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央视《社会记录》:那年春天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4月15日21:57 央视《社会记录》
防非典宣传片 钟南山给病人治疗
照片:戴着各种各样口罩的人们 阿丘:还记得这些口罩,记得那个春天吗?昨天,我和您一起,重温了三段往事,说的是2003年春,在抗击非典过程中,殉职的三位医务人员。今天,我还想再占用您25分钟的时间,因为我觉得,在这个时候,我们并不仅仅需要缅怀那些,为了我们而逝去的生命。我想, 对于我们每一个生者来说,四年前的那场灾难,留给我们的,并不仅仅是牺牲与感动。曾经的惶恐与不安,苦痛和分离,或许也给了我们一次审视自己,感受生活的机会。今晚,我请您和我一起,再次重温那个春天的一些往事,那也许,是值得我们每一个人铭记一生的记忆。 影像:2003年《东方时空》抗击非典宣传片 影像:防护服,《社会记录·医生日记》片段,2003年5月17日播出 记者:你裹这一身怎么样? 医生:太热了,太热了,透不上气,从来没有这么热过,全身裹着保鲜膜,包黄瓜那种感觉,心跳都加速了,受不了,太热了。 记者:那你怎么办? 医生:坚持。 记者:现在最想做什么呀? 医生:最想做的就是,就是等这疫情赶紧过去,跟家人团聚,太想家了。 影像:重症隔离室 2003年4月18日中央电视台《面对面》摄制组第一次进入非典重症隔离区 《东方时空·非常时刻》2003年4月27日播出 医生:在这换吧,你们就在这里,在这里安全一点。 王志:当时我们就站在那儿,看钟院长怎么抢救,我告诉你,我是看见这些医生,他们给我感染的情绪,让我镇静,我们是近距离,人家是零距离。 王志:镜头推上去。 王志:钟院长,想问您个问题,您不害怕吗? 钟南山:我害怕什么?你看他们都是一样的,他们都工作在这儿,现在是这样,病人在这么抢救的话,他们这几位医生,抢救得最多的人群,不是别人的人群。 王志:但是您每天都在这儿。 钟南山:我没有每天在这儿,我最近这几天不在这儿,因为这几天拉拉杂杂的事,包括你们这些事。 王志:你可以不来的 钟南山:啊?什么意思呢?可以不来的。 王志:你那么高的学术地位, 钟南山:哦,那跟这个有什么关系呢?看病就是看病。 王志:你68岁了。 钟南山:我没到68,我还没到67呢。我是1936年出生的嘛,36年底出生的。 王志:你可以不来的。 钟南山:你不来怎么做 王志:没有人会怪你 钟南山:为什么要怪你?你本来就是要搞这个工作,就是未知数,你为什么还要考虑人家怪不怪你。 王志:对我理解我自己的职业,我可能会有更进一步的这种体会,更明白自己应该怎么去做,就是一个职业,就是作为一个职业的记者,或者作为一个职业的医务人员,作为一个职业的司机,作为一个职业的什么,如果说每个人都能像医务人员这一次,他们去恪守自己的职业道德,去面对危险,什么样的困难不可以克服,有什么大不了的事,没有,所以在外面拍了一段以后,我们还是进到那里面去,所以大家能够清晰地听到,病人的呼吸声。 影像:体温 《社会记录·37度2》 苗淼:我们眼望着天,当时我是觉得天特别蓝。 王阳:柳絮特别多,然后我们在这条路过马路,就走,一直在想,该怎么办?该怎么办?到那路口的时候,我们看到有一个箭头,然后指的是发热门诊,然后我们俩坐在马路边上,然后我记得她靠在我的肩的时候,她在哭。 阿丘:小伙子叫做王阳,他突然发觉自己好象发烧了,就和女朋友苗淼一起回到家中,用温度计量了一下,体温37度2。 苗淼:晚上的时候好象就量了一下体温,但是没什么事,是36度多一点,然后第二天早晨的时候,我就觉得他更热了,然后就去弄了个体温计,量了一下,是37度2,我记得当时是,我们两个就慌了,因为体温在上升嘛,37度2我觉得本身不代表什么,但是就是这体温上升的过程,我觉得让我特别慌。 王阳:我当时没什么,当时觉得,可能就是累了吧,我自己知道,应该不是非典。 苗淼:我就觉得短暂地分开,我也不想 王阳:怎么隔离呢?没想到,真没想到。 苗淼:当时我想如果不是非典怎么办?如果不是非典他去了,会不会传染上非典,因为他那个时候,毕竟是发烧,我觉得他抵抗力肯定弱,然后去了医院,如果万一没得非典,又被传染上,那不是更痛苦吗? 王阳:我觉得,我紧张起来了,觉得体温不是很高了,我就记得那个路,我们走了起码有五六趟。 苗淼:我觉得我应该尽量轻松一些,这样他才能不紧张 王阳:我想她和我的距离,可能这样会有问题。 苗淼:然后我还故意靠近了两下,我当时就想,如果是住医院的话,也要两个人一起住,真是有点故意的心理。 王阳:当时我懵了 苗淼:其实。 记者:别哭,怎么了? 苗淼:说不好,当时真的就觉得,突然间觉得特别伤心,你知道吗?