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三晋武林高人:告诉你一个真江湖(图)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4月17日05:50 山西新闻网

  他们自幼习武,此生不辍;他们一生授拳,分文不取;他们的功夫高深莫测,刀、枪、剑……十八般兵器在他们手里一通百通;他们是百姓眼中神秘的武林高人。1998年4月17日,国家向民间武林人士授予段位,对他们为传统武术做出的贡献予以肯定。山西作为武术大省,高段位武林人士有三十余位。在授段近十年后的今天,本报记者寻访了其中5位,探访他们走过的武术人生。

  

寻访三晋武林高人:告诉你一个真江湖(图)

  1956年,国家体委以杨氏太极拳架为蓝本,编写了“24式简化太极拳”在全国推广,从此,杨氏太极拳在我国广为流传。杨振铎是杨氏太极拳第四代传人,今年82岁,国家武术八段,数十次获得太极拳各类赛事金奖。1995年,国家体委授予其“中华武术百杰”称号。他弘扬“天下太极是一家”观念, 希望能让“陈杨武吴孙”五大门派太极拳共同发扬光大。杨振铎现人选国家体育总局特授荣誉社会体育指导员、山西省武协副主席、山西省杨氏太极拳协会会长,省体育总会委员。

  他接过“武林至尊”金匾

  杨振铎是记者此次寻访的武林高人之首。

  电话联系后,4月9日下午3时,记者前往太原市坞城路杨府拜访。

  杨振铎与夫人均已年过八旬,正在忙着收拾打包,准备4天后搬家。在凌乱的家中,记者眼前的太极名家身形高大,体态较胖,带着一副大大的眼镜。在堆满各种奖杯、奖章、太极图谱的书房里,杨老辟出一块地方,宾主落座后,他开始讲述。

  辉煌再现

  杨氏太极久扬海外

  明末清初,杨振铎的曾祖父杨露蝉创造了杨氏太极拳,从此杨家人以教拳为生。生在这样的世家,学拳成了天经地义的事。6岁开始,杨振铎在母亲的监督下被强制要求学拳。练拳任务很重,每晚必须练够两个小时,走完85式。“为了早些上床睡觉,我练得很快,25分钟的规定套路,我用15分钟走一趟。”母亲虽未学过拳,但她看得懂,手中的鸡毛掸子狠狠抽来。

  稍长,练拳成了杨振铎生活的一部分,他也渐渐明白了母亲的苦心,“是杨家人就得练好太极拳”。此时练拳,他下了苦功,经常练得蹲下起不来,晚上睡觉时连脱衣服的力气也没有。

  解放后,杨振铎成了阳泉矿务局的一名财会人员。虽未以拳为生,但从未间断习武。直到1961年12月10日,他在上海进行了一次公开表演,之后,授拳才成为他的职业。

  1961年12月10日晚,杨振铎表演的杨氏太极拳功架规范、拳姿飘逸,台下观众手持其父拳照,边看边对照动作,如痴如醉,一式打毕,掌声四起。解放日报评价其“颇有乃父遗风”,达到了杨氏太极拳“外表柔若无骨,内里坚如钢铁”境界。

  返晋后,杨振铎被调入山西省人事局,专向省级领导授拳。

  1971年后,杨振铎将太原市迎泽公园藏经楼定为自己的义务授拳点,寒来暑往,从未中断。其间成立协会,会员遍布全国,达3万人之多。

  1985年,杨振铎首次出国授拳,在新加坡一呆就是半年。此后十年,他的授拳足迹遍及欧美等国,太极拳在40多个国家风行,杨振铎备受推崇。1986年,40多位美国友人前来太原学拳。在某酒店的会议室,杨振铎刚一上台,向大家行抱拳礼后,40多人齐刷刷下跪,行磕头大礼。

  1996年,美国圣安东尼奥市授予杨振铎名誉市长称号;1998、1999年,特洛伊市市长两次向杨振铎赠送该城金钥匙。1998年,杨氏太极拳协会在美国西雅图成立,现有会员两千多人。

