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媒体:中日一衣带水理当冲破千层雾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4月11日17:41 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4月11日电 最新一期的日本《新华侨报》发表旅日中国学者刘迪的文章指出,中日虽一衣带水,却隔千层雾,中国学者应该跳脱思维定势,去了解日本主流精英究竟在想什么。

  原文摘录如下:

  通往热海的列车中,异样寂静。遥望窗外太平洋面,雨色朦胧。突然想起很多年前访赵朴初先生,问中日关系。记得,他在我笔记本上写道:“虽一衣带水,却隔千层雾。”而眼前太平洋上的雨雾,与中国对日研究的迷思,不无相似。

  研究日本,虽非笔者专业,但客居日本十数年间,深感中国对日了解,问题多多。而基本问题有三点,即对日本人、日本社会行为的观察不足;其次,中日高层高质量交往不足;另外,对日本人所著书籍的了解也不够。

  数十年来,我们观察日本,少一以贯之,缺乏坚实确定的理论,政策性评论居多。或者,干脆把日本问题大而化之,作为国际关系中的一个次要因素。

  中国对日本的观察与研究,需要方法创新。对于日本研究的学者,坚实的

文化人类学理论的训练、社会调查的训练很重要。

  中国驻日记者,大多数具有高度的日语水平,这对了解日本很有好处,同时,我觉得,在可能的情况下,应该增加一种横向比较的视野。例如,报道日本的记者,最好也要有中国国内以及欧美等国工作经验,这样,对日本的观察,就会增加主体性并获得比较视野。

  而尽管现今中日之间互访人数已达历史最高水平,但真正有质量的相互交往却很难超出孙中山、毛泽东

周恩来时代。那个时代,不论是作为亚洲革命乃至意识形态的同志或曾经的敌手,中日之间都是深刻了解对方的。

  我们无法强求中日高层有廖承志、孙平化那样的知日家,但是,我们现在有意识地去朝这方面努力也为时不晚。

  关于第三点也很重要。百余年间,中国两次大规模留日运动,都未将研究日本作为主要课题。笔者觉得,中国应该了解日本主流精英究竟在想什么。假如我们连美国对日本的了解都不如,我们怎么能搞好

中日关系呢?因此,读日本历史,读他们的精英如何阐述自己的想法,翻译出几百本书来,供中国学者学子阅读,应该是一种简捷的方法。

  我们把日本研究的目标放在什么基础上,这将直接影响到我们的研究内容与方法。假如我们是为了防止战争,那么我们必须研究日本侵华战争爆发与扩大化的原因,研究为什么日本国内政治与国际力量缺乏制止这种发展的机制。为此,我们今天应建立何种机制才能保证亚洲的和平与稳定。

  我们应对日本研究的课题进行省思。例如,关于日本否定侵略战争的言论,我们是否应该考察一下这些言论究竟在日本有什么影响;代表人物究竟处于什么样的地位;他们是在怎样的环境下才有那种言论。

  对日本政治的理解,需要综合的社会科学知识背景。例如,我们对日本政治的研究,如果仅仅研究其政治制度或法律制度,我们就无法发现其社会的问题。

  但是,假如我们对其政治过程、政治文化进行分析,就会发现,在民主框架之外,对少数意见缺乏尊重的倾向很严重。自民党占优势的国会就呈现出这个问题。而最危险的是,这种“大势顺应主义”(加藤周一语),在社会出现问题时,曾经的多数无法重新选择曾经的少数。

  我们习惯把日本的政治言论划分为“左”“中”“右”,这些方便的划分,往往遮断了继续讨论的可能性。对这种贴标签的做法,在某种情况下的确有用,但很多时候,我们在做精确的研究时,则需要严格定义。此外,把人分成几类,也容易造成先入观,妨碍我们与其交往乃至观察。

  与此有关的还有一个最大的问题,这就是我们自己,是以什么为参照去观察日本社会。说心里话,这几十年,我们中国天翻地覆,发生了重大变化,既然我们立足点都发生了深刻变化,我们对日本的观察,是否应要检讨我们分析问题的立足点。否则,我们的研究将是刻舟求剑。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