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天际线 即将消逝的民族记忆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4月17日07:06 四川新闻网-成都商报

  四川新闻网-成都商报讯

  近年来,中国的建筑,从城市到农村,其规模和速度都是空前的:越来越舒适、越来越豪华、越来越“大手笔”,结果,城市一个个都成了一个样,统统变成一堆堆被现代化“克隆”出来的“水泥森林”。在这些陌生的庞然大物面前,首当其冲的是那些蕴有深厚历史文化内涵的古城,它们被这些钢筋水泥“新贵”挤压得面目全非。

  目前,国务院先后确定了99个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其中许多都有千年以上的历史,是一笔巨大的文化遗产。

  但由于我们这几十年的建筑行为是在“饥不择食”的情况下发生的,成片成片的古建筑被拆除,同时成批成批的高层建筑几乎在每个城市见缝插针,完全遮蔽了这些城市固有的天际线,模糊了它们的轮廓线。

  这种现象产生的根源,首先是一味求新。古城的特点和价值就在一个“古”字,就是说,它是以“旧”为基调的。许多城市命运的主宰者却以为,只有高楼大厦才是现代化,才能看出“旧貌换新颜”。

  其次是贪大慕高。我国高层建筑的崛起还不到30年。但就高度和密度而言已超过一些历史悠久的发达国家,似乎不这样就不足以显示这个城市的繁华和气派,然而这对古城保护是个厄运。

  第三是保“个”不保“片”。对于古城的保护,现在国际上通行的做法是:要么对整个城市加以保护,如开罗、罗马、因斯布鲁克、吕贝克等。如做不到这一点,那也要成片成块地保,整个街区整个地段地保。

  四是修旧如新。凡是文物都经历了较长的岁月,维修是免不了的,尤其是我们的木构建筑。但文物的美学价值就在于它的历史的沧桑感,因此学术上的统一原则是“修旧如旧”。然而我们这里的普遍现象却是修旧如新。

  文物保护意识的觉醒和提升在国际上已有半个世纪,而中国才开始萌动,这就要求我们的城市管理者在制订规划时应避免盲动,要冷静、谨慎,留有余地,否则,难免会重蹈修了拆、拆了修的覆辙,在这种无序的修修拆拆中,蕴藏着一个民族丰富记忆的古城将与城市的那道天际线一样,随风而逝。

  《人民日报》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