  “曾祖父创造了太极拳,父亲定型,我认为自己对太极拳的贡献在于向海内外传播”。2004年传统杨氏太极拳国际邀请赛上,香港习武人士将“武林至尊”金匾奉上。

  绝招出击

  太极拳就是要将对方牵着走

  谈起绝招,杨老笑了:“习武之人,对绝招的概念与门外人的观点不一样,绝招并非制胜法宝,也没有影视作品中宣传的一招克敌之法。”

  语音未落,杨老猛然起身,一招太极云手,抬起小臂,紧接着又一个白鹤亮翅。转瞬间,一位八旬老者周身精气十足,目光如炬,和蔼之态也立时无影无踪。记者还在愣神,杨老已伸左手卡住记者左手腕,顺势一带,右手一按,记者被反剪,动弹不得。“太极绝不是软,而在于内劲,太极绝招即是化解对方力量,令对方转移重心,将对方牵着走。让自己转背为顺,推手时顺为原则,方为大家。”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对热爱太极的人士,杨老强调,一定要按规矩来,按要领去做。“要跟着明白的师傅学”,基本要领全是经验结晶,练习者在掌握的基础上应多实践,逐步提高。

  

寻访三晋武林高人:告诉你一个真江湖(图)

  张希贵,中国武术八段。为山西夺得第一枚全运会武术金牌;国家级武术裁判,与杨振铎同获“中华武林百杰”称号;现任山西省武术协会副主席,山西省山西形意拳协会常务副主席。

  其实,张希贵是个杂家,什么拳也学,什么兵器也使。不过,他最钟情于形意拳,不仅因为它是战斗拳,更主要的是“中国人打败日本人,使的多为形意拳”。

  凭借形意拳68岁的他为国出征

  4月9日下午6时,记者来到张希贵家中。

  辉煌再现

  68岁时还捧回两枚金牌

  1937年,张希贵出生在太原市。1951年,上小学的他被同学拉着去学武。师傅是大名鼎鼎的郝玉儒老先生。郝师傅以严厉著称,练得不好,连打带骂,同学们受不了,一个个都不来了,只有张希贵坚持了下来。“不管师傅怎样打骂,我就是不走,太热爱了。”

  习武后,张希贵不到一个星期就要踢烂一双鞋。怕父母不让练,他一直瞒着家里。为了省鞋,经常光脚在沙地上练功。练功8年,家人竟不知道他天天习武。

  1958年夏,山西省为备战全国首届全运会选拔武术队员,张希贵去了,一伸手,张希贵拔了头筹,立即被选入省体工队,备战全运会。父亲得知这消息时惊讶极了:“你还会武术!”

  1959年,张希贵代表山西参加全运会,并为山西夺了个二等奖。此后,张希贵走上武术之路。1974年夺得全国武术观摩表演赛冠军;1975年,在第三届全运会上,张希贵获个人全能冠军,这是山西的首个武术冠军。

  1983年,张希贵着手对山西拳种进行挖掘保护。“山西拳多达65种,当时已有部分失传。”传统武术不能这样丢掉!张希贵开始自筹资金,举办武术大赛。至今形意拳大赛进行了24届,传统武术大赛举办了19届。

  2004年,首届世界传统武术节开战,64个国家两千多名运动员参赛。68岁的张希贵被国家体委选为队员参赛。年近古稀重回赛场,他以两枚金牌的成绩诠释了其武林高手地位。

  绝招出击

  将常用招数用妙

  “形意拳即是战斗拳,也是长寿拳”,谈起绝招,张希贵认为,将常用招数用妙,即为绝招,他的常用招数为形意拳。形意拳攻中有防,即是战斗拳,也因其基本的五形架式对应体内心肝脾肺肾五脏,健身作用明显。

  

寻访三晋武林高人:告诉你一个真江湖(图)

  高宝东,1941年生,自幼习武,专攻形意拳、形意枪。国家一级武术裁判,中国武术七段。在历届武术比赛中获得近40次一等奖。2004年在“首届世界传统武术节”中,代表中国队参赛,获得一金一银。1995年,他创编了综合形意枪套路,稍加改动被列为全国形意枪规定套路。

