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渡余生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4月18日01:26 新京报

  到明年,王家河渡口,这个曾经的滠水上的著名渡口,将彻底被一座钢筋水泥的大桥替代。其间,附近人们的生活方式也随之悄然改变。在中国南方,公路和桥梁每天都在向乡村延伸,桥梁连通了一条又一条天堑的同时,水运、渡口也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古渡余生

  傍晚,王家河渡口,渡船载着从镇上打工或者买东西回来的人们返回村子。数百年来,王家河两岸人们的生活都以渡口为中心。如今,渡口只剩下一条渡船,还经常坐不满。到明年大桥建成后,村民们就可以从新修的桥上踱到对岸。

  

古渡余生

  王家河东岸,三轮摩托行驶在泥泞的土路上。2006年前,这是附近村里最好的路。

  

古渡余生

  王家河镇以前是远近闻名的商业集散地,随着水运的衰落,生意人闲得搓麻将打发时间。

  

古渡余生

  晚上9时30分,下晚自习的初三学生准备过河,这是渡口的最后一批客人。

  

古渡余生

  抱着孩子去看病的村民。大桥修成前,村民的生活还要依赖渡船。

  

古渡余生

  在镇上上班的警察,每天骑着摩托乘渡船上下班。村民到镇上过早、上下学、上下班,都需要搭渡船。

  

古渡余生

  大桥工地上,工人从吊装的水泥管前走过。今年年底,大桥将通车。

  早7点,武汉市最大的乡镇渡口王家河渡口,村民从镇上鱼贯而出,登上渡船,返回三百米外的村子。坐渡船到对岸镇上“过早”(武汉方言,吃早饭),已经成为这个刚走上富裕路的村子许多村民的习惯。

  到明年,他们会有更快捷的方式:从新修的桥上踱过去。

  数百年来,王家河镇两岸人们的生活都以渡口为中心。依赖水运和渡口,王家河镇成为滠水上出名的渡口、黄陂有名的物资集散地。王家河镇文化站张站长说,古代,南方的粮食、瓷器等物品都是通过这里运往河南,那时中国的中心。

  如今,这个渡口很快就要消失了。20年前,渡口就已显颓势。20世纪80年代初,距离渡口一公里左右,修起一座电站,水面涨了,沙洲都被淹没,航道也被切断。

  滠水从此再没有大规模的水运,渔民的船都搁浅在岸边,任凭生锈,或者当废铁卖掉,去买回拖拉机或者摩托。

  渡船也在减少,以前三条大渡船都不够,现在一条船还坐不满。

  出行方式的变迁,带来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前每逢双日,都是王家河镇最热闹的日子,方圆多个乡镇的乡亲赶集,场面热闹,狭窄的巷子都是人流和货物。如今,这个曾经的繁华古镇只剩下卖早点、卖菜的和卖日用品的,因为有了公路,村民多到更远的县城和武汉工作和消费,大件电器都是在那里购买。

  从王家河村到县城,以前绕行30多里路,现在只要9公里。

  渡口一个个消失,变成滚滚车流。对村民而言,他们也不用每次过河付出5毛钱。

  王家河镇最传统的游戏,抢鱼珠、敖鱼翻身,已经好多年没有人玩了,文化站站长说,恐怕都已经失传了,玩起来也不是那个味道。多数孩子们更喜欢窝在家里看动画片、超女等。

  3月20日,离渡口200米远的下游,一座钢筋水泥大桥正在打桩建设中。村支书王国福说,村里已经在考虑建罐头厂、养猪场等,让农民由种地打鱼转为搞现代农业。

  船老大王春生也在考虑转型,他在这条船上风风雨雨10多年了,他打算明年和村里的年轻人一样,外出打工,“修桥修路就是喜事,就是未来”。是的,到今年年底,王家河渡口将彻底成为过去,村民们可以开着拖拉机或者汽车跨过滠水了。

  本报记者 韩萌 李立强 摄影报道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