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水”现代农业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4月16日04:11 青岛新闻网-青岛日报

  近日,在胶州市胶西镇蔬菜示范区宋戈庄地段,村民宋同彬一溜小跑跟着压膜机覆土压实。抹一把额头的汗水,老宋兴奋地告诉记者:“这茬春土豆‘五一’前后上市,平均一块五六一斤,俺这6亩土豆,少说也得收入1.5万元。”

  在洋河岸边的臧家庄,村民臧义高望着给青岛福生公司种的订单菠菜,同样高兴地合不拢嘴:只要收获了,这就是钱。

  在大沽河畔,在墨河两岸,在胶河下游……胶州市的15万亩蔬菜示范区内,菠菜、土豆、圆葱,大棚黄瓜、西红柿,或刚出地皮,或漫山遍野,或青翠欲滴……胶州市15万亩蔬菜示范区建设一年来,经济效益初步显现:去年一年示范区内蔬菜总产量达到120万吨,亩均增收600多元。

  “科学引导是基础”

  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前提下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是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必由之路。但在一家一户自主经营生产的背景下,如何调整却是一个探索多年的老话题。胶州市副市长丁继恕对此有着自己的看法:要因地制宜,顺势而为,“引”而不“压”。

  大沽河、胶莱河、墨水河、洋河、胶河等五条河流穿境而过,沿河两岸土肥水美,胶州农民自古就有种植蔬菜的传统。墨水河畔的胶西镇有着悠久的马铃薯种植历史,胶莱河边的胶莱镇,种植大姜、大葱的专业村十几个……沿五河流域各镇村,基本上已经初步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蔬菜产业。蔬菜示范区规划伊始,胶州市就牢牢把握住两个基本原则:一是示范区与原蔬菜种植主产区相结合;二是充分尊重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和经营自主权。

  依托原有蔬菜主产区,按照“适度规模,集中连片”的原则,胶州在“五河”流域5个示范区各规划一个面积一万亩核心区、一万亩发展区、一万亩辐射区。

  “政府的引导不仅体现在整体规划上,更重要的是基础设施配套建设上。”胶州以奖代补,拿出390万专项资金鼓励各镇投资投劳,加大对示范区特别是核心区的基础设施投入。2006年市镇村累计投入资金1971万元,整修生产路40条234公里,疏通整修排水沟51条,长275公里,新打机井75眼,建桥涵61座,建路桥工程一处,拦河坝两座。配套水泵设备44套,铺设地下管道36700米。目前核心示范区内渠相通,沟相连,旱能浇,涝能排,路路相通,成方连片。“政府做了件大好事,俺村的村民都愿意在这片地上种菜。”胶莱镇王疃刘家村张秀霞说。

  未来两年,随着蔬菜从核心区向发展区和辐射区扩展,胶州将继续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跟进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到2008年,有望建成涉及7个镇、127个村、10万多人的 15万亩高标准蔬菜种植示范区,实现全市蔬菜总产量超过200万吨,农民亩均增收1800元的目标。

  “标准化种植是关键”

  蔬菜种植必须确保菜品质量。在人们对食品质量要求越来越高的情况下,一旦质量出了问题,这些蔬菜只能烂在地里。“只有标准化生产才能维护好蔬菜质量。”胶州市农业局局长刘金升如是说。

  “根据土壤肥力状况,一般行株距为70×20公分或65×24公分,每公顷保苗5到7万株……”谈起马铃薯的标准化种植,文化程度不高的苑戈庄村民张彬讲得头头是道:“什么时候下种、什么时候施肥、温度多少、湿度多少,操作规程里写得清清楚楚,俺们是一手拿着尺子,一手拿着锄头,种出来的土豆就像流水线上的标准件。”

  张彬这些土专家的出现,得益于那些科班出身的农业专家大力推行的“新标准运动”和科普活动。该市从省农科院聘请专家作为农业标准化建设的顾问,抽调业务骨干成立了20多个技术指导小组,制定了大白菜、辣椒、马铃薯等34个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每种产品都绘制了从种到收的操作示意图,向菜农们发放了价值10万元的科技光盘和技术材料,指导农民进行标准化生产。土肥站、农技站、科研所等相关部门和26名中级职称以上的技术人员分片负责各自区域内的蔬菜技术指导。将国家禁止使用的农药印制成明白纸发放到菜农手中,对蔬菜质量进行定期抽检。示范区内的土壤均以户为单位进行免费测土配方,一户一档。