  七尺大枪他耍成了贴身游龙

  4月10日下午5时,记者来到太谷县贾堡村,高宝东家正在翻建旧房。

  工地上不见一位习武模样的人,记者拨打高宝东的手机,突然听到头顶上有人冲记者打招呼。抬头看,一位年过六旬的老人站在3米来高的砖垛上拉着根塑料水管,正在给砖浸水。

  记者仰头张望,想像着这位习武高人是否会飞身而下时,他噔噔地从砖垛上顺梯而下,站到了记者面前。66岁的年纪,精气神十足。

  太谷贾堡村世代习武,身处这样的环境,高宝东打小就喜欢舞刀弄棒。13岁,他正式拜师学艺,专学形意拳。但不像他的前辈一样以拳为生。

  辉煌再现

  两招放倒3个小伙子

  高中毕业后,高宝东在太原铁路局工作,担任列车长。那时,常有小青年上车不买票,1974年夏季,5位逃票小伙子被带至两节列车风挡处后,向高宝东出手。只两招,3个扑上前的小伙子被高宝东放倒在地。另外两人见状撒腿就跑。

  习武之人,武德是关键。几十年来,高宝东从不主动出手,只是防身。在记者的请求下,高宝东拿出七尺长枪,练了一套形意枪。白腊杆,钢枪头,冠着红樱,精瘦的高宝东立于风中,神采奕奕。收枪之际,大枪横着画了一个圆,高宝东周身一抖,枪头水平左右三颤。“想让枪横着抖,最少得十年功夫。”

  退休后,高宝东回到村中,开设了形意武馆,免费授拳,来者欢迎。“不能在我这辈断了”,他朴素地坚持着。

  绝招出击

  顺手的招数就是绝招

  谈及绝招,高宝东的理念与同行一样,“无所谓绝招,顺手的常用招术就是绝招”,稳、准、狠地出招,攻击对手薄弱部位,瞬间发力。说着,高宝东集发全身之力于拳上,夹风迎面而来。在记者眼镜前猛然收手,“收放自如,也是关键。”

  

寻访三晋武林高人:告诉你一个真江湖(图)

  原文庆,1966年出生,山西长治人,中国武术七段。

  1982年,原文庆在全国武术锦标赛上获得了第一枚金牌。从此之后,连续三届全运会、两届亚运会、两届世界锦标赛的武术冠军,都被他一一囊括……他获得的奖牌是山西省体育界有史以来获奖牌总数的1/6,其中金牌78枚。

  78枚金牌,他是中国的“武术王子”

  4月10日,省武术馆,记者见到有“武术王子”之称的原文庆。

  辉煌再现

  他带伤夺取金牌

  1994年广岛亚运会,日本法律规定,钢制品不得入境。顺手的钢刀不得已改成了铝刀,在北京集训时,他怎么也适应不了一抖手哗哗乱颤的小片刀。一天,手中铝刀因抖幅太大,削下肘部一片肉。半个月后,肉还往下掉。“拿绷带一绑,我就上了赛场。”那年,原文庆带伤再次夺金。

  铝刀致伤后,原文庆带伤来到广岛。比赛前夕,中国的武术代表团到日本进行推广和宣传。当天晚上,原文庆的表演获得了满堂彩。第二天一大早,原文庆刚一出门,一位韩国人就拦在了他面前要和他比试。对方1.80米的个头,长得膀大腰圆。他靠近这位同道中人,突然一发力,1.80米的个头就被他掀翻在地。这位韩国人领教了中国功夫的厉害。

  2004年,原文庆办起了原文庆文武学校。采访前夕,他的学生们刚获佳绩:第二届香港国际武术大奖赛上,8名学生夺得23枚金牌。“学校现有学生两百人,我的目标是两千人。”原文庆说。

  绝招出击

  爆发力很重要

  谈及绝招时,作为一名竞技武术队员的原文庆认为,精、气、神最重要,“它是习武之人的根本。中国功夫讲究的是爆发力,用巧劲,眼明手快,发力到位。否则,再强的绝招也没威力。”

  

寻访三晋武林高人:告诉你一个真江湖(图)

  布秉全,62岁,中国武术七段。布秉全是形意拳名家布学宽第九子,人称“九爷”,现任布氏形意拳协会会长。布秉全习武、学习、工作齐头并进,形意拳功夫练得炉火纯青。退休后,他一头扎入武术研究之中,获得不菲成就,著作等身,是位学者型的武林高人。

