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贩何以住上豪华住宅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4月17日08:33 东方网-文汇报

  昨天下午2点,21名身着制服的药监人员出现在市食药监管局会议室内。他们向社会展示近1年来的工作及其成果——上海最大的一起取缔地下非法收售药品窝点案件。

  地下药网现形记

  2005年6月21日,上海市食药监管局稽查大队配合贵州省公安厅破获了一起假药案,抓获了十余名涉案人员。他们却对药监人员说:“你们抓我们都是小喽罗,上海的地下药网大着呢!”

  在全国,上海药品市场素来被认为是一个较为规范的地方,但随着调查的深入,药监人员开始直面事实:上海的非法药网不仅存在,而且有着贩毒般丰厚的利润,“有些外地的地下药非得到上海过一过,才能卖出好价钱。”

  “好价钱”源于药品的“正宗”。执法人员在此次查获的价值290余万元的药品中,竟然没有假药。违法药贩们利用上海医保政策的优惠和补贴,利用监管部门执法权限的空隙,通过各种渠道从持医保卡的市民手里回收药品,在整理后,更换大包装销往安徽、浙江、河南、辽宁等诊所和药店。

  2006年8月29日,以市食药监管局闸北分局、普陀分局以及市局稽查大队的多名人员组成了专案组。通过连续跟踪,他们摸清了地下回收药品窝点的基本情况。组长邓建安说:“这些药贩没日没夜地贩药,有的已经住上了豪华住宅,开上了名贵车辆。”药贩们都是以家庭为单位经营,通常在深夜或凌晨出门收药,白天则在家里或者仓库内分类包装翻新药品。每2至3天,他们就到熟识的托运点将小批量的货物运往全国各地。

  2006年11月15日,市食药监管局开始了第一次大规模打击,行动耗时近18个小时,端掉储藏药品窝点10处,拘捕疑犯7人,现场查获药品823种/次,总价值270余万元,初步查实四名犯罪嫌疑人2002年以来至少进帐9000万元……今年4月9日再次行动,又端掉3个窝点。

  上海昨破获一起地下非法收售药品案

  现场查获药品1000余种,总价值290余万元

  本报讯(记者施嘉奇)昨天,上海市食药监管局公布了本市迄今最大的一起地下非法收售药品窝点案件,从2006年6月至2007年4月,有关部门共端掉与该案相关的非法收售药品窝点13个,公安部门拘捕犯罪嫌疑人18人,现场查获药品1000余种,药品总价值290余万元。现场查获的药品中有80%为医保目录药品。

  市食药监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根据此案取得的成果,药监部门将设立专门的监管队伍,长期监控、打击本市地下非法收售药品窝点的情况。据悉,有关部门目前已经掌握110多名地下药贩的相关信息,今后在打击地下窝点的同时,还将约见这份名单上的人员,向他们进行宣传非法收售药品的危害性。

  据有关人员介绍,在上海约有数百人专门从事非法收售药品,他们分3级呈金字塔型。此次药监部门打击的目标为“金字塔尖”,相关犯罪嫌疑人均已经经过原始积累,拥有雄厚的个人资产。

  非法药品三大来源

  面对堆积如山的药品,药监人员一一按图索骥,寻找源头。

  来源一:80%为医保药品

  调查结果发现,80%药品均为医保目录药,在两家医保定点药房,药监人员找到了大量药品流失的源头。据悉,医保局每年4月1日把当年的医保费用打入医保卡,于是4月份就成了医保药品套现的高潮时期。部分市民将自己医保卡内的金额折价卖于地下药贩,以达到套现目的。

  一家医保药房的负责人告诉记者:“每到4月,就会有人搬着凳子坐在药房门口,向持卡人购买医保卡内的份额。”

  去年底,医保部门出台新举措,规定“定点药店每天只能向同一名参保人员配售一次,社保卡单次购药不超200元”,对医保卡套现现象起到一定遏制作用。

  来源二:样品药和处理品

  除了医保药品,药监人员还发现另外两个地下药品的来源。

  在查获的药堆中,药监人员发现了某著名外资企业实验室的样品药。经调查,这些检验后的剩余样品都被随意丢弃在实验室垃圾筒内。此外,对于药品生产企业和药品批发公司而言,每年都需要处理大量的过期滞销药品,如果处理不当,都是潜在的隐患。

  来源三:废弃包装盒重新利用

  另一大隐患在医院,据了解,本市部分医院每周处理废弃包装盒100-200公斤左右。这些包装盒一般都统一由药房卫生员收集、清理后送本院垃圾处理中心,再由垃圾中心按废品卖给本院指定的保洁公司。一些包装盒完好无损,完全可以在垃圾回收环节被人再次利用。药监人员在回收药品窝点内的确发现了贴有医院标签的包装盒。

  药品回收、转卖这一现象蕴含着复杂的社会背景,以及制度和政策的缺位。市食药监管局稽查大队副大队长陈滨说,要根治这一现象,仅依靠监管是不够的,而是需要全民参与。她提醒市民不要将多余药品卖给非法药品收购者,不要把过期药品出售,不要把完整的药品包装盒任意丢弃。

  市食药监管局表示,市民发现违法经销药品线索,可拨打食药监管热线962727进行举报。

  本报记者施嘉奇本报实习生潘晟

  

药贩何以住上豪华住宅
贩一贩啊——翻一翻! 天呈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