  3月21日,胶州市张应镇臧家庄蔬菜基地里,臧家庄蔬菜协会技术员臧立梓正蹲在地头察看菠菜长势。“你看,现在是四个叶,这个品种一定等长出六个叶才能浇水,要不就浇死了,千万马虎不得。”臧立梓告诉边上的村民。目前,臧家庄蔬菜基地种植菠菜400亩,圆葱300亩,日本大葱100亩,土豆600亩,全部是青岛福生公司和青岛亚是佳公司的订单菜。菜农从选种、播种到施肥、施药,都严格按照技术规程进行操作,并严格使用公司指定或提供的肥料和农药,确保产品质量符合企业标准。

  一家一户的分散生产很难保证标准统一。胶州市积极培育示范区内的蔬菜协会。目前蔬菜示范区像臧家庄这样的蔬菜协会有18家,拥有会员两万多人。协会为菜农提供产前、产中、产后一条龙服务的同时,把重点放在规范菜农们的种植过程上,组织菜农采用物理杀虫技术,定期抽检药物残留。

  在引进高端农业技术方面,胶州依托莱阳农学院远程教育网络和该校“农业科技服务平台”,开通了“农技服务网”,推出了“农技推广”、“科技110”等10多个栏目,学院的数百名农学专家成为农民的网上老师,近万份教学音像片和教学资料成为农民的网上学习教材。在胶莱镇划出300多亩优质良田,建成莱阳农学院教学科研示范区、新品种新技术展示区。莱阳农学院每月还有重点地安排博士和教授到基地授课,当好农民的地头、炕头和街头教员。

  “卖得出还要卖得好”

  去年冬天,在其他地区大白菜卖几分钱一斤的时候,胶州大白菜贴着商标,走进北京、济南、青岛等大中城市的超市,卖出了一箱两棵160元的天价。水涨船高,胶州大白菜种植户也因此获得较之以前几十倍乃至几百倍的收益。初步统计:去年胶州种植大白菜的菜农,增加收入近1.2亿元。

  对于这种令人惊叹的“胶州大白菜”现象,有专家评价:这是品牌效应带来高附加值的典型案例。

  “光种得好还不行,要卖得出,卖得好,老百姓钱袋子才能鼓起来。”刘金升说,15万亩的蔬菜产量一年就产120万吨,光靠本地消费绝对消化不了这么多的蔬菜,必须依托龙头企业和有形市场大力外销国内外市场。

  按照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就是扶持产业化的思路,胶州市积极实施农产品加工企业培育计划。积极争取国家农业产业化项目扶持资金,每年有3家以上企业获得了100万元以上的无偿扶持资金。春明、福生、品品好等5家企业获得平均70万元以上的贴息补助。在去年胶州市农业局组织的银企对话会上,发展银行当场与青岛品品好有限公司协议贷款600万元。目前胶州547家农产品加工企业,其中规模以上320家,农产品加工企业年加工能力152万吨,占到了农副产品总量的64%。青岛市48家产值过亿元的此类企业中,胶州占了8家,青岛市9家国家级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中胶州两家。有上百家龙头企业在胶州建起了紧密型或半紧密型蔬菜基地,采用“公司+协会+农户”的模式发展订单蔬菜。胶州市蔬菜示范区内约一半蔬菜都通过订单进了加工车间,2006年农产品出口创汇3.2亿美元。

  胶州市还依托原有的蔬菜批发市场,进一步完善市场流通服务体系。在农业部定点市场——胶州市蔬菜果品批发市场和苑戈庄蔬菜批发市场、沙梁马铃薯批发市场、胶东大椒城等农副产品专业批发市场,新上了信息发布系统和蔬菜质量检测设备,进一步完善市场设施。在这些市场上,常年活跃着2000多名一头联系国内外市场、一头联系千家万户的农产品经纪人,每年把数十万吨蔬菜等农副产品贩运到全国各地乃至海外市场,自己赚足了钱的同时也为蔬菜找到了买家。

  “胶州大白菜”的品牌效应,给胶州很多龙头企业和协会带来诸多启示。龙头企业和协会纷纷运作品牌。胶西镇蔬菜协会注册了“墨河绿”、“春满园”等两个无公害蔬菜商标,把马铃薯精细处理后,分类包装,每公斤价格高于普通产品0.6元,每吨增收600多元。“下一步,镇里准备推出以马铃薯为主题的农家游,推出部分小包装的鲜食马铃薯、袋装蔬菜,把马铃薯做成再一个‘胶州大白菜’。”谈到品牌运作,胶西镇分管农业的负责人踌躇满志。

  本报记者 梁学勇

  通讯员 赵法文 刘振华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