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艺院爱心社捡3万瓶子捐助200贫困生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4月18日00:00 石家庄日报

  “您好,我们是爱心社的,请问有废弃的饮料瓶吗?”“谢谢,打扰了,我们每周四晚上都会过来收瓶子,请您为我们留一下好吗?”……每到周四,张湘宾就会准时和“爱心社”的成员们一起在学生公寓楼内挨个敲门,回收大家手中的饮料瓶。

  这周和往常一样,几十个宿舍收下来,大编织袋里已装了大半袋,张湘宾估算了一下:“有将近300多个了。一个瓶子卖一毛钱,3周收的瓶子就可以资助一个贫困生。”

  就是用这种看似不起眼的“成果”,甚至遭人非议的工作,张湘宾和她的“爱心社”用3万个废弃瓶子换来的钱,捐助了近200名贫困生。

  “收破烂的来了”

  2004年9月的一天,“爱心社”在新疆艺术学院成立了。

  奉献爱心是好事,但资金从哪里来?怎么才能靠自己的双手赚钱呢?一场“声势浩大”的收废弃饮料瓶运动随即展开。

  毛洪军是最早一批加入“爱心社”的成员之一,他告诉记者,当时有几个宿舍的人大老远听到是毛洪军他们来收瓶子了,便会大声地喊叫:“收破烂的来了!”

  “我们压力都很大,更别提张湘宾了。但她却经常安慰我们,给我们鼓劲!”毛洪军说。

  渐渐地,大家知道“爱心社”的来意,很多宿舍的人会把饮料瓶收好,等“爱心社”成员来收。

  毛洪军现在还十分怀念刚起步的那段时光,“虽然艰难,但日子过得充实!”

  爱心接力棒在传递

  张湘宾和她的“爱心社”利用收废弃瓶、义卖赚的钱,每年在校内挑选出10名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给他们发放补助100元,至今已举办了两次,共资助20名学生。

  2006年3月,“爱心社”给农民工子弟学校买了价值600多元的英语词典和作文书,送给了那些孩子。

  2006年5月,“爱心社”救助喀什地区5名贫困儿童,为期两年……

  许多接受过“爱心社”帮助的贫困生也纷纷加入这个公益社团的拾瓶大军。

  如今,张湘宾已经把“爱心社”的接力棒交到了比自己低一届的李娟手中。“爱心社”的队伍越来越庞大,当初对其不抱太大希望的马媛老师看到“爱心社”发展成为学校最有影响力的社团,高兴得合不拢嘴:“‘爱心社’让学校的公益事业形成了一种氛围,一种大家非做不可的事。”

  刘冰 《中国青年报》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