偰先生的日记被还了回来,经过仔细查看,这批日记是从1927年记录到1967年,中间虽然有几年已经遗失,但是依旧非常翔实。

  1965年,朱偰发现孙权墓砖

  在1965年2月3日的日记中,朱偰先生写道:“下午骑自行车赴中山门外访陈陵、偕往梅花山品茗赏梅,发现孙权墓下水道六朝砖,系麻布纹中有字似‘赤乌’二字,拟报告南京市文保会。”

  在1965年11月16日的日记中,朱偰先生写道:上午赴南京图书馆办公,改写《从一篇新发现的明人故宫记中研究明故宫的制度和建筑》。

  1965年日记成文物生涯“绝唱”

  朱元春在此后的回忆文章中曾经写过,在“文革”开始后,朱偰先生遭遇了极大的冲击,忍受了许多非文化的折磨,在他的日记中,就再也没有大规模地记载关于文物的内容。1968年,朱偰先生留下愤怒的绝笔:“我没有罪,你们这样迫害我,将来历史会证明你们是错误的。”1965年的日记也成为朱偰先生文物生涯的“绝唱”。

  朱元春表示,对于这些珍贵的日记,她会一直好好保存,如今她已经从北京工商大学的教学岗位上退下来,这几年,她将对朱偰先生的日记进行整理和研究工作,在不久的将来,关于朱偰先生更多的记载将呈现在世人面前。

  南京市文物局副局长:

  他最大的贡献是第一次文物普查

  在本次“朱偰与南京”展览中,由南京市文物局副局长杨新华主编的《朱偰与南京》图书发行仪式也同时进行,“大家都说朱偰先生最大的贡献是保护明城墙,但在我看来除此之外,他最大的贡献应该是进行了南京有史以来的第一次文物普查。”

  据杨新华介绍,从六朝陵墓石刻到南京的山水丛林,朱偰先生在第一次文物普查中跋山涉水、历经千辛万苦,收集整理了许多文字史料和图片资料,为后辈的南京文物工作者提供了许多宝贵资料,至今许多朱偰先生当年拍摄的老照片仍然在流传使用。

  据悉,该书共收录文章47篇,约60万字,收录照片220余幅,其中约160幅为朱偰先生本人拍摄,而且绝大多数是首次公开出版。

  作者:成岗 胡成效/来源:南京晨报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