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白岩松:我们对日本缺乏超越情绪的勇气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4月16日08:51 南都周刊
专访白岩松:我们对日本缺乏超越情绪的勇气
白岩松

专访白岩松:我们对日本缺乏超越情绪的勇气
白岩松及其团队在日本录制节目。 图片由白岩松提供

  策划 林斌 执行 陈建利 谢海涛 石磊 甘丹 制图 李峰

  今年4月11日温家宝总理访问日本,即将开启中日两国新一轮的交流与合作。在此之前,中央电视台启动大型电视采访活动《岩松看日本》,通过对日本政治、经济、文化领域权威人士、相关话题进行专题采访,增进我国人民对日本的了解,促进两国民间的良性互动和媒体交流。主持人白岩松在回国之后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总结此次东瀛之行种种。

  我们的落后体现在细节上

  南都周刊:你之前也去过日本,但像这样以日本为专题、集中在20天的时间内,近距离地大规模观察报道日本还是第一次。在去日本前,如果提到日本和日本文化,你首先想到的是什么?做了这档节目后呢?

  白岩松:去之前要提日本文化,首先让我想到的可能是动漫和时尚,这可能也是日本在文化输出上做得比较成功的两点。日本外相麻生在参观其动漫基地时说,我们想要做而没有做到的事情,你们做到了。听到这句话,我心里像打翻了五味瓶。的确,中国对日本影响巨大,但那是古代文化,请问中国当代文化对日本社会有何影响?一个女子十二乐坊就够了吗?

  如果问这次近距离观察日本后的感受,可以用一组关键词来表达:多元、了解与不了解、暧昧与模糊、细节和软件、理智与情感。比如说软件和细节,中国现在发展得很快,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的硬件建设上,与日本的城市比,不仅不落后,而且还要先进。我们这是后发优势,它们先建,我们后建,所以我们的高速是四车道,东京的高速都是两车道。

  但中国和日本相比,我们的落后更多的还是体现在软件和细节上。比如日本人守秩序,在日本你很难看到有人乱闯红绿灯。不像在中国,你开一天的车会觉得精疲力竭,不是体力的累,是没有人遵守规则,其实也想遵守,但发现只要你遵守规则,你就成了失去者。日本地铁的座椅在上下班期间是撤掉的,所有人都站着,到了非高峰时段才恢复座椅。这样的细节无处不在。中国正在进入一个细节化的改革时代,粗线条中国已经做得很好了,细节化阶段才是最难的阶段,这些东西值得我们借鉴。

  再比如说了解与不了解,日本对中国,还是像很多年前一样,放在手术台上解剖中国,细致入微地了解中国。我这次到日本用了16天的时间,去整理日本五份最著名的报纸,从《读卖》到《产经》,平均下来,每份报纸每天有六条关于中国的报道,涉及方方面面,甚至连中国某一地方的一学生,因为头发长而被老师赶出教室的事件都有报道。中国对日本的关注多年来多是情绪性的历史问题,试着去了解这个不可能搬家的邻居了吗?试着去以细节入手关注日本社会了吗?

  这里面充满了误解

  南都周刊:你曾在一档访谈节目中聊到,央视这次组织人手,大规模报道日本,日本人的一个反应是温家宝总理马上要访日了,中国媒体这是去打前站,是先去营造气氛,似乎日本人对中国媒体的印象仍旧停留在受支配的、官方喉舌的地位中。

  白岩松:对,这里面充满了误解。日本共通社的记者在采访我的时候,我也谈到这个问题,我说太有趣了,这个误解是如此之大。我在日本拍摄的时候,日本有很多电视台在跟踪采访我,经常被问到的一个问题是,请问你会把今天拍摄到的内容怎样报道给中国观众。这一提问就有一个潜台词,就是你的报道会客观吗?我的回答是我是一个记者,我会把事实准确地介绍给观众,不会在事实上附加一些不负责任的观点。

  南都周刊:用一种本土文化眼光去看异文化,难免会出现隔靴搔痒、雾里看花的尴尬,你这次近距离与日本各个不同层次的人接触交流,互动中有没有闹出笑话?

  白岩松:都有吧,我举一个例子。在日本你会碰到一些中文字的组合,你每一个字都认识,但加到一起你不知道什么意思。表象上的东西给了我们许多迷惑性,比如日本同样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在肤色、亚洲感等两个国家也有许多相似之处。但仔细观察,你会发现中国和日本是两个非常不一样的民族。比如说日本引进了中国的“忠孝”概念,但没有引进“仁义”,在日本文化中,是不存在“大义灭亲”这个概念,没有超越“忠孝”的“仁义”。再比如说,中国人是可以让秦桧死了之后还可以在那跪着的,因为中国有千古罪人的说法,但在日本,人一死就变成神了,而不管他生前犯了什么错。

  闹不闹笑话是另外一回事。日本人反过来看中国也是。日本人很不理解中国人为什么会提出“与时俱进”这样一个词,还把它作为一项很重要的政策。日本对过去的成功经验很珍视,不愿做出改变,到目前为止,到底应不应该废除终身雇佣制,日本社会还有很大争议。

  南都周刊:在受访的日本不同群体中,精英阶层和平民对中国和中国社会的看法差异大吗?

  白岩松:没有我想象中的那么大。精英的声音一般是很理性的,我大致能猜得出来他们会说什么,但比我预料中的真诚度要更高。我采访了安倍首相的夫人,采访了中曾根前首相,后者也是到目前为止日本政坛一个最重要的活化石,他见证了中日35年的邦交正常化历程。他们都是发自内心地谈问题。当我知道中曾根首相在去年以88岁的高龄,在胡耀邦墓前种了90棵樱花树的时候,我就相信他说的一切,你能看得出来,这是一个与政治无关,只与感情有关的动作。

  民众呢,我的判断是,有恶意的不会当着你的面,在镜头前展现,但有善意者则会很主动地展现。但我感受到很大善意,举一个例子,我们去一个老人家采访老人就业的问题,结果意外碰到了另外一对夫妇,丈夫已经83岁了,妻子也80了,一见到中国来的记者,亲热得不行。丈夫去了三次中国,但从80岁开始,因为喜欢

唐诗,他开始学汉语。他说的那一瞬间,让我非常感动。

 [1] [2] [下一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5,230,000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