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药企上书国务院:10年药品降价实效不大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4月11日09:45 中国新闻网

  一份反映近百家国内医药企业声音的文件在上周递交到了国务院,这已经是今年以来的第二次上书了。在这些药企看来,“以药养医”机制带来的重负几乎压得他们喘不过气来。昨日,记者经多方查找求证,获得这份名为《关于支持医药产业健康发展的建议(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征求意见稿》)的文件。透过此次药企上书的这份“原始稿”,不难勾勒出制药行业目前的生存状态。

  病症:“以药养医”让药企举步维艰

  “全国医院每年的

药品加价获利收入500多亿元,医院和医生每年从医药企业获得的‘公关费’和‘回扣’也有数百亿元。”《征求意见稿》中指出:“这上百亿元的费用以及医院无偿占用医药企业的1000多亿元流动资金,维系着医院的运转。”“医药企业已经背负不起‘以药养医’的沉重包袱,企业发展举步维艰。”

  根据国家发改委公布的数据,2006年医药行业实现利润总额413亿元,同比增长11.1%,处于历史低位。累计亏损企业1368家,行业亏损面为22.62%;累计亏损额44.63亿元,同比增长27.37%。“滋生腐败”、“促使药价虚高”、“加剧药物滥用”、“加剧医药流通秩序混乱”、“阻碍廉价药生存”、“阻碍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百家药企第一次上书国务院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中,用更详尽的笔墨阐述了“以药养医”机制带来的六大社会后果。

  在体制改革方面,“‘以药养医’机制使医疗机构的个别部门和人员‘受益’,很多人凭借‘审评’、‘评标’、‘采购’、‘处方’等特有的权利获得了很多非法收入,这些‘以药养医’机制的既得利益者,势必强烈抑制‘医药分开’政策的实施,因此改革阻力巨大”,《建议》如是说。

  从商业贿赂的角度看,“医院收入、科室奖金相当一部分来自于药品的创收;部分医疗机构和医生在企业的诱惑下或明或暗地向企业索要回扣”,《建议》提醒说:“‘以药养医’机制不解决,滋生腐败的土壤就不可能铲除,治理商业贿赂的效果也只能是表面和暂时的。”

  10年药品降价实效不大

  “只要不从解决‘以药养医’的根上下手,再干10年,再降100次价,也解决不了问题。”《征求意见稿》此言难免让国家发改委的药品降价令有些尴尬。

  国家发改委本月9日刚刚发布第23次药品降价令,本月16日起,188种中成药将平均降价16%。《征求意见稿》做出上述判断的理由是:药品降价已经进行了10年,声势很大,实效不大,依然没有解决老百姓“看病贵”的问题。

  “在药品价格不断降低的同时,生产成本却急剧攀升。2004年以来,制药原料价格明显上涨,燃料运费也不断上升,直接威胁到企业的生存,也影响人民的用药安全。”《征求意见稿》为企业叫苦不迭。

  根据国家规定,医院最高可以在药品的进价上顺价加15%。“医院进100块钱的药,就可以加15块钱,进10块钱的药,只能加1块5,医院自然会选择进高价药。”河北省某知名药企内部人士表示,在目前“以药养医”的体制下,医院也要生存,自然希望从药品中获得更多的利润。“目前医院的加价率一般都高达40%左右。”他还指出,一味的降药价还致使国产药陷入不利处境。“进口的头孢曲松一直90多元,国产的仅10多元,这就导致‘洋药’大量进入医院,国产药大退出。”

  药品招标采购逼低价药出局

  “‘高价中标,低价不中标’、‘招标后比招标前价格反而更高’、‘低价中标药品纷纷从医院消失’”——《征求意见稿》列举了目前药品招标采购过程中的一系列怪现象,并直言“招不招标回扣照旧,招不招标红包照旧”,痛陈“招标采购不能解决商业贿赂问题”。第一次上书的《建议》中并无此方面的内容。

  某药企内部人士也向记者表示,与国家发改委的降价令相比,目前的药品招标采购对制药企业的打击更大。该人士介绍,招标采购的定价比国家发改委的最高零售价还要低35%-40%,尤其是广东、四川等地,一味压价的情况非常突出。而且企业中标后,还要和医院再谈,相当于重复招标,不利于企业间的良性竞争。

  此外,《征求意见稿》反映,药品招标采购办法朝令夕改,各省各自为政,令企业疲于奔命。上述药企内部人士建议国家对药品招标采购进行统一定价,统一招标。

  为了解决药品招标采购中的一些弊端,2005年底四川首开药品挂网招标采购之先河。随后广东、湖北、福建、山西等省市纷纷推出了药品挂网招标采购模式。所谓“挂网”,就是政府把统一采购药品信息挂在互联网上,制定出最高价格后,各制药企业根据自己的情况在网络交易平台上展开竞价,以出价最低者中标。此举意在增加政府招标的透明度,去除代理招标等中间环节导致的药品成本上升,从而降低药价。

