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乌审旗:绿化等于产业化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4月10日12:05 内蒙古晨报

  内蒙古晨报报道(首席记者 唐捷)“五十年代风吹草低见牛羊,六十年代滥垦乱牧闹开荒,七十年代沙逼人退无处藏,八十年代人沙对峙互不让,九十年代人进沙退变模样”就是群众对乌审旗不同时期防沙治沙情况的形象概括。

  40年前,乌审召各族人民在治沙女英雄宝日勒岱的带领下,向沙漠要绿洲,从而谱写了一曲最壮丽的治沙篇章,也成了全国人民生态治理的模范人物。

  40年后,位于鄂尔多斯市最西部的革命老区乌审旗各族民众发誓要将自己荒漠的家园变成绿色明珠,这里的百姓再次向沙漠发出宣战。

  当昔日的茫茫荒漠开始出现绿色生机时,所有的人为之慨叹,成了全内蒙古生态建设的样板。自治区党委书记储波前不久批示:“类似这样的生态建设典型应认真搞好报道。”

  这几年,乌审旗的民众怎样治理他们的家园?这里的生态建设究竟取得了怎样的成就?本报将镜头对准乌审旗。

  ★沙产业是绿色银行

  在乌审旗,沙子不是沙子,而是能生钱的“金子”。

  无定河镇张冯畔农民张战生这几天格外忙,他说自家不仅要忙着春耕备耕,同时还忙着给沙柳平茬。沙柳是这里防沙治沙的最好的灌木,生长期短,经济效益高。因此,在这里,到处能够看到成片成片的沙柳和柠条。前几年,沙柳的用途除了烧火做饭外,就是编围栏。而这几年,陕西周边和乌审旗境内开了好多家加工沙柳的生产厂家,导致原来不值钱的沙柳成了“香饽饽”,每斤能卖6毛钱。张战生算了一笔帐,今年他家沙柳平茬达到1万斤,按每斤6毛钱算,仅沙柳一项收入就达到6000多元。而且再过三年,这些沙柳又能平茬卖钱。难怪当地的农民这样说:“沙柳就是我们的绿色银行。”

  阳春4月天,乌审旗乌兰什巴台乡24万亩灌木林又要抽条吐绿。那铺天盖地的气势,锁住了库布齐沙漠向内侵吞的脚步,也给当地农牧民带来了丰厚的收益。阿拉布村四社农民郭海家院子外边沙柳垛像堆起的小山。他说去春他家光卖沙柳就挣了1万多元,除了解决全家4口人的生活外,两个孩子全年的学费和今年买种子、化肥、薄膜的钱也不愁了。

  记者了解到,目前,乌审旗有林面积达到520万亩,森林覆盖面积由7%提高到27.5%林草植被综合覆盖度达到70%农牧民每年来自林产业的收入平均超过500元。

  ★草场上面遍地金

  杨万锋是无定河镇村民,原来他家住在美丽富饶的无定河边上,靠着当地便利的水资源,他家原来以水稻种植为主。但是由于水稻的种植面积不多,每年的收入只有1万多元。2004年,他在沙尔利牧区包下了5000亩草场,包了300多只羊,在草场上种了100多亩麻黄,如今,每年的收入能够达到6万多元。

  而据记者了解,这几年,承包荒山种树,承包草场养畜,已经成为乌审旗农牧民的一大投资热点。2005年开春,乌审旗开始重点培养5000亩和1万亩以上的造林大户,当地农牧民积极报名参与。去年又有近百户农牧民报名抢包荒沙,造林大户张榜公布后,一些没承包上荒沙的农户急得直叹气。

  农牧民为何“抢”荒沙?原来当地出台规定,凡承包5000亩以上荒沙,政府在围封设施、苗条、籽种等方面给予适当补助,三年内完成治理任务并经有关部门验收合格后,政府一次以奖代投1-5万元,补助对象和奖金额度与造林成活率直接挂钩。对于3-5年内完不成治理任务者,政府收回其承包权重新拍卖。旗里鼓励造林大户发展经济林和用材林,千方百计在治理生态中得到最大的回报,一些造林大户在发展沙产业中尝到了甜头。近几年乌审旗群众投资、投劳、联户投劳每年用于生态建设的投入超过7000万元,涌现出了200多个治沙超5000亩的造林大户。