  轻轻一掌,他将挑战者击出五六米远

  4月10日,记者来到太谷县城北砖道巷,布秉全宅门上书“尚贤居”,院子是标准的四合院,古色古香的院内,一方看似平常的石碑却是道光年间的。

  布秉全含笑迎客,一副大眼镜遮住半个脸,风度儒雅,书生意气,怎么看也不像武林人士。“我是在一种自由自在的环境下练拳的”,布秉全称自己的习武有着一种无拘无束的快乐意境,真正体味到了形意拳野性的张扬。

  “我是父亲的老生子,他70岁才有了我,我的体质不好,父亲从未强迫我练拳。”小时候经常晕车,父亲建议他多练“八卦掌”。说着,他起身离座,在地上绕开了,左右旋转,脚步敏捷。这种重在平衡的功夫练了一个月后,晕车的毛病再未发生。

  这件小事,令布秉全感受到了武术的神奇,开始走近武术。在自由自在的氛围下习武,武术练得不错,学习也好,18岁时,他考入山西大学外语系。

  辉煌再现

  一掌击飞日本记者

  2003年,布秉全受日本株式会社《武术》杂志邀请,赴日讲授布氏形意拳。席间,布秉全边讲边演练,一一分析要领。“动作小,冷酷无情,没什么了不起”,《武术》一刊记者最初这样下了定义,不少人跃跃欲试。一位男记者上前与布秉全交手。“说是请教,但他带着些不以为然”,布秉全使出形意拳中的基本招式,一掌直抵其胸,再向前半步,轻喊一声“走”,那日本记者顿时弹飞出去五六米远。事后,这位记者在文章中写道:刚一交手,立即感到从他手掌中透过来一股柔软而厚重的力量,在这一瞬间,记者体内的能量就被全部夺去了似的。接下来,布老师示范变化,记者一下子就崩溃,失去了重心,来不及还手已被弹飞出去。

  绝招出击

  大家无所谓绝招

  “千变万化,变幻莫测是武术永恒的魅力。只继承无变化成不了真正的高手。”基于这样的观点,布秉全在退休后,开始钻研形意拳,出书立著,甚至将形意拳与太极拳相结合,编出一套形意太极拳。

  对待武术,布秉全本着自己的“三不原则”:不表演,不比赛,不裁判。“武术不是单纯的拳脚,它是文化,是艺术。”布秉全用抱拳礼讲解了这样的道理:推手前行抱拳礼,这就是中国人群体意识的体现。中国人喜爱抱团,相信人多力量大。但更加崇尚以文治国,因此行抱拳礼时,右手为拳,左手为掌,掌在上,拳在下,意即武在下,文在上。

  谈到绝招,布秉全笑了,“其实真正的大家无所谓绝招”。“有人敢于挑战的高手,称不上大家;真正的大家是无人敢于挑战。”谈及父亲,布秉全说,日本人占领太谷前,孔祥熙将铭贤书院转至四川,留下布学宽带人护院。日本人无人前往骚扰,“家父的武林声望令他们放弃了造次的念头。”

  “他老人家少与人推手,偶然为之,点到为止,维护着对手的尊严”,能说这不是一代武林高人的绝招吗?

  □记者手记

  中国武术不能只靠民间传承

  寻访了5位武林高手,记者深切地感受到,他们对中国武术未来的担忧:竞技与传统,应当并重,不能偏废!

  当人类走过冷兵器时代,武术走出了战场,强身健体的功效越来越强。“武术与竞技相结合,就会越来越受到重视。”谈及对我国不重视民间武术的传承与保护时,张希贵流露出这样的担忧,他认为,“这样走下去,越来越多的拳种无人问及,传统武术面临失传。”

  “武术发源于中国,属于全世界!让中华武术发扬光大,仅仅靠民间武林人士是远远不够的,它需要国家参与,传承,弘扬。”面对记者,张希贵说出了自己的期望,其实,这也是很多武林人士的期望。

  本报记者康景琳

  (编辑:董春萍)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