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少年”正风光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4月17日15:38 法制周报-e法网 (来源:湖南广播电视报)
“同学少年”正风光
《恰》部分主创人员与观众见面

“同学少年”正风光
湖南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蒋建国

“同学少年”正风光
湖南第一师范学生喜看《恰》

  “同学少年”正风光

  来源:湖南广播电视报

  本报记者 罗雨菱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在毛泽东《沁园春·长沙》激荡着无数青年豪情壮志数十年之后,被誉为“红色经典青春剧”的《恰同学少年》以另一种方式激荡着当今青年的心志。

  2007年初,这部由湖南广电主创、湖南电视台和长沙电视台联合摄制、反映毛泽东青年时代生活的24集电视连续剧在中央电视台1套黄金时段播出,并迅速在观众中掀起了一股“红色旋风”。

  央视最新收视率调查显示,《恰》剧的全国平均收视率达到了5.26%,创下今年以来央视一套所播电视剧之冠。该剧在长沙地区的收视率则一度突破6%。中共湖南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蒋建国高度评价该剧:“《恰同学少年》弘扬了民族精神、反映了时代精神,在艺术性上达到一定高度。”

  对于由这部红色经典青春剧所引发的收视狂潮,有关媒体给予了密切关注,央视《新闻联播》更是破天荒地连续两天进行了报道。目前,该剧的重播和在地方电视台的二轮播出已被提上日程。

  一部原本并没有被寄予厚望的革命题材历史剧,居然一夜之间窜红中华大地,这是许多人都没有料想的后果,到底是什么因素让《恰同学少年》深入当代人的心?我们也试图揭开这个谜。

  低开高走的收视率

  《恰同学少年》收视夺冠了!

  得到这个消息,该剧的编剧黄晖简直不敢相信。“说不敢相信,真不是假话,因为剧本出自我笔下,我知道它太过严肃,一没有三角恋婚外情的香艳,二没有明星大牌的吸引眼球,通篇至尾,除了教书育人,便是读书成才,板起面孔一堆‘理想、志向’的大道理,跟‘娱乐性’挂上钩的内容一点也找不出,当初谁敢期望它的收视率?”

  与《恰》剧的播出情况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同期在央视首映的《贞观长歌》,后者的宣传扑天盖地,而前者却在无声无息中开播。在3月22日开播日,据说《恰》剧一度创造了央视黄金段近期的最低收视纪录,不到1个百分点!

  不过在这惨淡开场之后,人们突然发现,看《恰》剧的人居然与日俱增,收视率也每天不断刷新——不是波浪式的,而是呈几何级的递增,一天高过一天,一路上涨不回头。

  头一周开播才三天,北京地区收视已经涨到近6个点。

  第二周,收视率夺全国上星台之冠。

  第三周播了两天,全片结束,正式统计虽没出来,摸底调查却显示,《恰》剧大结局那天,创下了央视近年来电视剧的单日收视纪录!

  注意到这个现象之后,《新闻联播》栏目甚至在4月初连续两晚专门报道《恰》剧现象,这对于一部电视剧来说是难以奢望的超级待遇。

  4月13日上午,在湖南第一师范举行的《恰同学少年》座谈会上,一个消息让中共湖南省委常委、宣传部长蒋建国很高兴——在《恰》剧的热潮影响下,许多旅游团已经应游客的要求将湖南一师设为旅游景点。

  为什么是《恰同学少年》

  编剧黄晖认为,对现实教育问题的关注,让他写下了《恰》剧的剧本。“我回想自己十多年前的大学生活,总有不少遗憾,我所受的教育,现在看来有不少问题。与我有同感的朋友想必也不少。十多年过去了,高等教育到底是全面改善,还是停滞不前,甚至是否产生了更加严重的问题呢?”黄晖说,从《恰》剧的情节中,或许可以探寻一些当代教育的答案。

  提到为什么要拍摄《恰》剧,导演龚若飞的答案是“青春”,是“对理想中的青春岁月的梦想”。

  “这样一批优秀人才,毛泽东、蔡和森、杨开慧、向警予……他们曾经走过和我们同样的青春岁月,对于青春来说,那种蓬勃的朝气、积极向上的精神是一样的。每一个家长都有孩子,希望孩子碰到一个杨昌济这样的好老师,希望孩子周围有陶斯咏、刘俊卿这样的好同学,我想他们看了没有一点感想是不可能的,家长和孩子都会反省,我们今天的理想、信念是什么,究竟是物质财富重要还是精神财富重要。”? 湖南广播电视局副局长杨金鸢告诉记者,《恰》剧是湖南广播电视局局长自2002年提出大片战略以来打出的第一张红色牌。“由湖南电视台和长沙电视台联合摄制的《恰同学少年》,是湖南广电‘大片战略’的突出成果,是电视湘军在大片创新上的一次尝试,该剧的主要创作人员大多数由湖南电视台承担。”