  ★绿色产品开发受宠

  在很多人眼里,沙漠是魔鬼。但是沙漠也有其“温柔”的一面,尤其是沙漠“结”出的绿色产品更让人亲睐。也有人说,乌审旗的绿色风暴,不仅吹绿了毛乌素沙地,还吹开了农牧民走向富裕的大门。

  在“绿色风暴”的同时,乌审旗还掀起了“绿色革命”,推行绿色品牌推进战略。乌审旗利用无定河流域绿色无公害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和乌兰淘勒盖镇的绿色农畜产品加工基地的成熟条件,培育农畜产品的龙头企业,重点扶持林沙、肉类深加工项目建设。

  早在2004年,东达蒙古王集团率先挺进乌审旗,在这里建纸业公司。后来上海一达、上海新高潮集团、伊化集团高密度纤维板原料林基地建设项目也在这里落户。还有一些公司利用这里的资源搞种养业,培育绿色产品,总共投资达到十几亿元。精心打造了“萨拉乌苏”“乌审召”等特色品牌,实现农副产品的就地转化。谈及这次“绿色革命”,张平旗长说,这次“绿色革命”可谓是传统乌审旗产业发展的“破冰之旅”。

  ★“六大模式”让沙漠变绿洲

  (一)“家庭牧场”模式 以户为经营单位,按照不同土地类型和立地条件,实施不同的生物措施,将房前屋后、草牧场周围流动性大的沙地围封起来,逐步推进的人工治理,将面积大,有天然落种更新条件的沙丘封闭起来,促进自然繁殖,并辅以人工措施恢复植被。

  (二)“划区轮牧”模式 以户为单位,将承包的草场按不同类型围封轮牧或禁牧,提高沙地草原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

  (三)“飞播造林”模式 充分利用沙区地下水位高、水分条件好、自然复沙能力强的有利条件,将人工难以治理的“远沙大沙”全面封闭,利用飞机播种造林种草,雨季促苗,封育保苗,增加植被。到目前,全旗累计完成飞播造林100多万亩。

  (四)“小流域治理”模式 对水土流失严重的小流域,采取统一规划、统一建设、承包到户,分户受益的建设方式,造林与开发同步,治理与致富结合。全旗已对境内30条小流域进行了治理,治理保存面积近200万亩。

  (五)“造林大户”模式 采取独户承包和连户治理的方式,承包面积达5000亩以上者,经人民政府组织林业部门验收合格,一次性以奖代投1至5万元。目前,乌审旗已有造林治沙大户180户,承包荒沙面积120万亩。

  (六)“退耕还林”模式 自2000年启动这一建设模式以来,全旗共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建设64.6万亩,其中完成退耕地造林9.7万亩,宜林荒沙还林54.9万亩。退耕还林户在参与工程建设中得到国家补贴,全旗农牧民通过工程建设人均增加直接经济收入1200元。 (《内蒙古日报》琳琳)

  ★移民禁牧治理生态环境

  乌审旗从2001年开始实施规模性生态移民工程以来,共计移民962户3754人,涉及全旗6个苏木镇20个嘎查村。他们把生态移民迁出区确定在偏远沙地腹部,生态环境脆弱、植被破坏严重的一些地区,对迁出区采取“围封复状”等措施进行生态治理。同时,将迁入区选在水土资源条件较好、土地集中连片、易开发的地区,实行住宅区、养殖区、种植区、水、电、路、讯、林、渠统一规划,统一建设,配套服务。对移民的优惠政策上,根据具体情况安排退耕还林和退牧还草项目,原承包的草场权属不变,项目区享受国家补贴,人均直接受益1200元左右,解决了移民的后顾之忧。

  乌审旗旗长张平说:“乌审旗始终把禁牧、移民工程与生态建设结合起来共同实施,在流动、半流动沙地实行围封禁牧,在丘间滩地和下湿草场实行划区轮牧,在农区和半农半牧区推广舍饲圈养,实行全年禁牧。对移民迁出区全面封禁,形成‘无畜区’‘无人区’,集中力量在禁牧区、迁出区采取封、飞、造立体化治理,走‘沙漠变沙地、沙地变绿洲’的生态恢复之路。”目前,全旗98%的草场实现围栏,70%的牧户实行季节性轮牧和休牧。全旗禁牧总面积达370万亩,休牧面积540万亩,禁休牧总户数达19050户,圈养牲畜达112万头(只)。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