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跨越时代的记忆与珍藏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4月17日15:38 法制周报-e法网 (来源:湖南广播电视报)
来源:湖南广播电视报 本报社长 总编辑 谷良 《恰同学少年》激发和唤起了一个时代的历史记忆与青春激情!毛泽东在湖南一师的断代史成为连接两代人的思想通道和心灵密码!这部红色偶像剧带给我们一份特别的惊喜!我们不禁要回溯那段充满理想主义和浪漫主义色彩的伟大历史! “时机到了!世界的大潮卷得更急了!洞庭湖的闸门动了,且开了!浩浩荡荡的新思想业已奔腾澎湃于湘江两岸了!顺他的生。逆他的死。如何承受他?如何传播他?如何研究他?如何施行他?这是我们全体湘人最切最要的大问题,即是‘湘江’出世最切最要的大任务。” 这段胸怀世界、心忧天下的文字出自毛泽东撰写的《湘江评论》创刊宣言,可以想见青年毛泽东彼时彼刻的豪迈心情。 一百年后,我们扪心自问:今天的年轻人,谁还有这样的万丈雄心?谁还有这样的大我情操? 青年毛泽东的精神境界与人生抱负的最初发源地就是今天的湖南一师,后来,毛泽东曾回忆说:“我没有正式进过大学,也没有到国外留过学,我的知识、我的学问是在一师打好了基础。一师是个好学校。” 1913年到1918年,正是20来岁的毛泽东人格成熟和定型时期,这五年他度过了在一师的学习生活,我们在电视剧《恰同学少年》中可以完整地看到这段历史的再现。对毛泽东的一生来说,这段时期是其人生态度、思维方式、性格气质等综合素质的奠基时期,我们可以从当时毛泽东写下的大量读书笔记、书信、日记和随感录中窥其堂奥。 譬如:“今日之我与昨日之我挑战,来日之我与今日之我挑战”、“取百家之说而成一学,取精用宏,根茂实盛”、“必先研究哲学、伦理学,以其所得真理,奉以为己身言动之准,立之为前途之郜”、“少年须有朝气,否则暮气中来“、“学,皆起于实践”、“读社会这一本大书”、“今吾以大本大源为号召,天下之心其有不动者乎?”时至今日,这些文字依然散发出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与思想价值! 而给予青年毛泽东的思想和人格最大影响的正是湖南一师的教师杨昌济。学贯中西的杨昌济人品高尚,治学严谨,思想深邃,他倡导“知行合一”的实践哲学,他主张“知则必行,不行则为徒知;言则必行,不行则为空言”,强调“博学、深思、力行三者不可偏废”等。 导师的人格魅力和榜样作用给予青年毛泽东巨大而深刻的影响。毛泽东自己曾说“杨先生之涵宏盛大,以为不可及。”而杨昌济对自己最欣赏的两位学生毛泽东和蔡和森特别器重,他曾在给章士钊的信中说:“二子海内人材,前程远大,君不言救国则已,救国必先重二子。”这种互敬互爱的师生情怀实在令人景仰! 1925年,32岁的毛泽东回想起湖南一师的那段激情燃烧的青春岁月,写下了流传千古的灿烂词章《沁园春·长沙》,“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的宏大气魄与高远意境,超越唐宋气象,更令今天欣逢盛世的年轻人生出“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的奋斗精神。 感谢《恰同学少年》这部优秀的励志电视剧在央视恰逢其时的播出!感谢“敢为天下先”的电视湘军大片战略的有力实践!此剧创造的收视热潮让人始料未及,而它所带来的启示意义是深远的,值得引起整个社会的关注和重视。 的确,社会的急速变化、欲望的极度膨胀和价值观念的多元冲突,使人们一方面享受着物质富足的快乐,另一方面遭遇着信仰缺失、精神匮乏的苦痛。《恰同学少年》一扫某些电视剧萎靡、庸常、消沉的趣味和套路,而是以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以独特的电视艺术手段,通过真实地还原青年毛泽东在一师的求学历史,张扬一种积极进取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恰同学少年》既是一部主旋律的红色偶像剧,又是一部催人奋进的青春励志剧,更是一部值得中国青年珍藏和纪念的出色大片。它如棒喝,让混沌的心灵醍醐灌顶;如灯塔,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如甘泉,让年轻人愈饮愈欢畅,愈饮愈充满力量与信心。 《恰同学少年》,那个时代的记忆,这个时代的珍藏。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