  提到《恰》剧之后的发展之路,湖南广播影视集团大片生产管理办公室主任盛伯骥雄心勃勃:“接下来,我们还要打出许多张红色牌。”他透露,《恰同学少年》续集即将开拍。

  颠覆以往青春剧

  “衡山西、岳麓东……男儿努力蔚为万夫雄”。雄壮的第一师范校歌声中,一群白衣胜雪的青年们齐聚在校旗下,一个先进青年学生组成的读书会成了他们学习、交流与情感发展的纽带。毛泽东后来曾说过“没有湖南一师的五年半,就没有现在的毛泽东。”

  由于它的“史无前例”,《恰》剧注定充满争议。一些观众认为,《恰》剧贬低了毛泽东的形象。有人质疑它风格太过时尚,接受不了革命先辈也有激情萌动的青春期,更有人发现总制片人刘向群在湖南卫视是拍琼瑶剧起家,“伟人哪能拍得像日本、韩国的青春剧一样。”。

  面对前所未有的压力,该剧的总制片人、湖南电视台副台长刘向群的回答充满自信:“一个确切的现实是,《恰》剧确实带着难能可贵的青年人特有的激情、热情和温情。正面、积极、健康、向上。对比以前的偶像剧,不管《恰》剧是不是部分改动了历史的本来面貌,它才是真正的‘阳光’,不失为一部优秀的电视剧。”

  在天涯娱乐等知名网络论坛上,有很多力挺该剧的声音。一个名为“沙斯尼”的网友表示,“《恰同学少年》是中国有史以来最好的青春剧!”这位网友坦陈,“原先以为这是部老掉牙的主旋律电视剧,可看了才知道,它对以往的青春剧完全是一种颠覆。剧中的俊男美女打破了传统的模式,他们清新自然,造型朴实干净,更没有矫揉造作的各种青春剧pose。”他表示,这部青春剧的内涵与那些男女关系纠葛不清的韩剧、港台剧等实在不可同日而语,“《恰同学少年》让我看到了是青年人的阳光、活力,积极向上的精神和胸怀祖国的气魄。”

  “长年以来,‘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还很少出过《恰》剧这样的‘另类’。而从偶像剧的角度来看,《恰》剧无疑为国内偶像剧的发展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当然,这绝不是说,从现在开始就可以任意拿领袖人物开玩笑了,而是说,我们的偶像剧,应该彻底摆脱那种不痛不痒的白痴故事,而是真真正正走出新路,走出特色,为国内偶像剧树立起一种风格。”该剧导演龚若飞在总结之余雄心勃勃地表示,他已瞄准了《恰》的续集。

  在《恰》剧创下了5.26%的央视超高收视率之后,该剧总出品人、湖南电视台台长欧阳常林总结:“《恰》剧中展现的领袖人物的励志情怀,以及积极向上、乐观进取的生活态度,让它赢得了电视观众的认可。”

  三分形似七分神似

  4月13日,《恰同学少年》全体演员重返湖南一师作宣传,他们穿上了剧中设计的湖南一师的校服,一身全黑或全白,大沿帽、铜纽扣、立领,非常漂亮,甚至让现在的一师学生羡慕不已。

  “明明是腥风血雨、落后破败的旧中国,但漂亮的教室、新潮的装扮,剧中人哪像穷苦的孩子。感觉很不真实。”该剧播出后很快有了质疑的声音。不少人认为,如此“偶像化”革命题材有违红色经典剧必须忠于历史的原则。

  编剧黄晖解释说:“大事不虚构,小事不拘泥,总的来说就是神似胜于形似。当时的湖南一师是湖南省最高学府,校舍均为欧式风格,现在校舍还保留原样,不相信的观众可以对比现在的一师。我们还找到了毛泽东1917年的一张照片,非常英俊有朝气,而向警予、陶斯咏等女主角,在当时就有‘周南三杰’的说法,相片中的她们确实青春可人;至于时尚,他们更是完全站在那个时代的最前沿:接受先进教育,有外教,学习西式音乐、拳击,徒步调查湖南,他们不愧为那个时代的青春偶像。”

  基于“神似胜于形似”的创作原则,龚若飞和黄晖三上北京,还请出毛泽东的儿媳邵华参与敲定了男一号毛泽东的扮演者谷智鑫。令人有些意外的是,这个名不见经传的谷智鑫有着1.83米的魁梧身材,大大的眼睛,宽宽的额头,说一口标准的普通话。与古月等特型演员相比,谷智鑫的相貌显然与传统影视作品中的毛泽东不太像。但是,毛泽东的儿媳邵华却首肯了谷智鑫,说他最像毛主席。

  帅气的谷智鑫自己也认为长得并不像毛主席,“但我的气质、感觉,特别是眼神符合《恰同学少年》的要求,是‘三分形似,七分神似’。”在龚若飞导演的要求下,谷智鑫扮演的剧中毛泽东并非完人,比如,他甚至带着与生俱来的一些农民特有的缺点;又比如,他借书后,书上的批注比原文还多,再比如,他那时的作文喊口号多,不切实际,为此和爱护他的老师袁吉六产生冲撞。