我就觉得好象一切东西都离我特别遥远了,不管是曾经拥有的东西,还是即将拥有的东西,我觉得一下子,特别孤单的一个人,一种那样的感觉。 王阳:不让她得是第一位的,然后才能是我, 苗淼:我觉得我们俩不是一个群体了,我觉得我自己是一个单位,是这样的,当时我真的觉得我特别无助,我觉得所有的东西,离我特别遥远,我觉得我曾经拥有的幸福,一下子我什么都看不到了。 经诊断,王阳并没有感染非典。 苗淼:其实我以前真的挺害怕得上非典,但是后来,就从那天以后,我突然觉得北京的天,也不是那么不蓝了,我觉得北京的天也挺蓝,以前我不是特别喜欢北京这个城市,从那以后觉得,特别是走到这条路上的时候,觉得也挺可爱的,这条路,因为毕竟是在这条路上,我们俩有过一段,可以说是难忘的记忆吧。 王阳:说不好,但是我觉得她可能离我更近了吧,我觉得我们的关系会更好,我觉得如果在那个人生的转折点上,有一个伴陪着你,我觉得那是很幸福的事情。 影像:隔离区 《东方时空·五号楼》2003年5月28日播出 影像:中国人民大学宜园5号楼 学生:你眼神好使点,看是送什么菜 学生:你不是打通陈强的电话了吗? 学生:打通了. 学生:什么时候打通的? 学生:昨天下午, 怎么说? 解说:在隔离的第七天,他们中有一个叫张楚因为发烧被隔离到另外一个房间. 学生::咱们过会去看望一下张楚吧? 戴上口罩, 问问他怎么样就可以了. 影像:楼的全景 学生女:场面太大了! 学生男:不是吧? 学生:徐艺走人喽! 学生女:我们什么时候能出去? 学生男:不知道. 学生女:我想哭了! 影像:楼上女生送楼下男生花 学生女2:哎哎,送你们一盆花吧! 学生男:什么花? 学生女:玫瑰啊! 影像:上楼拿花 阿坤:谢谢! 学生女2:你好好养着它吧! 阿坤:是来的时候就在这放的吗? 学生女2:不是,我们自己拿来的. 阿坤:好,谢谢. 阿坤:她说让我们把这花养好了,等花开的最漂亮的时候.她过来,过来找我. 学生:用绳子绑住吧! "来来来,过来." 影像:楼下走的人合影 "再见" "坚持一下,我们要按照北京市有关部门规定来做,大家不要着急.我们一有消息马上会告诉你们的." 影像:夜晚的五号楼 解说:这天,阿坤的同学青松来看他. 青松:阿坤,有塑料袋吗? 漂走了. 青松女友:等着你出来请我们吃东西呢! 青松:扔一罐啤酒下来, 阿坤:我一定出去. 青松:扔一罐啤酒下来! 阿坤:洗洗手 洗手. 青松:不洗了. 阿坤:不为别的,就为你这份心意,我也要活着出去. 青松:等你出来. 学生:把它挂在阳台上,风铃就要挂在阳台上,挂阳台上好.这样的话它一响,你不是就可以想起李青松? 阿坤:倒不是想起他,主要是想起有这么好的兄弟,感觉特好.真没想到有这么一个朋友,真好. 影像:2003 非典期间 人群 “这段经历几乎使我崩溃,短暂22天中充斥着病毒、内疚、爱和感激。我尽量不为昨天伤痛,因为很多人已经永远没有明天。让我们带着教训,更好地活着……” 这段话刊登在2003年5月22日《中国青年报》上,写下这段话的,是华北第一例输入性非典患者,在2003年春天,她去广州出差时感染了非典,回到老家太原后,她将病毒传染给了家人,在北京诊治期间,又感染了几十位医务人员,后来,她康复了,可她的父母却双双离开了人世。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她不仅要承受失去父母的痛苦,还遭遇了来自各方面巨大的精神压力。而在另外一些人的帮助里,她看到了理解和宽容,而这,也给了她,继续生活的勇气。让我们带着教训,更好地活着。 四年前的那场灾难,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究竟又应该忘记什么?应该记住什么?我想,我们应该忘记,我们在灾难面前曾经的怯弱,忘记疾病在我们心中制造的隔离。而在上面的那些故事中,我们看到的,那些人性的闪光,那种在虚弱中迸发的力量,那种向死而生的无畏,那种心灵抱团和紧紧簇拥着的温暖,还有对人生对情感对责任最平凡而又最深刻的理解,或许,这就是我们应该记住的吧。在节目的最后,我想再引用一段话,这段话,还是刚才那位华北第一例输入性非典患者,发表在2003年5月22 号中国青年报上的“疾病对每个人和国家来说,都是无法抗拒的痛苦,面对痛苦我们确实应该有所长进,在新痛来时,不会旧痛复发。” 让我们带着教训,更好地活着。 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社会记录》周一至周五22:30首播,次日9:30,15:30重播 Email至shehuijilu@vip.sina.com提供新闻线索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