  然而《征求意见稿》认为:“药品挂网采购,是药品招标采购的一个变种,只会浪费资源,增加企业负担,注定没有出路,回避‘以药养医’的任何改革措施,都不会达到预期的目的。”

  处方:“医药分开”需迫切解决

  在《征求意见稿》中,记者看到,要改变“以药养医”的机制,首要解决的就是国家应积极推进“医药分开”,并将“医药分开”列为“改革中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从2002年起,湖南省株洲市就开始探索医药分业管理体制,先后有13家医院将门诊药房改为药店,参与市场竞争。这种尝试采取两种模式:一种模式是与医药公司合作联办药店,所有权归医院,医药公司拥有经营权,共同管理;另一种模式是医疗机构独立经营药店,自负盈亏。

  北大光华管理学院卫生经济与管理学系助理教授张炜对“医药分开”的建议非常赞同,他认为,“医药分开”的同时,医生体现高技术含量的医疗服务,如:外科手术等,需要提高收费,以保障“医药分开”后医生的收入。

  “但医疗收费增长的负担不能由百姓承担。”张炜肯定地表示,要通过扩大医保来实现。同时,对“医药分开”的方式,张炜比较主张住院部分的开药仍由医院管理,但门诊和普通病人的日常用药则通过医生开具的处方去外面的药房拿药。张炜强调,必须坚持医生负责自己的诊疗行为,并且根据医疗的情况开确定处方,而不是像现在的试点都是药房来决定医生开什么药。

  制定医药政策不能各自为政

  作为改变“以药养医”机制的第二大解决途径,第二次上书给国务院的征求意见稿中就提到,国家在指定医药产业政策时,要加强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不能各自为政。“以药养医”的问题由来已久,其影响已经渗透到医药产业的各个环节和层面,从药品的科研、生产、流通、使用都受到影响,企业认为,想要彻底改革绝非易事。所以,各个企业建议,国家有关部门需要统一思想,加强协调,把改革“以药养医”机制作为一项最重要的工作,协同推进,不能各自为政。

  张炜表示,在医疗领域,制定任何一个医药政策,都需要各个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以及多方位的联动。业内人士就认为,中国医药产业的改革还有很多问题,很重要一个原因在于改革措施不到位,存在政出多门现象。虽然成立了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但涉及医药产业管理职能的部门依然较多,药品的定价、招标采购、安全监管、医药产业发展政策等职能分散于各个部门。而各部门往往站在部门和局部利益角度考虑问题,易导致医药产业政策缺乏整体性和系统性。

  华北制药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常幸也曾公开表示,“应该从国家卫生保健大局角度来看医药产业,建立高层次的协调管理体制或机制”。

  规范医疗处方

  “降低单位药价很难达到降低医疗费用的作用。”张炜很坦白地对记者表示,他认为,只有规范医疗行为,才能谈到降低医疗费用的问题。我国药品降价已经进行了10年,全国性大规模降价23次,声势很大,但实效却不大。“以药养医”的问题依然存在,群众看病依然感觉“贵”。

  张炜分析认为,国家降药价降的是单位药价,但患者是否买所降的那些药,买多少药,则都是由医院和医生来决定,这本身就是一个矛盾。另外,现在一个很普遍的现象是,只要发改委一降价,就会有一大批降价药品从市场上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改变单位、剂型的新包装药品出现在市面上。“从自我利益考虑,医生不愿意开那些廉价药。”也就是说,作为药店和医院尽管有其公益性质,但它毕竟是一个经济实体,要靠获取经营利润维系自身的生存。

  “解决出路在于要规范医疗行为。”张炜说,如常见病,医生应该开什么药、开多少药,都要进行详细、具体的规范,同时,我国还应该建立规范的处方,以及药品指南、诊疗指南等,并且进行医疗监管。“只有当这个阶段实现后,我们再去研究如何在此基础上降低药价。”

  并发症:医药股业绩不容乐观

  2006年上市医药企业的业绩不容乐观。去年,国内大部分药品生产企业利润均有不同程度下滑,如白云山预计2006年利润将同比下降50%-100%,2005年白云山净利润为4383万元。同仁堂2006年净利润比2005年的3.01亿元下降48.21%,双鹤药业每股收益0.3748元,同比下降11.65%。

  从医药股整体年报业绩来看,普遍表现不如其他行业。中信建投的分析师孙鹏表示,这主要与医药价格明显下降有关。2006年以来,发改委多次调低药品价格,同时由于原材料涨价、企业竞争加剧等因素,使很多医药企业的利润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

  张炜表示,由于我国很多企业的大部分产品多为仿制药,而非原研药,目前医药行业中,药品企业很少投入自主创新药的研发,对仿制药的重复投入,使医药产业的整体利润被一再压低。所以发改委多次降药价后,企业就会受到很大冲击。孙鹏认为,在更加严酷的市场竞争中,医药行业的利润水平下降有其自身必然性。(赵艳红 邓琳 陈洁 周科竞)”。(来源:北京商报)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1,940,000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