  剧中有一个情节饱受争议:毛泽东买书时和卖书人发生争执,他负气地把钱扔在店员面前。

  谷智鑫解释道:“想看中、老年的毛泽东,大家可以看唐国强老师演的,那时的毛泽东已经是一位成熟的革命家。但青年时期的毛泽东因为年轻,朝气蓬勃,个性有些张扬,但也难免争强好胜。《恰同学少年》中的毛泽东还在成长,还有缺陷。这就好比从1数到100,如果没有前面的99个数,就不会到最后的100,我就是想让观众了解100前面还有‘1到99’。”

  为了全方位展现青年毛泽东的风采,《恰》剧甚至大胆涉及到伟人的初恋,女主角是曾有“长江以南第一才女”之称的商会会长之女陶斯咏。许多观众不能接受,质疑这个人物是被虚构出来的。实际上,据历史记载,1922年,毛泽东的诗词《贺新郎·别友》就是赠予陶斯咏。她在经济上资助过毛泽东,在1919年与毛泽东合开“文化书店”,后因志向不同分道扬镳。陶斯咏一生从事教育事业,拒绝了同为文化书社重要成员的彭璜的追求,从未婚嫁,著名女作家丁玲就是她的学生。

  龚若飞说“为了和琼瑶式的情爱区别开,剧中对这段感情处理成陶斯咏对毛泽东有感觉,毛泽东落落大方地接受,但不能发出信息。对后来结为正式夫妻的蔡和森、向警予就不同,还安排了接吻戏。”

  积极的现实意义

  提到《恰》剧长达四年的孕育过程,编剧黄晖不谈则已,一谈就感慨万千,唏嘘不已。

  《恰》剧剧本创作于2003年,据说最初的创意来自湖南电视台台长欧阳常林。当时欧阳台长的儿子正值高考关键时刻,他也像普通学生家长一样,为儿子的前途忧心忡忡,更看到了许多不合理的教育现状。他希望能拍摄一部“老师怎样教书育人,学生怎样读书成才”的电视剧。

  最后,导演龚若飞和黄晖将选材定在了杨昌济与蔡和森、毛泽东这一组最有名的师生身上,定在了1913年-1918年的湖南第一师范。还定下一个史无前例的风格:要做一部最“酷”的青春剧。“为了寓教于乐!”

  黄晖听说过这样的事:有名的“高考大王”湖北黄冈中学,教室墙上挂两双鞋,一双皮鞋,一双草鞋,考得上,进城穿皮鞋,考不上,回家穿草鞋。

  株洲一位中学老师,全校大会上公开鼓动学生,只要考好分数上好大学,将来你就娶美女、赚大钱,所以大家要努力学习!

  更普遍、更常见的,是一天天涨上去的学费,是日益沉重的书包,是办这个班那个班忙于收补习费的老师,是学生越来越厚的眼镜片、日渐羸弱的身体,还有除了自己的“前途”,什么理想与志向都已忘却的大脑……

  那么,理想呢?责任呢?信念呢?

  《恰》剧塑造了一群学生,他们的后来,很不平凡,但他们在出场时,都普普通通,平凡得仿佛我们身边的邻家少年。

  他们的幸运,是遇上了一所好学校,一位好校长,一群好先生。

  于是,他们开始从平凡走向不凡。如今我们的教育存在一些问题,有识之士提出了许多的解决办法,教书育人已成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恰》剧的现实意义不言而喻。

  “这是一群真正‘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一群真正为理想信念国家民族而学习的学生,拿他们的所作所为与现实对照,哪怕因此能触动现实中任何一个人的心灵,则吾愿已足。”黄晖说,这也正是他创作《恰同学少年》的目的?

  青春可以如此绚丽

  “什么是真正的青春?”

  这是《恰同学少年》提出的一个命题。

  编剧黄晖说:“谁规定青春剧只能是时下的都市俊男靓女们专有?我偏要回到过去的时光,回到那些历史巨人们的身上,搞个历史青春剧出来又如何?”

  青年毛泽东的扮演者谷智鑫也认为:青春在于本质,不在于年代的新旧,任何时代的人都曾经历过青春,古往今来,青春的本质都一样,那便是阳光,是朝气蓬勃,是扫除了一切阴暗与猥琐的光明无瑕。

  红日初升,其道大光,真正的青春,就该有《少年中国说》所描绘的华美,那样纯净,那样彻底,那样不可一世,冲决一切,洋溢着浩然正气,令人向往。

  真正的青春偶像,是亿万里挑一的人中豪杰,他们也许有狂放,有蔑视一切的刚强性格,但他们更有为理想、为抱负、为整个世界的明天而努力拼搏的社会责任感,他们活得如此精彩,他们又如此青春激扬。他们的酷,不是装的,而是在一种具备爱心、责任心和奋发精神中的豪情绽放!

  《恰同学少年》让观众惊叹,原来,青春可以是这样的,如此绚丽动人。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