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水一座明代豪墓搬迁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4月16日03:00 都市快报

  

丽水一座明代豪墓搬迁
墓志铭上墓主被人尊为“银王”通讯员 蓝 燕

  记 者 孙自鸣

  本报讯 这是一座非常豪华的明代墓葬:占地面积1100平方米,高程(从墓穴最低的台阶到最高处)130米,有石雕门楼,还有神道。墓主生前开采银矿,在当地富甲一方,在墓志铭上被后人尊为“银王”。

  这座这两天正忙着搬迁的豪墓,建在丽水景宁县渤海镇渤海村,墓主的孝顺和发家史,充满了传奇色彩。

  这是一座不折不扣的豪墓

  这座古墓名叫陈坦庵墓,建于明嘉靖八年 (1529年),位于景宁畲族自治县渤海镇渤海村以北100米的山坡上,1989年被列入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古墓三面环山,站在墓地,可望见村口的小河向东流去。

  古墓从墓前水池到最高一级的拜坛,共有5级台地,中间三级神道的陡板上均雕刻有祥瑞人物故事,雕刻精致,保存完好。

  浙江省考古研究所的专家郑嘉励介绍,这座明代古墓,以墓地的规模宏大、气势磅礴著称,墓主人的地位较高,是当地富商。

  景宁畲族博物馆馆长项莉芳说,墓主生前开采银矿,是一代“银王”,民间流传着墓葬内有不少的“金银宝贝”的说法。

  墓地被盗过三次

  遗憾的是,由于墓地被盗过(1995年5月,盗墓贼两次前往盗墓,不仅在墓处挖了一条通道,还再次打通了隧洞,将墓中的文物洗劫),此次搬迁清理时没发现宝物,只有些铜钱。

  但这并没有降低这座古墓在当地的声望,墓主“银王”陈旭是个大孝子,而且他还是一个慈善家,他积极参与修桥梁、为穷人建义冢、捐款赈灾等公益事业。

  一代银王的发家史

  项莉芳说,在家谱和县志上没有记载陈旭开采银矿发家的经历,但民间流传很广,结合墓周有很多冶炼银坑的痕迹,“一代银王”的说法是可信的。

  项莉芳说,为什么家谱和县志上都没有记载陈旭开采银矿发家,是因为在当时的政策环境下,这个行业不允许私人开采,只有官府可以开采,赋税很重,为了采矿,会跟官府有勾结,被认为不光彩,因此县志和家谱都不能记录。

  可是,大家都知道陈旭富甲一方,财富是怎么来的,总得有个交代。为了掩盖这段不光彩的发家史,便在墓碑上用繁体字这样记载:一天晚上,有神仙给陈旭托梦,说屋子旁的自家宅地有块金子,第二天起床后真的挖到了一块金子。

  古代人发达了就喜欢行善

  项莉芳说,其实,陈旭是年龄很大了才发家致富的,他给自己买了个官,此外便是热衷于做善事,捐款赈灾,修路架桥,“古代人发达了喜欢这么做”。

  民间传说,陈旭是个孝子,父亲生病时,他十多天不解衣不睡觉,一直守候在病床边伺候父亲;母亲生病了,听说腿上的肉能为母亲治病,他割了一块自己的肉给母亲熬汤。父亲去世后,他给父亲建了一座非常庞大的坟墓,自己的坟墓紧挨着父亲的坟墓,要小得多。

  它为什么要搬迁

  丽水的滩坑水电站,自2003年5月13日经国务院同意立项以来,移民工作就全面展开。

  滩坑水电站水库淹没影响将涉及青田、景宁两县的11个乡镇80个行政村,共需移民5万人。除当地安置一部分移民外,还有不少居民外迁到宁波、绍兴、台州等地。

  那座明代古墓地处滩坑水库库区,属于即将被淹没的区域,水库一旦蓄水,这座明代墓葬将被淹没。

  为此,景宁县投资80万-100万元动工搬迁该墓,在不改变墓地朝向的情况下,整座古墓往高处上迁80米。

  这次古墓搬迁,先是清理出坟墓内的陪葬物品,然后请专家设计搬迁方案,再整体搬迁,预计在8月底完工。

  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专家称,这座古墓保存得较为完整,特别是单独的一座墓志铭,从明代保存到现今, 对研究明代葬俗文化有价值。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